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臨終前平均病痛8.5年 這樣做增加「健康平均餘命」!
文/徐國峰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中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在二〇二六年左右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 5 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預估會有472.5萬人) ;其中無法自主生活,需要他人照顧者將達到 62 萬多人,也就是每 10 位樂齡族就有 1.3 位需要他人照顧才能正常生活,不但對家人造成身心與經濟的負擔,自己的人生下半場也將失去大部分的自由與樂趣。
另一項二〇一九年的統計數據也值得大家警醒:國人臨終前平均病痛「8.5年」,年長女性更長達「9.4年」 。表示部分樂齡族人生最終的八到九年一點都不快樂,只能被病痛折磨,甚至不良於行,在床上躺了好幾年後才過世。
沒有人想要人生最後一程是這樣走的。想長壽,補充保健品和找醫生的確會有幫助,但那無法保證你在變老的過程中能維持健康和快樂;想要落實「樂齡」,想要增加自己或父母的「健康平均餘命」,就不能等退休或是健康亮起紅燈了才來保養身體,中壯年時期就應該要超前部署。
「樂齡」意指年齡漸長的同時,也延長了快樂的人生。因此,如何增加「健康平均餘命」 並落實「樂齡」,是現代人過了中年後就要特別關心的問題,我們也該協助父母開始注意。
▍治病是被動 vs.訓練是主動
每個人都想維持身體健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多數人都是等到身體出問題後再去找醫生,請醫生協助找出病因→加以治療→恢復到原本健康的狀態(這相當被動)。這在年輕時可能適用,但隨著年紀增長,有些毛病發生後很難再回到病前的狀態,身體可能就此走下坡。
當代醫師的工作,已經逐漸從治病再更往前一步到預防。我曾聽聞醫師與患有慢性疾病的中高齡長者問診時,不只問是否有定時吃藥,也會了解每日活動量與運動內容。醫師開立的不僅是「藥物處方」,也會給予個人化的「運動處方」。
不論是醫師或病人,都已認清運動是控制慢性病與提升身體功能的關鍵元素。但樂齡族如何能在需要看醫生前就先預防慢性病、預防快速老化、減少臨終前的病痛時間呢?
各方專家會給出許多不同的答案,但歸納下來不外乎:均衡與清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的「運動」或「訓練」。
「運動」跟「訓練」的差別在於,前者對身體的壓力與刺激較小,像散步或跳舞。不少人會把「散步」當作運動,但散步的強度不足以維持肌肉量。道理很簡單,肌肉量的多寡跟你平常給它的刺激相當,當你平常的運動需要很多肌肉參與,也給它很大的刺激,當肌肉知道主人很需要它,就會自動增加。反之如果平常只是走路,就算每天走 2 小時,動用的肌肉少、強度也很低,雖然可以消耗很多能量(預防過胖),卻不見得能維持肌肉量和增加骨質密度。因為這類運動沒有足夠的刺激,所以身體會認為不需要太強壯,自然愈來愈退化,體能、肌肉量、力量與活動度會降到只適合散步所需,只能散步的身體是無法應付突發狀況的。
有在開車的人知道,有些車非常耐開,二十年以上還是很少毛病、馬力十足。但如果老車放在車庫一段時間不開、或是沒有定期保養,再好的車子也很容易出問題,甚至無法發動,再不保養和開動,最終可能就永遠也發不動了。
同理,樂齡族若想保持健康與活動力,應在身體還健康能動的情況下「主動」進行「訓練」與「保養」,在安全的範圍內給身體足夠的刺激,規律訓練後不只能睡得更安穩,有些人的飲食也會跟著變得比較清淡。睡得好,吃得清淡營養,又能規律訓練,身體自然能長保健康。
但究竟要如何開始訓練?這本《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正是為樂齡族量身規畫的訓練入門指南。
▍何謂「力量訓練」?
目前台灣的各種訓練、健身、健美相關書籍與網路上的文章,大都把「Strength Training」一詞譯為「肌力訓練」。然而,「Strength」不只包含「肌力(肌肉的力量)」,也涉及身體的神經系統、彈性系統、筋膜系統、關節活動度等其他組織。所以將「Strength Training」理解成「力量訓練」較佳。
力量訓練的目的是使「力量」變強,但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要了解「力量變強」跟「肌力變強」是不一樣的,肌力訓練的最終目標可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提高最大肌力(只能舉起一次的重量大小)、增加爆發力(另一種說法是使你肌肉收縮速度變更快)、讓你的肌肉變壯(肌肥大),以及增加肌耐力(使你的肌肉在相同阻力下反覆收縮的次數變多)。後三類都跟第一類——最大肌力密切相關,當最大肌力變大後,後面三種能力通常也會跟著提升。
「肌力訓練」的效果很容易量化,所以成為討論與訓練的重點,但「力量訓練」很難量化,因此容易被忽視。相對於「肌力」來說,「力量」是比較高層的、複合型的能力。比如說,有些健身愛好者,有很強壯的大腿和小腿,下肢肌力很強,看起來肌肉很有力,但跑起步來卻反而使不出力量,或很容易抽筋,力量反而不如那些肌肉量與肌力都比較小的跑者,為什麼呢?
