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痛苦?高學歷父母易犯的錯誤教養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成田奈緒子

高學歷父母無法信賴孩子的三大原因:完美主義、虛榮心、孤獨

無法信賴孩子的原因①:完美主義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繭居在家或長期的家暴問題,最後束手無策才來諮詢,其中有很多人隱約知道「自己的育兒方法可能不適合孩子」,卻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觀念。

他們不願改變觀念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學歷迷思父母過度擔心而不肯相信孩子的第一個原因:完美主義。

「我絕對不讓孩子吃來路不明的食材。」

在大企業裡上班、育有一個小學女兒的瑠美太太這麼說。她會定期訂購安心安全、印有生產者肖像的有機蔬菜、肉、魚等品牌食材,在週末時備好一個星期份的料、冷凍保存。她只會讓孩子吃自己用這些食材烹調的料理,從副食品開始,一直都使用同一品牌的食材。

她女兒在學校的成績也很出色,不論是運動還是樂器,任何才藝的表現都十分亮眼,是個能讓瑠美太太說出「覺得自己生了個完美小孩」、引以為傲的孩子。她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兒童鐵人三項,這也是她父親的興趣。她展現出傑出的才能,甚至在大賽中贏得兒童組的獎牌。

鐵人三項適合體重較輕的人。因此,這件事更加重了瑠美太太對食物的講究和完美主義的傾向。為了減少孩子的進食量、同時增加肌肉量,她用更嚴格挑選的食材來烹調。這是高學歷又有高收入的家庭才能做到的程度。

女兒受到瑠美太太的完美主義影響,進行非常嚴厲的飲食控制。不僅如此,她也很努力訓練,一大早就會出門跑步。這對於體格尚未完全發育的小學生來說,實在是很辛苦。

結果,女兒漸漸食不下嚥。她是個認真的孩子,還是會去上學,但根本吃不下營養午餐。就連在家裡,她也只能勉強吃進可以用手指夾起的兩、三個小飯糰而已。一轉眼,她就瘦得不成人形,體重只有同年齡標準體重的七成,在眾人的勸說下就醫後,被診斷出有「飲食障礙症」。即使明白了病因,她依然什麼也吃不下。

於是,她們母女輾轉來到了我這裡。我第一次見到擔心得驚慌失措的瑠美太太,還有瘦到眼眶凹陷、臉色蒼白的女兒時,大吃了一驚。當時她只有小學四年級而已。

我跟瑠美太太面談的同時,也和女兒培養了一下感情。在女兒慢慢開始願意對我傾訴時,我試著問她:「妳為什麼吃不下呢?」

她的回答令我十分震驚。

「因為媽媽太好了。」

媽媽學歷高,收入高,身材苗條,容貌秀麗,廚藝又好,簡直是全方位的完美,要是沒辦法變得像媽媽一樣,那就傷腦筋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的身體就越長越大,這樣下去就沒辦法像媽媽一樣纖細了,所以覺得非常不安。或許是我努力過頭才會生病吧──事情大概就是這樣。

孩子說「媽媽太好了」,代表原因就出在母親很完美。可能是她「想要像」母親一樣的願望,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必須像」的強迫觀念,才會害她受苦。

飲食障礙是一種對環境或父母產生抗拒反應的顯著症狀,我見過有飲食障礙的孩子,幾乎都有家長過度講究飲食的問題。因為父母長期講究飲食,導致孩子食不下嚥。這些父母大抵都有高學歷,凡事都要做得面面俱到。

我告訴瑠美太太:「這位媽媽,很抱歉,妳女兒的狀況可能有點嚴重。要是她不吃東西的話,最後就會撐不住了對吧?幸好妳在她倒下以前帶她來了。」她眼中泛淚,聽了我的建議。

之後,女兒開始慢慢進食,恢復原本的體重了。母親過於完美,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危險。我在這位女兒康復以後,這麼告訴瑠美太太:

