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陷入社群錯失焦慮症嗎?未獲邀請時如何轉換心情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布里吉德.迪蘭尼(Brigid Delaney)

什麼讓你陷入社群錯失焦慮?克服FOMO,錯過反而是種好事!

每次與年輕朋友們聊天,他們會告訴我自己做了什麼,錯失了什麼。令人沮喪的FOMO(the 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是一項非常千禧年代的特質,每個人時不時會感到這種痛苦。無論你身在何處,你不曾去過的地方,好像總是更有趣。

讓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窺視朋友們享受的每場社交活動,但自己卻未受到邀請,或沒有機會參加。這是個痛苦的牢籠,但這種殘酷的發明卻令人上癮,讓人無法移開視線。如果你是1985年後出生的,情況一向如此。至少1990年代的青少年去參加派對時,不會盯著手機看自己沒能參加的精彩派對。在以前那個沒有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年代,人們反而更能享受當下。

FOMO是真實存在的,且常影響人們的生活。人們會因為害怕錯失什麼,而參加他們並不想去的活動,或在看到自己沒去的地方,或沒參加的派對照片時,妒火中燒。FOMO讓人忘記享受當下,而陷入「也許本來可以」的焦慮狀態。還有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問題。我們是群居動物;在社群中成長,歸屬感是幸福的根源之一。社群媒體及其引發的FOMO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社群排擠,或無法融入所造成的反應。害怕被排除在群組或儀式之外(或依據自己所在的年代,被排除在舞會、豐收祭或音樂會外),是一種古老的恐懼。拜Instagram所賜,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移動式的鏡廳裡(譯註:鏡廳是凡爾賽宮,中央走廊的房間之一,有357面鏡子),這種恐懼如影隨形,扭曲了一切。

我原本想把FOMO歸類到非常現代的問題中,但我對斯多葛哲學鑽研得越深,便越是發現FOMO的問題一向存在,而斯多葛學派有各種對付它的辦法(還能有誰!)。他們竟能預測到我們的年代,並為這個經常覺得受到冷落和排擠的年代,籌謀劃策。

斯多葛學派跟FOMO相關的傳授內容,有些雖顯得有點矯情,但旨在確保我們能維持平靜,在感到FOMO即將襲來時,不會惶然不安。

未獲邀請時

第一個課程有點難度……因為你得放開心胸,對他人展現包容。

愛比克泰德總結FOMO的本質,問道:「有誰比你在娛樂活動、接受讚美,或接觸權貴時,更受歡迎嗎?」翻譯如下:有人出席你沒能參加的派對、得到你沒得到的恭維,或跟某些重要人物交往嗎?

愛比克泰德的建議是:「如果這些是好事,你應該替獲得這些機會的人高興;如果是壞事,沒得到也不必傷心。」

基本上,如果有人參加你未能獲邀的派對,你應該替他們高興才對。這表示你人品高尚,能為別人歡喜,即使自己沒法得到。

第二部分是:如果你渴望得到,卻被排除在外的事物,對你並無益處(多喝一瓶酒、到廁所隔間裡吸古柯鹼),你應該慶幸自己錯過了。因為你錯過的事,可能有損品德——這對斯多葛主義者來說是大忌。

權衡取捨

斯多葛學派在處理FOMO時,還提到權衡取捨的問題。你的朋友去了音樂節,你看到他們放在社群媒體上的照片,覺得有錯失恐懼——但看看自己有什麼吧:你省下了兩百元票錢,趁機享受一夜好眠,翌日早晨不會宿醉。

在談到權衡取捨時,愛比克泰德(在這個翻譯版本中)舉生菜為例——但不妨用更有趣的東西取代「生菜」:如派對、假期、節慶、音樂會……「生菜賣多少錢?例如賣五毛。如果另一個人付了五毛錢,拿走生菜,你沒付錢,沒帶走生菜。不要去想對方比你多了什麼優勢。因為他雖然有了生菜,你卻擁有沒付出去的五毛錢。」

錯過一場活動,你不必委曲求全地討好主人或去奉承她,因此不會折損你的品格或有社交義務。愛比克泰德寫道:

  如此看來,你未獲邀請參加此人的娛樂活動,因為你沒有支付他餐費。這筆餐費是以讚美支付、以出席換來的。如果出席對你有利,就給這位主人等值的東西。你若不願付出,又想得到別的,那就是你貪得無厭,愚蠢不堪了。除了這場餐宴,你難道就沒得到別的東西嗎?當然有:你不必逢迎自己不想稱讚的人;不必忍受他的舉止。

書名:《從此不再煩惱》
作者:布里吉德.迪蘭尼(Brigid Delaney)
出版社: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4月12日

散文家亞當.菲力浦(Adam Phillips)是心理分析領域的思想翹楚,他在《倫敦書評》雜誌上談到FOMO時,直指斯多葛學派的精神:

  沒跟上隊,可能會喚起跟上隊後,所想像不到的機會。如果沒收到派對邀約,或許我會重新思考,自己想要別的什麼:獲邀的風險,就是不用選擇,說不定我想接到其他人的邀約。知道或認為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必害怕選擇了。希望別被排除,會看不清自己要什麼,也點明了我們如何回避自己的欲望。

簡言之,當你害怕錯過時,請記住古人的建議。首先,沒參加某場活動,你也許便不會做出有損品格的事,比如在派對上喝到酩酊大醉,害自己出糗。其次,錯過一件事,你反而能騰出時間和空間從事另一件事(或者至少省點錢);第三,錯過一場活動,便不必去逢迎拍馬,跟自己討厭的人相處了。

●本文摘選自知田文化出版之《從此不再煩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知田出版 心理勵志 社群媒體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9/9台灣狗狗日!寵物訓練師教你理解毛小孩行為背後真相

過度傾訴造成友誼的隱形傷害 朋友互相傾聽避免只「倒垃圾」

買房最大迷思:想「一次到位」該如何規劃你的住房需求?

《隔壁的房間》動人原著,蒂妲史雲頓、茱莉安摩爾擔任主演──《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