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完美主義擁抱幸福?這些人都有這三個特徵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

有些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大放異彩。據說奉俊昊導演平時是個個性溫吞、脾氣溫和的人,但只要進入片場,就會搖身變成完美主義者。由於他連枝微末節都不放過,甚至得到了「奉細節」的綽號。他追求完美的程度,甚至只要有一個畫面與自己的構想不符,就會不惜拍攝數十次,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無論是演員或工作人員,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與奉導演合作並不容易,但只要看到最後一次拍攝所呈現的完成度,就能理解奉導演的風格。

堅持不懈地追求完美,使奉俊昊導演在二○一九年以《寄生上流》奪下最高榮譽金棕櫚獎,而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獲得此殊榮。接著,他又在第九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在世界電影史留下輝煌的一頁。

奉俊昊導演不僅善用自己的完美傾向取得更高的成就,躋身世界電影巨匠之列,他無疑也成了幸福的完美主義者的最佳典範。相反的,完美主義也可能導致悲劇。英國的外科醫生亞歷山大.瑞汀(Alexander Reading)是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權威,然而,二○一一年六月的某天,瑞汀犯下了小小的醫療失誤,導致本來危在旦夕的患者病情更加惡化。最後,瑞汀在自家價值七十萬歐元的豪宅車庫中上吊輕生。

此事件在英國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身為人生勝利組的瑞汀何以走上絕路?相較於自己過去成功的九十九個手術,他卻無法忍受唯一失敗的手術所帶來的極度羞愧感,自責不已。對不容許任何瑕疵的瑞汀來說,失誤是難以饒恕的汙點,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不幸的完美主義者。

那麼,幸福的完美主義者具有哪些特徵呢?為了進行明確的比較,讓我們先來檢視不幸的完美主義者的特徵吧。這些人經常發生陷入下面的惡性循環。當完美主義者不斷追求不符合現實的高標準時,自然會經常面臨無法如願的情況,可是,一旦持續把結果與我是個失敗者的自責連結,為了彌補自己無法達到完美的缺點,最後就會陷入更加執著於完美的惡性循環。

讓我們先這麼假設好了。有些人會按小時來制定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劃表,並且唯有按表操課時,才認為自己度過了完美充實的一天。可是,假如這人搭乘的計程車發生擦撞意外,多花了預期外的時間,導致後續行程必須延遲半小時以上呢?

發生擦撞意外是屬於不可抗力的範圍,而且也不可能事先預料到,因此如果是一般人,大概會先為自己沒有受到重傷而大呼好險,可是不幸的完美主義者卻很可能陷入「假如我搭的不是計程車,而是捷運,就不會碰到這些問題了」、「是我偷懶才選擇搭計程車,到頭來還是得怪自己」的自責漩渦之中。這個人認定的完美標準,在於按部就班地恪守計劃,即便是外在原因導致計劃出了差錯,他仍會將指責的箭矢轉而射向自己。

完美主義運作的基礎,來自於相信非達到不可的完美狀態是存在的,因此,他說不定會發揮進階版的強化意志,從明天開始以十分鐘為單位規劃時間,以確保能夠度過無懈可擊的一天。可是,這種具有強迫傾向的計劃真能奏效嗎?想必沒那麼容易。

那麼,難道就不能斬斷這一連串的惡性循環,讓追求完美的人最終能走向幸福嗎?意即,成為幸福的完美主義者的方法是什麼呢?倘若各位能夠藉由這本書澈底掌握自身的完美主義傾向與類型,並循序漸進地改進問題處,就能以堪稱最理想的幸福的完美主義者之姿脫胎換骨。

事實上,任何人都能成為幸福的完美主義者。本書的核心目標即是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幫助所有追求完美的人以幸福的完美主義者之姿重生。那麼,哪些人是幸福的完美主義者呢?儘管這些人胸懷大志,但相對並不怎麼擔心失誤,就算結果偶爾不令人滿意,也不會過度苛責自己。基本上他們擁有下列三大特徵。

善用完美主義,努力達標

幸福的完美主義者高度自律,尤其對於達成目標竭盡心力。這些人會持續累積成功的經驗,提高對自己與人生的滿意度。一九九一年,里斯本大學的教授彼得.史萊德(Peter Slade)的研究團隊就曾在〈關於完美主義與不滿足的實驗分析〉這篇論文中,將幸福的完美主義者所呈現的樣貌稱為「滿足型的完美主義(satisfied perfectionism)」。