「我知道媽媽妳很努力、很努力要做好母親的工作,但還是稍微偷懶一點吧。不一定要用有機蔬菜,偶爾不自己下廚,去外面吃飯也沒關係啊。」

完美主義的父母,大多是敏銳又容易受傷的人。他們很敏感,也能輕易察覺到不安的情緒。所以,他們會為了避免負面的情況發生,竭盡全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有些人甚至會嚴重溺愛孩子。他們的這種表現,等於是在告訴孩子「我很擔心你,不相信你能做好」。

無法信賴孩子的原因②:虛榮心

一位媽媽的小學五年級兒子患有失眠症,只能從深夜一點睡到三點。在他們來找我以前,已經四處求醫,都沒有得到想要的成效。每一家醫院的處方都能幫他們暫時改善症狀,但都無法持續。當時孩子也正在服用其他醫院的處方藥,變得能夠熟睡了。

雖然孩子的睡眠變深了,但是從一點睡到三點、拖到早上九點才起床的生活作息依然沒變,仍舊沒辦法去上學。

「既然他睡得著了,那就要想辦法早一點睡覺才行喔。」

每次我見到他們,我都會這樣勸母親:

「先讓他晚上十一點上床吧,不這樣的話後續會很難調整。我看過很多像妳兒子這樣的病人,大家都確實改善了,所以妳要相信他能做到早睡早起。」

結果,她的回應是:

「醫生您可能看了很多病人,也有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我兒子是唯一的例外,他不可能的。」

這位媽媽在求醫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也具備醫學、科學的知識。理論上她能接受我的作法,但是,她似乎覺得我提出的建議是在否定她的觀念。

假如有家長這樣告訴我:「我兒子會在家裡大鬧,很傷腦筋。」

那我就會問她:「這樣啊,的確很傷腦筋呢。那在他吵鬧以前,媽媽妳對他說了什麼呢?」結果都證明是媽媽對孩子說了不適當的話。

於是我會建議媽媽「妳這樣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喔,不要劈頭就罵他『為什麼不做?』可以改成問他『是不是哪裡不會?』」千萬不要用責備的口吻,要用和善的微笑對他說話。

即使如此,還是會有不少家長板起臉孔,要我寫轉院介紹信給他。我沒辦法阻止病患去其他醫院,所以也只能馬上回答「好」,然後幫忙寫信。

人只要一被戳到痛處,就會關上心門,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過失。前面提到的所有例子,都是自尊心很高的家長常見的反應,只會一味地擔心,不願意信任包括自己孩子在內的所有人。他們在找到能夠滿足自己虛榮心的醫師以前,會一直這樣不停地求醫。

其中也有家長拿著介紹信去了別家醫院,過了幾個月後又回來的,理由是「我帶兒子去看了其他醫生,但兒子堅持要回來給成田醫生看病」。

過度強烈的虛榮心,往往與歧視心態有關。我發現高學歷又有完美主義的家長,都深信著「如果不讓孩子過著和我一樣的人生,就不會幸福」,而這個想法的背後就藏著歧視和偏見。

高學歷的父親會用激將法對孩子說「你這樣下去就考不上任何學校,以後會很辛苦喔」,學校老師也會說同樣的話。這些話的背後,不就藏著「上不了好學校的傢伙是廢物」的歧視心態嗎?

許多當醫生的家長,也都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衣缽。有一對醫師夫妻育有三個孩子,老大和老二不肯上學或離家出走,因此他們只好把「至少要有一個孩子當醫生」的夢想寄託在老么身上。這孩子被送去讀寄宿制的醫科補習班,已經重考第四次了。

前兩個孩子沒能從大學畢業,但這對醫師夫妻絲毫無意反省自己的育兒方法。他們干涉、矛盾、溺愛的問題全部都有,無法信賴孩子的心態導致全家分崩離析。

書名:《為何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痛苦?:化擔憂為信任的教養之道》
作者:成田奈緒子
出版社:如何/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4月1日

無法信賴孩子的原因③:孤獨

學歷迷思父母無法信賴孩子的原因,包含了父母的完美主義和虛榮心,而第三個原因就是「孤獨」和「孤立」。學歷迷思父母比任何人都加倍愛面子,不願意對外示弱。因此他們無法和別人商量,容易感到孤獨,也就沒有獲取新資訊和學習的機會。

