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人機協作」真有可能嗎?人類和AI能如何合作?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永遠資訊過載,無法管理?阿里巴巴前副總裁、大數據先鋒思想家涂子沛提出了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第二大腦」,利用資訊技術的最新成果建立一個外部大腦,幫助我們追溯過去、管理現在和規劃未來,激發更多創意和想法,甚至實現知識和精神的不朽和百年傳承。(編按)

文/涂子沛

今天,當我們談到未來,所有專家已經非常肯定未來是一個「人機協同」的時代,這個「機」並不是指普通的機器,而是具備一定智慧的「人機協同是指我們和電腦、智慧手機、機器人協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但我認為「人機協同」的說法還不夠準確,工業時代已經基本完成了人和機器在物理上的協同,在智慧時代,準確地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第一大腦和第二大腦的協同,即「人機協作」,人機協作才是人類和機器最高形式的協同、最終的協同!

當前,第二大腦的相關技術還在快速發展中,展望未來,有兩大技術浪潮會對人機協作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一是全面記錄。所謂的全面記錄是指今天的人們可以把自己雙眼所見、雙耳所聽、大腦所想、身體所經歷的所有資訊都保存下來。當然,現在我們說「所有」,準確地說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記錄手段的普及,可記錄的範圍正在快速擴大,人類必然會用愈來愈多的資料來記錄自己、家人以及朋友的生活。

那麼全面記錄人的一生,究竟可不可行?

首先,在經濟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在《數文明》(香港中和出版,2019)一書中曾經估算過,假如有一個攝像頭,對著一個人永不停歇地記錄,那麼一天約產生4G 位元組(GB)的資料,100 年約產生143T 位元組(TB)的資料。按照當前的硬碟價格,存儲這100 年的資料需要約5 萬元。如果再利用資訊化手段將資料壓縮,那麼只需要花費2 萬元。也就是說,花2 萬元能保存一個人完整一生的影片記錄。

其次,在行動上也是可以實現的。愈來愈多的微小傳感設備正在出現,例如在眼鏡、內衣、皮帶、鞋墊上都可以安裝感測器,24 小時自動收集資料,攝像頭甚至會自動抓拍,在人們微笑的時候才捕捉下來,這極大地減少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記錄成本。

當我們把一切都記錄下來,例如用照片和影片,那過去和記憶就變成不可改變的資料。人類的大腦不再擁有重塑記憶的機會,它就在那裡,不可能變得更好,也不可能變得更壞。從此,記憶可以清晰再現、隨時查證。因為共同的資料,原本只存在於各人各腦中的記憶,開始真正演變為人類共同的記憶,而且這個共同記憶庫將會愈來愈龐大。

當自己的生活全部被記錄、被分析,它很可能不會和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一模一樣,因為記錄這個行動本身,就有可能會改變人的其他行為。未來的一代人,很可能從母親懷孕的那天就開始被記錄,記錄母親對他們的呢喃和期待,記錄他們小時候的牙牙學語和蹣跚學步,記錄他們一路成長的點點滴滴。未來這些記錄可用於情感分析、性格分析、成功路徑分析,甚至犯罪學研究,關於人類成長和發展的許多精細、微妙的知識將會大量出現。有這樣詳盡的資料可供研究,說不定哪天我們就能發現人在兒童時期成長過程中那些未知的關鍵性時刻,或者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重要事物。全面記錄使科學家的研究達到一個以前無法企及的高度,就如同天文學家第一次獲得一台高精度望遠鏡一樣。人類的歷史已經不止一次地證明,就在人類認為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天空或者宇宙的某個地方,可能還會發現意外的星體。

這樣重大的改變在接下來兩三代人的時間中會逐步實現。

隨著全面記錄的普及,個人擁有的資訊將會愈來愈龐大。現代人要有一個強大的第二大腦,首先需要一個個人資料中心,或者說家庭資料中心。一個可以彙集個人或者家庭成員所有資料,包括文字、表格、圖像、聲音、影片、社交來往(社交媒體的互動記錄)、空間軌跡(手機GPS、個人汽車的空間位置記錄)等檔案格式,並可以對所有的資訊和記錄實行全面、方便、快捷的管理。例如,對記錄的資訊和檔可以按主題歸類、按時間排序、按地點組織、按人和物件呈現、按事件組織等等,並且支援自動關聯和模糊查詢。