此外,一九八九年,巴尼.戴斯(Barney Dews)與瑪莎.威廉斯(Martha Williams)透過〈音樂系學生的性格類型、壓力與因應模式〉這篇論文,指出完美主義對主修音樂的高中生帶來了正向效果。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藝術領域尤其講求演奏者的細膩,加上彼此必須經常競爭,因此多數參加研究的學生都顯現了高度完美傾向。

有別於眾所皆知的完美主義帶來的壞處,當這些人將完美主義的性格視為達成目標的資源並妥善應用時,他們就不會對執行(演奏音樂)感到不安,或感到情緒疲勞等。

如同前述,幸福的完美主義者胸懷大志,但相對並不怎麼擔憂失誤。懂得巧妙運用完美傾向的參加者,若是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練習過程中,感覺自己達到極限或陷入低潮時,則會適時以自身抱負與目標來提醒並激勵自己。

舉例來說,當某個段落反覆出現失誤,以致演奏者認為自己沒辦法再演奏下去時,他會善用自身的完美傾向,將焦點聚焦於在比賽中完成完美演奏時的快感上頭,激發出克服極限的力量。完美主義總會朝著更高處、能力更精進的方向前進,因此這些人實際上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不斷練習,最終也使得他們在音樂課上取得更傑出的成績、在大賽中奪下更多獎項。

成為對照組的,即是因完美主義畫地自限,擔憂無法做到十全十美的參加者,這些人就無法體會完美傾向所帶來的好處。相較於努力達成目標所帶來的喜悅,這些人卻把焦點放在努力過後依然慘遭失敗的絕望感上,並在恐懼之中瑟瑟發抖,以致招來更多的不安與疲勞感,最後連原本的實力都無法澈底發揮。

學會彈性調整才不會氣力耗盡

幸福的完美主義者相對是自由的,他們並不會被凡事非完美不可的想法侷限住。當這些人感到力不從心時,會懂得稍微停下來喘口氣,碰到即便自己努力也無法獲得完美結果時,也懂得適時放掉力氣。

此外,他們懂得給予通融的空間,放下凡事都必須完美的偏執念頭。他們並不是無條件埋頭苦幹、不斷壓迫自己的人,而是懂得根據需要,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區分輕重緩急的人。

二○一○年,烏特勒支大學的圖恩.塔里斯(Toon Taris)教授與同事們在〈何以完美主義者比其他人更容易消耗殆盡?〉論文中提出警告:越努力工作的完美主義者越容易工作上癮,以致輕忽自身的健康、疏於經營與配偶的關係,最終帶來消耗殆盡的危險。

這篇論文亦指出,提高這種危險的原因在於「視情況調整自身熱情(投入工作的情感與能量多寡)的技巧不足」。因此,要成為幸福的完美主義者,重點並非無條件地維持在熱情的最高點,而是學習如何根據情況作彈性調整。

學著用正向思考重新解讀失敗

即便偶爾碰到失敗,幸福的完美主義者也不會做出反過來責怪自己的行為,這類人反而很懂得在失敗的結果中找出正面的意義。

二○一一年,肯特大學的約阿希姆.史杜柏(Joachim Stoeber)教授與布雷達大學的德克.楊森(Dirk Janssen)在〈完美主義者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失敗〉的論文中,要求大學生記錄長達兩週的日記,每天寫下自己的失敗經驗、面對失敗的方法與一天的滿意度。

這兩位教授要求學生從各種失敗經驗中選出最令自己在意的一件事,並調查參加者「如何」克服困難。在參加者記錄的失敗經驗中,第一名是工作(學業),緊接在後的是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失敗經驗。

書名:《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作者: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9月2日

值得留意的是,幸福的完美主義者在回想苦澀的失敗經驗時,較少選擇怪罪自己的方式,而是更經常使用以正向思考重新解讀失敗的應對策略。多虧於此,結果顯示出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依此看來,完美主義者能維持高水準表現,但又不致陷入自我苛責的惡性循環,祕訣就在於即便沒有達成目標,在回想整件事時,他們仍會盡可能為此賦予全新且正面的意義,比如說「我雖然沒有在考試中取得滿分,但成功解開了那道始終弄不清楚的題目!」或是「雖然我在報告時結結巴巴,但該傳達的重點都沒漏掉!」等。

●本文摘自之《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完美主義 心靈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