不僅如此,高學歷父母大多從事需要高度專業能力的工作,像是醫師、律師、研究員、大眾傳媒業者、金融業者、公務員、教育人員、資訊科技業者,個個都是專家。

從互相分擔支援的「同儕支持」觀點來看,這群學歷迷思人士處於很難建立夥伴關係的環境。即便身為母親會比較容易交到同樣在帶小孩的媽媽朋友,但高學歷者在職場上還是很難找到同樣需要育兒的同伴,或是能分擔煩惱、有共鳴、可以交換資訊的同伴。

她們雖然可以透過孩子就讀的學校找到同伴,但還是需要先跨越自尊心強、話不投機等各式各樣的門檻。 實際上,來找我的學歷迷思母親也都真的沒有媽媽朋友。母親需要某種程度的同儕支持,但她們卻得不到,於是只能待在自己狹隘的小世界裡,而且因為少子化只生一個孩子,結果不得不跟孩子大眼瞪小眼、在只有兩個人的環境裡育兒。

母親沒有任何範本,也沒有課本和參考書可以看,只能依照自己被養大的方式來養育小孩。她們只能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得不到新的價值觀和客觀的意見,因此也學不到如何信賴孩子。

我回顧了自己的育兒經驗,要說孤獨的話確實很孤獨,不過幸運的是,我當時還可以依靠專門支援職業婦女的交流網站「麥田」(現已關站)。這是由勝間和代女士創建的網站,大家可以在上面匿名分享資訊,我也獲益良多。在二○○○年左右生育的職業婦女,應該很多人都受過麥田的照顧。就某種意義來說,該網站成功扮演了高學歷母親的同儕支援角色。

但另一方面,父親根本沒有獲得同儕支援的管道。職場終歸是工作的地方,氣氛不適合聊孩子的話題,而且男人本來就不擅長談論私事。很多父親不願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所以無法找人商量煩惱,容易感到孤獨,也得不到更多資訊,一直都處在干涉、矛盾、溺愛這些不當育兒造成的「風險」之中。

男人的孤獨傾向,在新冠疫情期間變得更加顯著。

有位女性的丈夫因為「實在無法忍受自我約束的生活」,會在傍晚出門去喝酒。丈夫會到附近熟人開的小店,說是要幫助別人(克服經營困難的問題),一直喝到半夜兩、三點才回家,讓她非常困擾。 「在這種店家都自主縮短營業時間的時期做這種事,實在令人火大。就算我晚上先上床睡覺,也遲遲無法入睡,心情還越來越低落、緊繃到受不了。」

即使我建議她想辦法告訴丈夫自己有多難受,她也只是搖頭表示難以啟齒。我很訝異怎麼會有這種溝通障礙,追根究底才發現,在疫情爆發以前,他們的夫妻關係就很脆弱了。

「我先生不喜歡我管他喝多少酒,所以我完全不會插嘴,他要吃飯我就煮給他吃,他要出門我也不會過問。」

不過,這位太太滴酒不沾,連看到酒瓶都討厭,所以不允許丈夫在家裡喝酒。因此丈夫才會在自我約束期間到處續攤喝酒。如果雙方都能稍微讓步就好了,但沒有人願意妥協,才會讓日子變得那麼苦悶。全家住在一起,卻是各過各的。家庭原本應該是最能讓人放鬆的地方,卻反而使人更緊繃。

難得全家人一起生活,卻沒有表現出大家要一起撐過疫情的羈絆。雖然家人之間沒有必要硬是綁在一起,但這樣的家感覺並不完整吧。即使有家人,卻十分孤獨。

●本文摘自如何/之《為何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痛苦?:化擔憂為信任的教養之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親子教育 直升機父母 親子 親子教養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你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嗎?終結自我破壞是一生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同事總讓你經歷「情緒勞動」?想好好上班,推薦你這幾招!

明明身體沒做什麼事卻很累?脫離無限腦內小劇場有方法

找回看球的初衷!為何球迷文化與運動本身逐漸脫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