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回不等於工作效率高!注意力渙散是「秒回強迫症」所致

(圖/Pexels)
(圖/Pexels)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西多昌規

秒回不等於工作能力強

書名:《數位過勞》
作者:西多昌規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1月21日

自從通訊軟體 普及之後,「秒回」跟「已讀不回」已成為熱門話題。不立刻回訊息就會被說話,沒馬上回訊息就會被討厭,已讀不回代表漠不關心等,這些負面溝通的齟齬也造成相當大的問題。

之前我都覺得這是年輕人的話題,反正事不關己,當初也沒想太多。但事到如今不能再置身事外,只是我用的不是LINE,而是商務聊天軟體Slack。

Slack 自二○一三年推出後在全球迅速竄紅,是款使用者不斷攀升的通訊軟體。最初的主要使用者都是工程師,後來逐漸拓展到一般商業使用。

曾經自認與通訊軟體無緣的我,現在不管跟研究室的成員、研究所學生、準備畢業研究的大學部學生,都是靠它來完成溝通。一般交換訊息或聊天,還有關於Word 或Excel 檔案互傳,Slack 都比LINE(至少對像我這種中年人來說)要便利許多。設想看看,如果這些訊息全用電子郵件往返,信件量不知道有多龐大。電子郵件對現在年輕學子來說是個有點雞肋的工具,因為他們很少讀信,回信速度也慢,但他們Slack 倒是回得跟LINE 一樣快,這倒是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不過,方便的Slack 也有令人頭痛的問題。第一個就是「馬上回訊息」,這個問題不只Slack 有,LINE 也一樣。這些通訊軟體的回覆方式比電子郵件快,所以「秒回」是很基本的事。我自己也會習慣儘快回覆訊息,有時對方回得晚一點我就很焦慮,擔心對方「到底讀訊息了沒……」。

訊息回得快容易給人工作能力好、有心做事的印象。時至今日,「能幹的人回訊息就是快!」這種重視速度勝於內容的意識依舊根深柢固。

然而最近我深切感受到「秒回訊息」的缺點。例如當我正忙著某項工作時,Slack 的通知提醒也同時響起,雖然想說可以晚一點再回,但又擔心「等一下忘了回怎麼辦」,最後只好暫時放下工作先回覆訊息。就算只是來回幾個訊息,工作進度也被影響了,幾乎每次都得重新「熱機」才能銜接回來。

有人會說「我是電子郵件派的,沒差啦!」,但要注意馬上回信跟往返太多次的電子郵件也會令人精疲力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如果將可能導致多工任務的電子郵件信箱,每天的檢查次數限制在三次以內,不但能緩和日常的緊張跟壓力,還能提高幸福感。研究小組也發現,沒有限制郵件檢查次數的受試者壓力不僅大,生產力跟幸福度也直線下降。會被回覆速度追著跑的可不只社群網站或商務聊天,電子郵件也是,這些都對心理健康沒有好處。

收到訊息一定要馬上回,訊息沒回就焦慮的「秒回強迫症」是注意力渙散的主因,結果往往造成工作效率低落。

逃出秒回地獄

話說回來,要是沒有這些通訊軟體,社會活動也很難成立。線上工作越來越普遍的狀況下,通訊軟體的存在只會越來越重要,學會妥善運用這些工具或許能幫大家減少壓力。雖然狀況因人而異,我自己的因應對策如下:

1.尋找「等等再回」

Slack 有「新增自訂表情符號」功能,可以製作像LINE 的貼圖。利用這項功能自製常用的貼圖,例如「謝謝」或「我先回去了」等都很實用。

2.希望對方儘早回覆,就加上標注

沒有特別標註人的貼文,群組成員有時看了也只會保持觀望放著不回。就跟電子郵件署名給「所有人」詢問某件事,但所有人都在等其他人回應是同樣的道理。善用「@」功能,明確標注有促使對方加快回覆的心理效果。

3.共享「不求秒回」的文化

另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關鍵是,消除不馬上回覆訊息對方就會生氣、沒辦法工作或是被酸的「秒回壓力」。跟群組成員分享傳送訊息的原則,例如希望早一點獲得回覆就先講清楚,沒特別說明的都可以慢慢來等。

4.對重複的問題保持耐心,不要責怪

但有時候真的會忘記回覆訊息。我就常發生對方上傳檔案給我,等到要下載時卻忘記檔案放在哪裡或是已經過期,老是得重複詢問對方。我覺得最好建立一個能隨時開口「之前檔案放哪啦?」、「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了嗎?」沒有壓力,相互提醒確認的關係。

如果我發現自己開始對學生感到不耐,我會儘可能提醒自己多點耐心。因為說不定學生也正為了我忘記回覆訊息而困擾呢!

●本文摘選自三采文化出版之《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上班族 LINE 貼圖 工作職場 商業財經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汽車真的讓我們更自由嗎?其實背後藏著多少隱患?

中年危機是逐漸失去的狀態,如何跨越危機、重新定義自己?

當身體出現兩種症狀,當心是否壓力過大已影響到健康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台南:內海消逝與城隍信仰的傳承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