原因有很多,例如有可能是因為關節活動度不夠,造成動作卡住了,所以稍微跑快一點就會讓肌肉變得很緊繃;也有可能是肌肉收縮力量很強,卻各自為政,無法轉化成一起對地用力的支撐力量,簡單來說就是落地時「撐不住」或「撐不久」;有些人則是肌肉在伸長時無法適時放鬆,一直處在過度縮短的狀態(平時看起來是一大塊肌肉,會有很強壯的感覺),無法適時伸長與放鬆的肌肉,雖然可能某些動作會展現出很強大的肌力,但力量卻無法在日常運動中發揮。
所以,「肌力強」≠「力量強」。
肌肉的強弱只是力量訓練的元素之一,還有柔軟度、平衡感、筋膜的品質、關節的活動空間、肌腱與韌帶的強度等都會影響力量的發揮。這正是本書取名「力量訓練」而非「肌力訓練」的原因。本書強調的是:「強化與整合身體各部力量組織的訓練,它需要上述各項元素的參與及整合」,這也是 KFCS 書系在選擇訓練書時的重要原則。
▍一開始愈簡單愈好
許多樂齡族都知道運動的重要,但碰到的最大障礙是「不知怎麼開始訓練」,以及「該如何練」才能獲得訓練的好處。作者佩姬.威納(Paige Waehner)所寫的這本書,就是在回應這兩個問題。
打開本書,第一章首先帶我們快速認識「阻力訓練」,包括我們常聽到的「重量訓練」(重訓)與各種不是在身體上增加重量的訓練,它不是重訓,但仍在阻力訓練的範疇,像是拉長彈力帶、甩動戰繩、推雪橇、拖車輪等。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能夠感覺到「阻力」的機會,像是提著購物袋逛街、揹背包行走或爬山、拖地時提水桶、把大包裏抱進屋內等。
書中第二章有許多針對樂齡族設計的重訓動作,重訓不只有增肌的效果,還有助於減重、減緩關節發炎、降低血壓、穩定血糖、增加骨質密度與「感覺愉悅」的荷爾蒙、改善睡眠與新陳代謝、活化大腦等各種功能,這些效果對年長者來說都很重要。
動作太多、動作太難或課表太複雜,是樂齡朋友打退堂鼓的主因之一。作者有考慮到這種情況,因此課表從每次訓練前都要做的動態「熱身」以及訓練後要做的「伸展」動作開始(第七章),如果對主課表感到壓力,先做熱身課表也會有效果。主課表的頭兩週是簡單易執行的全身力量訓練(第八到第十章),接著是一週三次、把下肢、核心與上肢分開練的課表(第十一與十二章),最後兩週又回到整合全身力量的訓練動作(第十三章)。
目前市面上有些給年長者的訓練書的動作說都太難了,勉強只會有反效果。作者由於經驗豐富,在熱身、收操與十二週的主課表中,為年長者總共設計了 121 個動作,難度低、變化性十足,很容易持續練下去。而且這套課表的動作由易到難、由簡至繁,每兩週調整一次,阻力與動作難度逐步增加,後面幾週的新動作,大都需要用到前面學到的動作,一層一層地進階上去,練起來其實相當有意思。
剛開始訓練時,動作愈簡單愈好、分量愈少愈好,最好練完時感覺是舒服的,那心裡自然就會比較想要再練下一次,此時就比較不必動用意志力強迫自己訓練。從課表的安排上,作者似乎深知此理。
▍預防跌倒,需要訓練
除了慢性病造成的失能,「跌倒」也是阻礙年長者無法成為樂齡族的主要原因之一。上了年紀後,只要跌倒骨折了,因為復原變慢,身體會有很長時間無法運動和訓練,此時體能就會快速走下坡,活動力大幅下滑,結果即使身體復原後,也很容易二次跌倒,進入惡性循環。
二〇一八年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當年六十五歲以上因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一位為交通事故(每10萬人有34.7人),第二位就是跌倒(每10萬人有25.7人)。根據二〇一七年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六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朋友,每 6 位就有 1 位曾在過去一年中跌倒。
跌倒的主因之一是「肌少症」造成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只要能從事適當的力量訓練,就能避免肌肉流失、增加肌肉量與骨質密度。大家要知道,肌肉不只有助於移動,它也是保護骨骼的重要組織(如同盔甲),如果肌肉量夠多,就算不幸跌倒了,也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之前因為車禍被機車壓到閉鎖性骨裂,但她丈夫平時有做訓練,被同樣的重量壓到卻沒事。醫生看了 X 光片後發現太太被重物壓到後就骨裂,是因為骨質密度較低,有骨質疏鬆症。因此,在坐了一個月輪椅讓骨裂復原後,她跟著丈夫做了一個月重量訓練。兩個月後她回診照X光片,醫生發現片子上的白色影像更緊密,代表骨質密度恢復正常了,醫生也感到相當訝異。
