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類
久坐比吸菸致死率更高?每天坐4小時 死亡人數將增加近4%
文/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久坐本質上就不健康 可憐的忒修斯,餘生就此注定,被命運永久禁錮在椅子上。—維吉爾《伊尼亞斯紀》(The Aeneid)第六卷 我雖然大半輩...
不帶裝備的自由潛水:只靠一口氣閉11分鐘、潛入海下160公尺
大部分海洋研究都在船上進行,而作者以賭上性命的勇氣潛入深海八百公尺深,將震撼的生命體驗寫進《深:海洋怪奇物語》。海洋呈現出如深邃宇宙般令人膽戰心驚的美,而人類則展現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種生命形態。深海...
肉品末日!幹細胞培養人道肉品 避免為食用雞胸或雞翅而養雞
文/艾美.韋伯(Amy Webb)、安德魯.海瑟(Andrew Hessel)生物學時代請想像一個與現在不同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蝦子都是在實驗室生產出來的,不須由船隻拖著巨網在海底打撈(還有破壞海底...
漫畫圖解里山動物,可愛不輸角落生物,知識含金量更高!
隨著疫情解封,越來越多人走進山林、親近自然。遠足文化/讀書共和國出版《遇見山林裡的小動物》,全書以一圖一文的形式構成,包含76種里山動物的趣聞,並邀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專業審訂,當我們再...
出門就靠導航?當「空間」變成兩點一線,我們的大腦有何變化?
文/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不再找路的現代人現代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與史前人類非常相似。差別在於,我們移動的範圍更廣、速度更快,還有一些聰明絕頂的導航儀器可用,但我們運用大腦以保持方...
常覺得意見不同的人「好蠢」?從社群辯論看常見迷思與偏見
文/吉姆.艾爾—卡利里確認偏誤會以許多形式影響我們。心理學家已經找出數種確認偏誤的展現形式,其中一種是虛幻的優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此時,人會過度感覺能力強大,看不見自身...
以為能找到路……該繼續走還是等救援?山難發生與迷路反應
潔拉爾丁.拉姬是一位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她獨自一人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然而,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
高掛空中不同凡響的恆星─太陽,1億5千萬公里之外的照耀
文/葛琳(Lucie Green)本書探討的是一顆恆星,只是我們銀河系裡幾千億恆星的其中一顆,而銀河系也只是散布在已知宇宙裡幾千億星系的其中一個。當你細細思慮這些天文數字的含意,我們的恆星在其中怎麼...
伐木出身的生態學家《樹聯網》理論:樹木根柢連結、菌體互相溝通
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是發現植物具有智慧且會互相交流的科學先鋒,地位可比點燃全球環保意識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她以深刻動人的方式傳達了複雜而專業的森林學概...
畢達哥拉斯的思考課:連文科生都大嘆相見恨晚的數學思維書!
文/李光淵將世界看作問題的視線──旅行推銷員問題人們大多認為「數學」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工具。但與其說「為了解決問題」,數學更像是「為了找出問題的工具」;數學家不是「解決問題的人」,而是「製造問題的人」...
養成減肥習慣跟「大腦類型」有關!6個步驟讓瘦身成功
臨床心理學家康乃爾.考恩與臨床醫生大衛.基博從研究發現人類行為背後隱藏了兩種不同應對「壓力」的方式:取決於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和「血清素」如何作用。在新書《劍型人x盾型人:找到你的大腦原廠設定,擺...
宇宙萬物是無限小,還是無限大?令人驚豔的大膽想像與驗證
文/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在大部分人的一生之中,他們都不會走到離家五百英里以外的地方。在那般於物質世界內進行有限探索的過程中,我們針對鄰近的物體與經驗寫出記憶,舉凡人、房子、樹、...
如何管理工作容易分心的「劍型人」?專家:四個溝通方式達成雙贏
臨床心理學家康乃爾.考恩與臨床醫生大衛.基博從研究發現人類行為背後隱藏了兩種不同應對「壓力」的方式:取決於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和「血清素」如何作用。在新書《劍型人x盾型人:找到你的大腦原廠設定,擺...
你我都是「宇宙公民」─跟著世界頂尖天文物理學家探索外太空
諾大宇宙星系,唯獨發現地球有生命存在,人類聚集在這顆藍色的美麗星體,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還有哪些可能抵達的遠方?透過作者泰森(Tyson)拆解艱澀天文學知識,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說明宇宙起源的歷史,帶著...
登革熱疫情升溫,該將蚊子趕盡殺絕,還是施予疫苗?
近日登革熱本土病例高居不下,傳播風險極高的狀況之下,若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個案更容易引發高燒、呼吸困難、異常腸胃現象等危害生命症狀。對於擾人的蚊蟲,科學家們嘗試以多樣方式抑制寄生蟲傳染病的擴展,改造蚊子...
九二一地震暨今24年,你我腳下持續進行的板塊擠壓運動
文/林書帆、諶淑婷、陳泳翰、邱彥瑜、莊瑞琳、王梵、雷翔宇兩大板塊聚合處,利吉混同層破碎、不穩定,是整個臺灣島的縮影。它身上不只隱藏著臺灣身世的解答,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我們要如何生存在這個脆...
鶯、麻雀…鳥類是恐龍祖先的後裔?牠們如何成為演化的倖存者?
文/安德魯.諾爾恐龍的定義實際上相當平淡無奇。從一八○○年代早期開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大的化石,和活在今天的任何四足類都不相同,於是學者為牠們起了個引人聯想的名字:恐龍(英文dinosaurs...
人類剩下多少時間?與演化共存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文/羅伯.唐恩人類生存之道──與演化共存 只要人類物種存在,則最有機會演化出新物種的地方,就是農場、城市、住家與身體。這些地方會是地球上成長速度最快的棲地,隨著成長而來的,就是物種起源的演化機...
西太平洋颱風接力生成!她、它還是他?颱風是如何命名的?
當我們關心颱風假放不放、天氣預報準不準、泡麵要買多少……颱風其實早已在西北太平洋上經歷了一場場大氣與海洋碰撞、劇力萬鈞的盛大流體動力作用。數十萬朵雲簇中,只有幾十朵會長成結構完美的颱風。(編按)文/...
開啟外科的大門,無痛手術是怎樣出現的?
文/唐諾.克希, 奧吉.歐格斯十九世紀初,觀看手術的人會坐在長廊,拿出懷錶,計算手術總時間。比方說,蘇格蘭外科醫師羅伯特.李斯頓(Robert Liston, 1794-1847)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