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實際還剩幾天相處?」簡單的想像練習檢視重要關係

by Freepik
by Freepik

文/羅伯特.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馬克.修茲(Marc Schulz)

花點時間,想想一個你很珍惜、但覺得相處不夠多的人,想想你們的關係。不一定是你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只要是共處時讓你覺得活力十足、你想更常見到的人。想一遍可能的人選(也可能只有一個!),選定一個人。現在回想上一次你們在一起的時候,試著回憶那個人當時給你的感覺。你是否感覺很正向、覺得自己很強大?你是否覺得自己被理解?也許你還變得很愛笑,生活和世界的困擾也好像沒那麼令人卻步了。

現在想想,你有多常見到這個人。每天嗎?一個月一次?一年一次?計算你一年中與這個人共處幾個小時。把這個數字寫下來,放在一旁。

以我們(鮑伯與馬克)而言,雖然每週都會通電話或視訊,我們每年面對面見到彼此的時間總共只有兩天(48小時)。

這樣算起來,之後還有多少時間?這本書出版時鮑伯71歲,馬克60歲了。讓我們(非常)樂觀的假設,鮑伯慶祝一百歲生日時,我們都還在。以每年兩天、共29年計算,我們這輩子能共處的時間還剩下58天。

10585天裡的58天。

當然,這個假設已經包含很多好運氣,真正的數字幾乎可以肯定會更低。

用這個方法算算你珍惜的那段關係,或只要想想這些整數就好:如果你現在40歲,你每週跟這個人有一小時的咖啡時光,那你80歲以前,大概還有87天。如果你們每個月見一次面,算起來約有20天。如果一年一次,大概兩天。

也許這些數字聽起來很足夠了,但如果與這個事實對照一下:2018年,美國人平均每天花11個小時與電視、廣播或智慧型手機等媒體互動。如果從40歲計算到80歲,代表你在清醒狀態下的18年人生,都花在這裡。如果是現在18歲的人,到80歲的時候總共已經花了28年在媒體上。

這個想像練習的用意不是要嚇你,而是要強調一件我們時常忽視的事:我們與喜歡和摯愛的人,實際上共處的時間有多少。我們不需要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跟所有的好朋友相處。事實上,有些人之所以能帶給我們活力、豐富我們的生活,也許正是因為不太常見面,就像生命中其他事物一樣,平衡很重要。有時候我們與某個人只適合相處到某個程度,那樣就夠好了。

我們多數人都擁有能帶給我們活力、卻不常見到面的親朋好友。你與你最在乎的人是否有花時間相處?你生命中是否有一段關係,如果多花點時間相處,對雙方都有好處?這些未經發掘的資源,往往已經存在於我們的人生。對我們最珍惜的關係稍作調整,就能真實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感受。我們也許完全沒發覺自己坐在一座活力的金礦之上,因為金礦被手機和電視的亮光、以及工作上的各種要求掩蓋住了。

2008年,我們連續八個晚上都打電話給哈佛研究超過80歲的夫妻檔參與者。我們分別與夫妻談話,問他們關於那一天的一連串問題。我們想知道他們那天身體感覺如何、參與哪些活動,是否需要或是已經獲得情感支持,他們與配偶和其他人花了多少時間在一起。

書名:《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作者:羅伯特‧沃丁格、馬克‧修茲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23年6月28日

事實證明,「與他人共度多少時間」這個簡單的問題很重要,因為這個測量項目很明確與每一天的快樂程度相關。在有他人相伴的日子,這些男性和女性比較快樂。尤其是與配偶相處時間愈久,他們的快樂程度愈高。所有夫妻都是這樣,但是對於關係滿意度高的夫妻尤其如此。

正如多數年長者一樣,這些男性和女性每一天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身體疼痛和健康問題。可想而知,疼痛較嚴重的日子,參與者的情緒比較低落。但是我們發現,關係滿意度較高的人,情緒的高低起伏比較不受影響,在疼痛較嚴重的日子,他們的快樂感受不會衰減得那麼多。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們回報情緒低落的程度,不像關係滿意度較低的人那麼明顯。即使在比較疼痛的日子,滿意度高的婚姻也保護了他們的情緒。

這聽起來也許很符合直覺,但是這些發現中藏著一個簡單卻強而有力的訊息:我們與他人接觸的頻率和品質,是快樂的兩大預測因子。

●本文摘自出版之《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雜誌 心理勵志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聊天冷場茶總能打開話匣子 探索西方與東方的茶葉史

面對中年迷惘該怎麼走?呂秋遠10點建議,下半場人生更自由

「重生17次還是討厭死掉」羅伯派汀森最新電影《米奇17號》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

日劇《爛漫》改編自真實人生:奠定日本植物學分類基礎的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