▍防跌不只需要肌力,還需要平衡感、活動度與良好的姿勢
在這十二週的訓練計畫中,除了增加肌肉力量,還特別強調肌耐力、平衡與柔軟度的訓練。其中包含四種不同類型的課表(第六章中會有簡短說明),包括為身體做好訓練前準備的「動態熱身課表」、為了維持日常活動能力所需的「肌力課表」、為了提高活動度和穩定度的「核心與平衡訓練課表」,以及為了放鬆與改善身體活動範圍的「柔軟度課表」。
我認為作者之所以這樣設計課表,是因為她了解維持行動力與預防跌倒,不只需要足夠的肌肉力量,還需要有良好的「平衡感」與「活動度」,所以課表中有相當多單腳的平衡訓練,也設計了許多打開關節活動空間的動作。
第四章會說明開始訓練前有哪些事情需要預做準備,包括要先徵詢醫生哪些意見?如何挑選恰當的服裝和運動鞋?要先準備哪些運動器材?負重有哪些選擇?
第五章則列舉了一些基本且重要的訓練指南,主要是幫助樂齡朋友對「訓練」有更多的認識,例如重訓時「維持良好姿勢」遠比重量多少或做幾下還要重要得多。至於每個訓練動作的良好姿勢為何?這在課表中都有圖片與文字詳細解說。
在練完這十二週的課表後,作者在全書最後的第十四章簡述了一些訓練原則,讓樂齡朋友知道該如何增加負重、如何進階和持續訓練下去。
▍想動與「享」動
我們都知道「要活就要動」這個道理,但很多人感覺是身體「無力」運動!其實很多人年紀大了之後,動得愈來愈少,大都不是從身體失能開始,而是因為「無心」,也就是內在動力不足。作者在第三章特別強調動機的重要性(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女性朋友),並分享持續訓練的內在與外在動機有哪些?知道有哪些動機,並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正向的動機上面,才能維持訓練的動力。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破除「訓練一定要吃苦」的迷思。
很多人以為運動與訓練要辛苦才有效,但作者不那麼認為,道理很簡單:如果每次的運動過程都很枯燥、很無趣、很辛苦,那訓練的動力一定會很低。動得正確,練得舒服,感覺不太累,練習完的身心都是愉快的,才是持續下去的關鍵。
作者在書中提及「自主訓練的動機時常始於『行動』,而非欲望。」所以我建議樂齡朋友可以從第七章的熱身開始,當你開始動起來,身心好像熱機了一樣,自然會愈動愈想動。除了想動,「享動」也很重要。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訓練量和強度都不要太高,剛開始時最好在舒適圈的範圍內進行,讓身心覺得訓練是一種享受,之後才會打從心底繼續「想動」下去。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或家人因為生病或跌倒,而失去獨立打理生活的能力,需要被他人照顧。
然而,為了盡可能地保持健康與獨立生活的能力直到臨終前,你願意開始主動做些什麼?
或是你願意為你的父母做些什麼,讓他/她們能保有健康與自主行動力,成為樂齡一族呢?
你可以多吃保健食品、選購高級床墊、添購多功能按摩椅……,這些當然有其效果,但更有效且省錢的方式是:規律進行一些比較有強度的訓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或幫助父母)開始,《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會為你做最好的解答。
●本文摘自臉譜出版之《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從零開始,十二週打造延齡慢老全身心,控制三高、血糖、體重,讓你活動自如不跌倒、情緒穩定、日日好眠》。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