很多人都對人機介面的技術充滿了嚮往和期待。所謂的人機介面是在人腦與外部電腦之間創建一條資訊通路,透過電子植入物收集從大腦細胞發出的信號,並將它們轉換為外部電腦可以理解和執行的命令,進而驅動外部設備的運行。要是能實現真正的人機介面,那意味著我們在建設第二大腦過程中最繁重的任務——記錄,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只要想就行了,動腦將代替動手:「記錄100 次」將會變成「想像100 次」。按照現在矽谷科技狂人馬斯克的說法,未來的人類甚至能透過人機介面把自己的「記憶」「意識」直接匯出,保存在雲端,或用USB、記憶卡從雲端直接下載資訊,隨時植入自己的大腦,這就實現了意念傳輸、記憶的自由傳遞以及意識的永久保存。

但直到目前,意念傳輸還只是一個構想,可以說八字還沒有一撇,即使距離「用意念打字」這樣的任務,也可以用「遙遙無期」來形容。主要困難還是在於我們對於大腦的機理了解得太少。人的大腦大約有10 億個神經元,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語言活動,也有很多神經元參與,它們遍佈在不同的腦區,光採集到相關的信號就非常困難,而且神經元發出的信號還非常複雜,人類目前還無法讀懂。但可以確信的是,在向人機介面邁進的進程中,很可能會出現一些更加方便、高效、智慧的使用者交互介面,這也正是引爆第二大腦下一場革命的點位所在。

也有很多務實的應用已經出現。2022 年12月,OpenAI 發佈了(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Trans- former),這是一個可以以對話的方式進行交互的問答機器人,它可以回答你的問題,為你的文本寫出摘要,編寫一個故事,並完成翻譯、幫你檢查程式碼的問題和錯誤、甚至自動生成代碼等等智慧型的任務。

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來源於從大量資料中的學習,它可能識別人類無法看到的模式,這讓它的敘述不僅訊息量更大、更全面,還可能更準確。你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還可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新的創意,寫出你的第一大腦完全沒有想到的東西。當然,文章的品質最終不是取決於演算法,而是取決於你的資料,即你在第二大腦中記錄了多少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資訊以及這些資訊的品質。

書名:《第二大腦:創建專屬數據資料庫,提升個人發展,傳承數位遺產》
作者:涂子沛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8月4日

要有效地利用第二大腦和人工智慧的成果,我們還必須在生成內容這個過程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參與這個過程。首先,我們必須向生成式模型輸入提示,以便讓它來創造內容。一般來說,創造性的提示會產生創造性的產出。未來,要使用好第二大腦,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提示工程師」──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嘗試不同的提示,或者說,不斷對提示進行微調,才能從第二大腦中得到效果最好的答案。最後,我們還要對這些答案進行仔細的編輯和評估,我們可以將第二大腦和類似於ChatGPT 的人工智慧產品的多次回答整合到一個檔中,最後得到一個比較完美、實用、自己最想得到的東西。

這意味著我們真正進入了一個「人機協作」的時代。愈來愈多的事情,我們都需要徵詢第二大腦的意見。

在未來,隨著全面記錄的普及,我們會在第二大腦中記錄愈來愈多的個人資訊,我們只要詢問我們的第二大腦,第二大腦中的人工智慧就會運轉,並且和網路互動,它先從網路上搜尋資訊,然後為我們制訂出一個合乎個人情況的旅遊計畫。例如你想去的地方是美國的聖地牙哥,這裡是一個衝浪的聖地,也是一個很大的海軍基地,停靠著幾艘航空母艦,這裡有樂高主題公園、海洋公園、航空母艦博物館,還有豐富的墨西哥文化歷史遺跡。第二大腦會自動分析出你對航空母艦、海洋公園感興趣,對衝浪不感興趣,它會把你感興趣的事情和景點排進你的日程,而不是制訂一個通用的計畫──把所有的資源挪列出來讓你選擇。

因為擁有大量的個人化資訊,借助人工智慧,第二大腦可以為你生成個人化的計畫、方案和文件,這是網路無法辦到的。現在你可以意識到第二大腦在人工智慧時代對你的生活、工作和發展有多麼重大的價值和意義!簡單地說,沒有第二大腦,你就無法享受到個人化的人工智慧服務。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第二大腦:創建專屬數據資料庫,提升個人發展,傳承遺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機器人 ChatGPT Chatbot 人工智慧 數位 商業財經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