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文化探照心理學發展—讀陳復《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

書名:《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
作者:陳復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9月7日
書名:《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
作者:陳復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9月7日

文/陳復

的主軸

對於西洋文化來說,無論宗教還是科學,核心點都指向上帝。從西洋人的觀點來看,因為人不可能成為上帝,這兩者間有著永恆的鴻溝,這種觀點就導致人不可能完全瞭解真理,只能不斷逼近真理,真理成為一種外在性的追求,即使其來自人在意識層面的殫精竭慮,這是西洋思想的中軸線。因此,歐美人士總會瞧不起華人,覺得華人竟然相信人通過向內探索可與天合一,這如果不是一種「癡心妄想」,就是宗教狂熱分子的主觀願望。在中華思想不彰的年代,華人不僅飽嘗西洋列強的侵略,而且將西洋人的想法內化,異化成自己的思維型態,即使不信基督宗教,都會認同自己文化中有關天人合一的想法大有問題,從而有著自慚形穢的態度。現在的華人對於「成聖」這件事已毫無感覺與願望,同樣是出於這種「文化自我殖民」的心態帶來的效應。對於中華思想的這種巨大誤解,其癥結來自於西洋人只知道上帝的存在,卻對於「自性」(svabhāva)與「空性」(śūnyatā)兩個概念的差異沒有什麼認識(前面姑且使用梵文翻譯來精確對比差異),西洋人只承認宇宙有個真理,不斷向真理靠近的過程,就發展出宗教、與科學。然而,西洋人講的真理,在某個意義上是華人所講的空性,畢竟如同真理,人始終不能跟空性合一,但可以逼近,但這有個前提需要解釋,我們只是在說真理和空性指向一個相同的方向,可是,是否「真理全然等於空性」,這其間有太多內容需要討論,更需要定義,這是一個很核心與困難的問題,請容我們這裡暫且存而不論(陳復,二○二○:頁一六八—一七四)。

中華思想的精湛是在於對自性的詮釋與闡發,因此開啟內在探索的空間。因為人首先有自性的意識,因此相信有體證的路徑(當然我們同樣可反過來說,因為展開體證的路徑,因此有機會確認獲得自性的意識),瞭解空性的存在,因此會展開論證的路徑,然而,空性無法體證。當然,論證可幫忙瞭解自性,體證可幫忙瞭解空性如何置身在生命的「身可及」與「不可及」間。瞭解這個層面,就能瞭解為什麼自性能應用於心理治療,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超越自我的需要,只要對生命有深刻體會,不斷在社會實踐中印證,就會發現恢復你生命本來面目的自性無所不在。它會跟人的身心頻率產生對應連結,在具體的人和人的關係裡,呈現出一個該有的頻率。大家如果瞭解這個層面,就不會對基督信仰形成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產生無法解套的困惑,或者很容易把一些不理解的事情都歸於神秘主義(occultism),畢竟如果輕易抹殺體證的路徑,這個其實就是西洋思想中一種常見「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偏差視角,「東方」向來被視作是「西方」的對立面,西洋人會將某些人視作「異己」(the other),其已變做「他們」(they),成為「我們」(us)的反面(陳復,二○二○:頁一○三—一○四)。當你順從這種東方主義的觀點,自然就會覺得中華思想充滿著停滯、保守與落後的觀點,對現代社會而言實在毫無意義與價值,生活在東亞社會的人,應該要對這種學術被殖民的說法保持警覺與反思。

中華思想是從人生內在普遍共同的真理推擴到整個宇宙,所以中華思想不能成為符合西洋文化中具嚴格啟示意義裡的宗教。如果說中國什麼有宗教,或可按照錢穆先生(一八九五—一九九○)的說法,將其稱作「人文教」(humanistic religion),華人信仰的中心始終在「世界的存在」,而不是在「宇宙的存在」,後者是最本然的存在;前者則是概念的存在,意即「將宇宙變成世界」,在其間賦予意義並做出解釋(陳復,二○二○:頁一八七—一八九)。華人會將自然環境變成人文環境,但這個人文環境係精確對應著自然環境,而不是跟自然環境斷絕,因此你會發現中國傳統的空間都希望與山水結合無間,即使自己居家都還是想布置成園林建築,在裡面題寫詩文,或即使在書齋中放個文人盆栽(花藝)都會覺得心曠神怡,通過人的情味來美化環境,這有點變成文人特有的鄉愁。這是中華文化的早熟,尤其是從商朝來到周朝,就已產生最具關鍵性的蛻變。華人在面對鬼神信仰的靈驗不靈驗這件事情上,曾經做出非常長期的實驗和摸索,然後發現鬼神跟個人的互動並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與其相信虛無縹緲不可測度的神意,還不如懷抱著憂患意識,不論置身於得意或失意的狀態,始終不忘從人自家性命的角度對未來做出不懈奮鬥。這是華人自商朝後發展出來的一種生命態度,我們就稱作人文精神。中華思想的主軸不能形成宗教,其實跟這種生命態度有關。如果因為想因應某些特殊人們的心理需要,需要「神道設教」,從尊重宗教信仰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華人社會內,尤其存在於一般民眾的心理,但作為一個關注中華思想主軸線的人來說,如同《論語.雍也》說:「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只有跟鬼神保持距離,不輕易依靠任何宗教來解決自己生命的疑惑,纔比較能掌握到中華思想的精髓,這是一個很核心的觀點。

