固執性格與變老正相關?不願嘗試新事物是為了維持自主性

圖/freepik
圖/freepik

老人都很固執?變老過程必定伴隨「固執」出現?固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以專研多年的老人心理學,用證據來解答大眾對於「老人」、「銀髮」、「熟齡」與「高齡」的種種疑惑,提醒大家用理性的態度去破除迷思,希望讀者更加認識變老這件事,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迎向美好的人生下半場。(編按)

●本文摘選自/城邦文化出版之《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黃揚名

老人比較固執嗎?

在想到老人的時候,除了孤單、生病等字詞之外,固執這個詞也常被聯想到。我不否認,自己遇到不願意改變的人時,也會脫口說出,「他又不是老人,怎麼這麼固執」這樣的話。

書名:《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
作者:黃揚名
出版社:商周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5日

到底老人是不是真的比較固執呢?這個問題有點政治不正確,所以不太容易找到相關研究,勉強搭上邊的都是在談老人固執的行為,以及要如何面對之類的主題。雖然沒有辦法從科學研究上來說到底老人是不是比年輕人固執,但是有一個研究的結果發現,其實老人也不是沒有自我覺察能力。這個研究找了一百八十九對親子組合,並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比較老人和成年子女,對於老人是否固執,以及可能成因的判斷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有77%的子女認為自己的老年父母是固執的,而有66%的老人自認是固執的,顯示多數的老人知道自己是固執的。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在問到為什麼會固執的時候,中年子女主要歸因於父母的自理能力,以及彼此的關係;老人則主要歸因於自己的性格。

我想先帶大家從中年子女的面向來思考這件事。其實中年子女認為父母固執,有很大的可能是彼此的需求不同。舉例來說,當父母在家常會跌倒的時候,子女可能就會建議父母要搬去跟他們同住,或是要找照護者來協助。如果父母不願意配合,而且持續跌倒受傷,子女可能就會覺得父母很固執。但是,父母心裡可能覺得,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自由受到侵犯,所以面對子女這類要求的時候,就會顯得不配合。另外,如果親子關係本來就不和睦,那麼中年子女和父母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的,也不一定就是源自於父母比較固執。

如果是從老人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固執和自己的性格有關係,這到底跟老這件事情有沒有關聯呢?從後設分析的研究結果來說,應該是沒有。因為研究發現成年之後,人的性格是相對穩定的。所以,老人覺得自己固執,應該是從年輕時就固執了,並不是因為老了才變固執的。倘若是這樣,那老人自認為固執,不一定是真正的固執。畢竟,一個社會有近七成的人都是固執的,這也有點荒唐。

【不要被誤導了】

在成年後,人的性格其實不大會改變。除了經歷了重大事件,或是大腦退化,才可能會有性格上的明顯改變。所以,若老人的性格出現改變,但是生活中並沒有重大事件發生,就要格外小心,因為這可能是大腦退化的前兆。

有個針對雙胞胎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就發現,性格上的神經質程度增加,和事後被確診為失智症有高度的正相關。因此,性格是否發生劇變,可以做為用來初步判斷老人是否大腦退化的指標。

仔細看這問卷的題目,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為題目的方向都圍繞在老人的健康、自主生活安全性的主題(例如問到是否會忽略或拒絕醫囑),也就是有可能會侵犯老人自主、隱私的問題。想當然耳,他們容易會有固執的行為反應。

老人真的固執嗎?

