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氣候生態、經濟政治 這「原物料」竟是改變人類社會的狠角色!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編輯部

酷暑難耐。不斷飆高的氣溫不僅讓人對「極端氣候」」、「氣候變遷」有了切身真實的新感受,「碳排放量」、「SDGs」等概念似乎也不再只是少數人關心、高高在上的嚴肅議題,而是當每一個人都汗如雨下,就算躲進冷氣房裡再怎麼不想面對這一切,但心中隱隱也有某部分已經認知到,在我們有生之年,任何一個人都難逃氣候變遷這項巨大考驗的殘酷事實。

但且慢,一本談「棕櫚油」的書,怎麼會從「氣候治理」談起?

無孔不入的棕櫚油

「棕櫚油帝國」從作者一趟賴比瑞亞的旅程開始。伴隨著經典搖滾樂樂團的反叛樂音,她一面驚訝於自己儘管長期報導農業與追蹤環境相關議題,但對於棕櫚油產業的龐大影響竟毫無所悉——不管是從製造端到消費端、從殖民地遺緒到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正義議題、從跨國環境社會運動取得的進展到敵對陣營的宣傳反撲等,這些議題鋪天蓋地而來,是多麼滴水不漏的滲入現今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卻又如此的無聲無息。而作者也不禁時時刻刻逼問自己:「作為一個外人甚至是美國人,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或『剝削』想像會不會過於天真與鄉愿?」

這的確是一個難以兩三句話回答的大哉問。尤其棕櫚油經常不是像「一件T恤的全球之旅」,以單一商品、較為明確的面貌為人所知;此外,相較於糖、鹽、茶葉、棉花、絲綢等物資,棕櫚油更常隱身於商品中,更少被大眾所認識。但是,舉最簡單的例子,只要拿起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一項加工食品(包括你最愛吃的餅乾或糕點),一查閱食品成分表,便極有可能會發現棕櫚油的身影。令人詫異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大量消費或攝取了這項玩意兒。而棕櫚的種植、榨取、使用用途,或甚至僅僅是我們對於棕櫚油的看法或喜好偏惡,從作者的報導分析便可以得知,其實過程中充滿著各個國家、不同企業、各式利益團體與倡議組織的長期角力與政治攻防。

棕櫚油政治經濟學——紅毛猩猩、毀林與氣候變遷

從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面向來說,「棕櫚油」的身世與相關爭議,更是彰顯這類議題複雜性的絕佳案例。如今的環境議題已經不是一地之內、可以自掃門前雪的問題。「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引發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已深入人心,最廣義版的蝴蝶效應已是老生常談;而跨越疆界的全球化消費、生產鏈、能源取得、甚至各種污染,最小的影響與治理範圍可能都必須以區域為單位(例如:東南亞、歐洲)來處理,更不用談「氣候外交」、「氣候治理」、「新能源發展」等時下最受注目且廣為人知的政治議題了。

《帝國、氣象、科學家》從新檢視氣候治理的歷史與尺度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議題,渺小的我們又能怎麼辦呢?面臨氣候暖化或異常問題,就算自己把冷氣溫度調高一度,告訴自己忍耐再忍耐,也許就能夠少一些對可愛北極熊的罪惡感,但這種個人禁慾的道德呼籲式行動,終究只是杯水車薪,無法拆解複雜的歷史共業之惡,更無法力挽狂瀾。另一方面,各種「環境極端分子」諸如拉布條、在各種世界會議場合中鬧場、被倡議團體攔下來填寫簽名連署,或是像在英國超市內緩慢把牛奶倒掉等抗議行動,除了吸引人目光、能有三分鐘的議題熱度之外,但更常見的下場是化為奇裝異服、特立獨行的新聞標題,然後,「啪!沒了。」

在最壞的時代,盡量做最好的自己

書名:《棕櫚油帝國:搾出權力,殖民與當代政經貿易角力,影響全球生態的關鍵原物料》
作者:喬瑟琳・祖克曼 (Jocelyn C. Zuckerman)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7月27日

因此,這本書也許是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重新理解棕櫚油,也試著從這項商品的眼光,重新看待整個世界。作者指出已開發國家中的消費者抵制運動,就經驗來看是有效的,但也描寫整個產業的黑暗面是如此龐大,改革步伐往往蹣跚且跌跌蹌蹌。作者直陳自己作為外來者可能會有的書寫包袱,但絕非直接掉入「自己非受苦的人,因而無法做出最貼切評論」的陷阱中。下一次當我們再看到「環境抗議人士」的新聞時,也許會對其感到不以為然,或認為手段可以再討論,但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或許我們更能拿捏評斷時要用什麼樣的天平與標準,不僅能盡量感同身受棕櫚產業的處境,也能知道天平另一端想要對抗或背負的到底是什麼。

●本文摘選自麥田出版之《棕櫚油帝國:搾出權力,殖民與當代政經貿易角力,影響全球生態的關鍵原物料》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麥田出版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書摘 社會人文 歷史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菜鳥法醫直擊死亡現場!工作時必須壓抑情緒、物化死者

不只京都排外?旅客被討厭之因:太重視體驗、忽視文化習俗

「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是事實還是想像?關於自我對話的力量

她拼命想戒掉購物慾,卻在黑五購物節瘋狂大特價時「破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