華人探究人生內在真理,是從人生的全體如實來探索,雖然華人無論情感與理智兩者都很重視,但對於人情的來往關係其實更重視,因此纔會長期形成被稱作關係主義(relationalism)的社會,但這個人情並不是只是在社會中應酬交際而已,更不是跟物理與天心隔絕,在中華思想中,人情、物理與天道被貫穿起來對待,成為某種「三位一體」的特殊狀態。中華思想認為宇宙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本我。由本我而言,這是生命的中心,通過對該中心的探索與領會,使得人類並不自卑,甚至相信自己成為貫通宇宙或感通宇宙的中心點,但這並不是西洋文化認知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而是說整個探討的起點被奠立起來,本我、人群、外物與天理各自獨立,卻又渾然一體,在對話中相互成全,不是絕對的隔離。每個人跟本我對話,都各自跟天理、外物與人群產生深度連結。個人的本我被包納於天、物與人這些象限中,成為其相互聯結與運轉的樞紐。通過「天」、「人」、「物」與「我」這四大象限的交叉對話,就形成「天人關係主義」、「天物關係主義」、「天我關係主義」、「人我關係主義」與「物我關係主義」這六種關係主義(陳復,二○二○:頁九六—一○○)。敝人非常瞭解關係主義會帶來的困境和弊端,像華人的人情包袱,常形成對很多事情處於被關係綁架的狀態,我們不能否認這種現象,但這只是中華思想的某個局部面向,並且應該通過法治(法制)將其限縮在合理的範圍。如果我們能瞭解中華思想的完整面向,這時候我們對中華思想的特徵,甚至它的未來性會看得更深刻些,在談各層關係的時候,我們會更遼闊和全面的展開,而不會誤認中華思想只有「利益關係主義」,看不出關係主義的核心特徵本在「道義關係主義」(陳復,二○二○:頁九六—一○○)。

中華思想當然有著與西洋思想可供相互對話與比較的內容,像是墨子(約西元前四八○—約前三九○)、惠施(約西元前三七○—約前三一○)、公孫龍(約西元前三二○—約前二五○)這些人談抽象觀念都相當值得認識,墨子講的天志與兼愛,與基督教都有極其相像可供對話的內容。老子(李耳或老聃,生卒年不詳)與莊子(約西元前三六五—約前二九○)的部分思想則與西洋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科學觀頗有對話的空間,比如《老子》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宇宙,不因人而改變其客觀的運作,由此可知西洋漢學家為何會對道家思想的推崇遠勝過於儒家思想,因為他們是從自身文化的角度來審視中華思想,會覺得談到客觀法則運作的思想更容易被理解,其對於超越客觀法則的層面,直至二十世紀下半葉纔逐漸有相應的認識。西洋哲學如不依循宗教的脈絡來發展,就會對名辨邏輯的路徑特別關注,由名辨邏輯的客觀條例與客觀律令來探求真理,其實西洋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或稱士林哲學,scholasticism)同樣對於上帝的有無要展開嚴密的邏輯論證,並不是只有信仰而已。

圖/聯經出版《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講座資訊

對於邏輯(logic),敝人常習慣說「理則」更符合其實際的意思,因為前者只是音譯,後者則係意譯,指稱「論理的規則」,不只是道家,先秦時期惠施對於理則同樣很重視,他有「歷物十事」的主張,解析世間各種事物,從中總結出客觀規律,將事物相對面擴大解釋,不承認事物的具體特點,屬於合同異學說的創始人,因此你要通過西洋哲學的角度來說,中華思想的確還是有接近與西洋哲學的理性主義或經驗主義的思想。從該角度回過來談心理諮詢議題,很多人未必有如何嚴重的心理問題,通常只是「認知事情的理則」出現問題,如果你能將理則梳理開來,他的生命就豁然開朗。不過,語體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注意,今天我們講的是白話文,我們使用的文字符號主要已經變成「詞」(vocabulary)而不是「字」(character),一詞常由雙字組成新的語意。用詞講話的好處是能對概念很精確的對焦,理智的思辨性增強,缺點是因為模糊空間不再存在,每個字不再有完整獨立的語境,人對心靈的感受性就降低了。正因如此,在使用詞彙來說話的此刻,我們更應該多讀古文來增強涵養,這對於豐富你生命體會更顯得重要。但,因為你已經身處使用白話文的現代社會,你沒有理由只談個人體會,不去關注理則思辨。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按照某種理則去講話,這能大幅降低個人無謂的情緒潑灑空間。因為有些問題只要把道理講清就能獲得解決,應該把人豐富的情感放在理智所不可企及的層面,窮盡理智最終都無法解釋的層面,纔能容許通過情感來展開新的認識,讓理智與情感獲得對應與平衡纔是「中道」,這同樣是中華思想的主軸。這背後究竟來自什麼樣的文化脈絡促成中華思想發展出如此的中道呢?敝人覺得中華思想史精神氣魄最活躍的階段有三,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第二個階段是從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學諸法師;第三個階段則是宋明時期的儒學各大家,當然在這三大階段的前後時間段落,還是有大量認真在探索思想問題的人,詳情讓我們話說從頭。

●本文摘選自《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

【文化心理治療:《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新書講座】

講座資訊:

主講人|陳復(本書作者、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

主持人|陳芝宇(聯經出版總經理)

時間|2023.11.10(五)19:00~20:20

地點|聯經書房(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4號)

*免費講座.自由入場

*座位有限.歡迎及早入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出版 中華思想 哲學 心理學 社會人文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在職場如何巧妙婉拒不想做的事情 又不傷感情和得罪人?

突破年齡框架!她50歲創業、60歲留學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事

為什麼我們老是自憐?停止自怨自艾、培養感恩習慣能讓內心更強壯

中秋節是「拜月老」的大日子!正確拜法、供品、禁忌一次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