若我們把固執定義為不願意改變,而不願意改變背後又可以分為兩個原因:一、因為已經太習慣原本的做法了,所以很難做出改變。二、對於改變感到擔心,所以不願意做出改變。

針對第一個可能性,過去研究確實發現,老人在處理任務轉換上,跟年輕人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在研究中若要求老人看到一個英文單字的時候,有時候要判斷這個字是否為大小寫,有時候則要判斷這個字是否為子音,在行為層面上,老人相較於年輕人,並沒有更多的轉換成本。但是,老人有比較多的腦部區域會有活動,包含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額下迴上區(pars opercularis)、顳葉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以及後部和前部扣帶迴(the posterior and anterior cingulate)。

這個結果顯示,老人為了要能夠做出改變,需要投入較多資源,也就是說,轉換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不過,研究發現,若比較一次只執行一個任務,或是需要在兩個任務間做轉換時,老人在行為層面上就會明顯比年輕人差,反映了老人的混合轉移(mixing switch)能力是比較差的。

另外,對老人來說,可能原本的行為都已經自動化了,所以不太耗費資源。若要改變,就等於不能夠用自動化的方式來做事情,他們自然沒有那麼高的意願。就像有些老人使用的機器已經有點故障了,但是因為他們已經找出怎麼使用的小訣竅,就寧願使用這部舊機器,而不願意換一個新的機器。

針對第二個可能性,就以對科技產品的使用當作例子。不僅是我們生活中的觀察,研究上也發現了,對於電子產品使用的焦慮感受,會預測老人是否有科技恐懼(technophobia)的狀況。technophobia這個詞彙雖然還沒有被列入精神病理的診斷手冊中,但在研究上,已經廣泛被使用,在Google學術搜尋系統上已經累計超過兩萬筆資料。

換個角度看待老人的固執

前面提過,老人在人際溝通間展現的固執,某種程度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維持自己的自主性。那麼,如果在跟老人溝通一些事情,像是希望他們可以接受治療的時候,就可以想想,該怎麼讓他們覺得我們在意的,是他們的健康能夠獲得保障,或許他們也就不會那麼固執。另外,也要避免命令式的做法,而是要給予他們一個願景,像是可以讓他身體更健康;然後,告訴他們為了要實現那個願景,他們該做哪些事情,也比較能夠讓他們接受建議。

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嘗試新事物這樣的固執行為,很明顯和資源分配有關聯。老人可能因為覺察到自己退化了,所以對於資源的使用更加謹慎,因此會傾向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來做事情。除此之外,避免嘗試新的事物,也是一個避免資源匱乏的做法。所以,如何讓老人知道,其實新的做法,可以讓他們節省資源,或許就有機會讓他們不要展現固執的行為。

另外,如果讓老人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退化,或許也會讓他們更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在《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當中,作者加藤俊德就提到,隨著年紀的增長,大腦會產生一些變化,我們該做的是去調整做事情的方法,而不是照舊的方式去做事情,就有機會發現自己其實還沒有退化。有一個研究甚至發現,只要中年人沒有想到自己的年紀,就會讓他們的記憶表現,跟比自己實際年齡小五歲的人差不多。也就是說,老人怎麼看待自己的能耐是很重要的,若他們覺得自己還可以,那麼行為上也可以表現得比較好;反之,他們的行為表現就會比較差。

老人比較固執嗎?

第一問:到底怎樣算是固執?

答:若只是用行為上是否有所堅持,不願意做出改變來當作固執,並不是最好的標準。應該是在知道別的做法明顯較優的時候,依舊不願意做出改變,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固執,會比較恰當。

第二問:固執算是一種大腦退化?

答:固執其實算是保護大腦的一種做法,為了在退化的狀態下,還能夠維繫功能的正常而產生的行為。所以,嚴格來說,固執是因為大腦退化而產生的做法,用來彌補大腦退化的缺失。

第三問:固執就是不好的嗎?

答:這要看所謂的「好、不好」是從誰的角度來看。如果是從老人的角度,固執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好的,因為可以用比較少的資源來過生活。

●本文摘選自商周出版/城邦文化出版《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商周出版 老年人 科學 醫療保健 人際關係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眼線不只是一條黑線,更是妝容的靈魂──有關眼線的影響力

租屋族面臨的人生困境:十四天夠找新住處嗎?

10/11 國際女孩日!對於社會結構的不公,她們有話想說

AI創作的法律迷思:誰是真正的作者?著作權法的新考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