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逢立秋!養生秘訣首重收斂補氣,及養好「這器官」
文/楊惠雯
太陽過黃經135度,秋季第一個節氣是「立秋」。大自然變化向來循序漸進,立秋意味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節,自然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走向成熟甚至蕭瑟。
立秋仍在暑熱,尚未出暑,要到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所謂熱在三伏,立秋後還有一伏的酷熱天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仍屬中伏期間,也就是酷暑還沒離開,真正的秋意要到白露節氣後。不過,立秋這天,也代表夏天的結束、秋天的到來,天氣會愈來愈涼爽。
台灣這時候正逢二期水稻插秧盛期,農民們必須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的工作,若來不及,可能會使稻作成長末期遭逢低溫,影響稻穀的充實度,進而收成不足。所以農諺古云:「雷打秋,對半收」、「雷打秋,稻仔像嘴鬚,甘藷像泥鰍」,意指秋天打雷對農夫並不是個好消息。
節氣小字典:中伏
中伏,指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一段時間,故有「熱在中伏」之說。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同。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
何謂庚日?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以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並以此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出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養生飲食:首重收斂、補氣
秋天重視養肺,肺也養皮膚、呼吸道,所以這時候比較容易會有一些皮膚容易癢或乾燥。因為肺屬金,金元素有肺和大腸,互為表裏,很適合早睡早起。不過立秋在台灣還是很熱。我們常會說秋下一心愁,只要有心字在下面的,其實都象徵愁苦,比較有內在情緒的情況。多事的秋更是愁上加愁,悲傷容易傷肺,所以這時不適合吃太甜或太燥的食物,會影響到肺的燥,秋天解鬱悶很重要。
《黃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臥早起……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中醫認為秋天是收的季節,人應該順應自然,放緩腳步、早睡早起,尤其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適逢萬物沉潛、收斂,此時應平緩情緒。所以秋天的養收之道,先養陰氣,接著收斂以準備休養生息,用藏來溫養我們整個臟腑,走膀胱經。膀胱是我們排泄的器官,必須先淨化清理這些通道,才能好好存放滋養。
當令食物有芋頭香甜、淡雅桂花茶,能帶來比較舒緩的香氣。而這時節盛產的龍眼,也可以補氣、滋養身體。澎湖也盛產牡蠣,蚵仔煎非常有名,肥嫩的蚵仔含有豐富的鋅元素,也能補氣,讓心情變好。山粉圓也非常利濕、解毒和清熱。
身心排毒,從感謝自己的擁有開始
剛結束暑氣,此時我們準備要把陰氣存放起來,這時可以滋陰。秋天很需要伸展筋骨,讓體內的氣得以抒發,因為氣蓄積在體內容易影響脾胃的吸收,否則到了冬天就容易消化不順,而春天又會氣血不足。悲秋易傷肺,秋天是比較容易引發脆弱鬱悶的深層情緒,如果平常沒有觀照,這時候會很忙碌,所以你會需要斷捨離很多的情緒——那些你還糾結著的情緒。
秋天養肺,脾為肺之母,再一次使我們回到對自己的期許,從大暑開始,我們就練習放下那些不再需要緊抓的情緒,而立秋節氣便要開始整理你的穀倉,請溫和的對待自己。
比如說,有人習慣的憋尿,導致尿道沒有彈性伸展,因此發炎僵固,意味著此人個性嚴肅,容易在某種情感上執著耽溺,有種捨不得放下的緊抓,也會有很多的舉棋不定、壓抑逃避、過度敏感,或縱容自己的狀態。
不管你觀察到自己有哪種固著的情緒,這時候就需要來點像秋天的氣質,放下那些不適合,讓葉子落下,給予新生的空間。秋天是需要溫和滋潤皮膚和肺的時節,正如秋收,我們要收納的穀倉也需要做一番整理,才能好好安置要收藏的東西,穩定平靜的養氣,去平衡和容納。
請先從感謝開始,落實在每一天的生活。感謝自己還有水可以喝,還有工作可以支持每月的生計。這樣的小確幸,會讓我們的脾臟獲得光芒,脾臟被滋養了就會補肺。
透過感謝,當悲傷被滋養,會讓那些不屬於自我的情緒、人事物退到背景,這時請專注在想成為的自己上,回應自己一個自我期許,而非落入批判自己、否定自己的戲碼。立秋,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回到自我,讓我們從安穩養肺的秋天,有個安靜與感謝自我的心,是好的開始。
●本文摘選自晨星出版之《跟著24節氣,好好過生活》。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