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放颱風假或離職!「這樣做」緩解工作倦怠與壓力

圖/Pixabay
圖/Pixabay

文/瑞秋.歐蜜拉

心力交瘁,是發自心底的提醒,呼喊你聆聽內心的渴望,有意識的改變節奏,就會看到新解方。休息一下也沒關係,想出走就出走,想回來就回來!依照目前的生活狀態,協助你彈性規畫活動,衡量風險、時間、預算。無須離開工作,將出走融入每天日常,若要休長假或轉職,也能夠確保讓你安全成功的回到啟程之處。作者是轉型領導力教練,在任職Google期間,成功倡導將日常出走融入工作和生活中,並且融合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設計非常務實的規畫與練習方法,幫助讀者打造個人出走計畫,練習全新的生活思維。

休假是一種奢侈享受。如果說,你很需要出走,但是出於某種原因,離職對你來說,都不是你的選項,那麼,你有什麼辦法呢?你要如何繼續做你正在做的事(工作、照顧他人,或是擔任親職),同時又能暫停一下呢?答案比你想的還要簡單。請開始把一些行動融入你的生活中,這樣你就可以有意識地替你正在做的事情帶來一些轉變。

◆ 為了向科技說不而暫停:正如前面所討論的那樣,即使你不把這個當作主要的暫停類型,但是如果把它當作一天或更長時間的實驗,仍然值得一試。

◆ 為了更新目標而暫停: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把你一直想要開始的某個想法或是計畫付諸行動。

◆ 為了改變生活而暫停:用較健康的生活方式過一週(例如,不吃油炸食物)或是開始執行一項新的健身方案(例如,每週健走或慢跑一次)。

◆ 為了改變心靈而暫停:把一兩天的時間投注到一項新的倡議,也就是把這些時間用來釐清自己希望如何改變。

◆ 為了改變意圖而暫停:每天設定你的意圖,目標鎖定會讓你快樂的事。

即使時機不是很理想,也不要放棄採取暫停措施的想法,也可以把下個星期的時間都用來暫停,這樣就能夠將這些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關鍵是要採取行動,改變你目前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徹底脫離你現有的世界,或者是先邁開一步,做一件會讓自己更快樂、更滿足,或是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多意義的事。

如果你確實有時間和資源去某個地方旅行,那就去做吧!規畫一個人的旅行。每年都來一次個人旅行,這是反思自己的人生、里程碑和個人成長的好方法。

你可以利用一個週末、一天,或是任何長度的時間來進行,只要對你而言可行就好。我知道,放縱自己遠離現有世界而沉浸個人時光的方法,可能令人望之生畏。

獨自一人造訪美麗的地方,可能讓人感到不太自在。然而,獨處的魔力之一就是能夠去探索你為自己創造的體驗。根據你的條件,在你想要的時候,去你想要的地方。

書名:《出走,找回你的內在力量》
作者:瑞秋.歐蜜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23年7月26日

把它看作是另一種自我照護的行為,去關注內心的自我。就算為時只有24小時,也是另一種可以找到你舒適圈之外的魔法的實驗和機會。

畢竟,我們不是總被認為應該和別人在一起嗎?雖然我們被期望這麼做,但絕非必須如此。與自己獨處,其實就是針對上面已經提到的所有事情,給予自己承諾。

這麼做真的有用,除了你自己,沒有人需要被優先考慮,這是一種把注意力放在對你最重要的事情上的新方法。

●本文摘自出版之《出走,找回你的內在力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雜誌 商業財經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梵谷愛用黃色是因為用藥副作用?毛地黃可能造成的黃視症有哪種影響

違停塞車、車位難尋、行人空間不足!日本率先推出有停車位才能買車

破解AI晶片之王──現象級企業家黃仁勳致霸之道

喝太多水也會出人命?短時間內飲水過量可能引發「水中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