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飛機座位舒服嗎?出國旅遊前,你可能想知道經濟艙和高級機艙之差別比較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派翠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

○「頭等艙、商務艙,還有經濟艙……,我的座位究竟是哪種,它們有什麼差別?」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艙等都有各自的詮釋,不過總共有四種標準的機艙: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還有瑞安航空。好啦開玩笑的,只有三種: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經濟艙常被稱為巴士艙或觀光客艙,而頭等艙與商務艙常被合併稱做「高級」機艙。

每家航空公司可能會安排三種、兩種,或只有一種艙等。艙等的數量、座位的安排與設備的配置,都會根據及經營市場的不同,而有所區隔。長程航班的頂級艙――有可供休息的私人艙,以及寬螢幕影視設備等――很明顯比短程航班的頂級艙奢華許多。

大致上來說,頭等艙比商務艙高級(價位也較高),但這只是相對而言。長程航班的商務艙,比美國本土或歐陸航線的頭等艙還要奢華。

有些航空公司會利用詭詐的命名技巧,來模糊艙等的區別。維珍航空的頂級客艙只有一種:「豪華商務艙」,中華航空有「華夏艙」,而義大利航空的尊貴旅客搭的是「壯麗艙」。為了美化「經濟艙」給人的感覺,法國航空稱之為「旅人艙」。英國航空提供三種經濟艙與三種商務艙,它們依各種航線而有不同的艙名。

如果這樣還不夠混亂,美國大陸航空(現在是聯合航空的一部分)的艙等裡,有個極盡模糊之能事的「商務頭等艙」。從註記的小字或票價來判斷,就可以分辨這個艙大概是傳統分類的哪種艙等。

在一些歐洲境內的班機中,飛機可能因為臨時需求而重新配置艙位。座位本身不會更動,只要拉上走道的隔板與布簾,就能分出艙等。在法國航空,三張並排的座椅中,只要把中間那張跟左右兩邊的椅子隔開,經濟艙就變商務艙了。

另一個常見做法是把經濟艙分成兩區,其中一區有較大的伸腿空間,某些情況下也會把座椅換成比較奢華的樣式。「豪華經濟艙」跟「舒適經濟艙」就是透過命名加以區隔,雖然嚴格來說,這種艙等還是……呃,巴士艙。

大家始終抱怨經機艙不夠舒適,但無論是頭等艙還是商務艙,現在的頂級艙等卻比以前奢華許多。自從一九四○年代開始,乘客有私人臥鋪之後,頂級艙等還沒有像現在這麼豪華――當然絕對是那種比較時髦、二十世紀的風格。

不久以前,寬敞的皮革座椅與體貼入微的空服人員,標誌著空中的頂級享受。現在由於競爭激烈及科技進步的關係,乘客體驗到各種古怪離奇的奢華服務。有些頂級奢華的航空公司,像新加坡航空、維珍航空、阿聯酋航空,還有卡達航空,它們的班機可以看到直立式雞尾酒吧,甚至還有空中美容服務。旅客能在私人的迷你空間中小睡一會,有六英尺的摺椅可躺、蓋著純羽絨棉被,還有電動的隱私隔板。

假如你換上設計師睡袍,機組人員會提供夜床服務,如果用餐時想要有人陪伴,也可以多拉出一張矮凳。機組人員會配合生理時鐘調節天花板的燈光,像是夜晚時會將群星的圖案投影到機艙天花板。土耳其航空在跨大西洋的航班中,還會配有一名商務艙的主廚。

當然,不是每個人搭飛機都可以報帳,或是能花九千美元飛往香港。這消息或許會讓人安慰一點:現在經濟艙也有一些現代的奢華配備。直播節目、任君挑選電影清單與機內無線網路,都是常見設施。

書名:《機艙機密:解答你對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二版)》
作者:派翠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
出版社:行路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時間:2023年1月17日

有些亞洲或歐洲的航空公司把座椅換成貝殼型,這樣椅背往後時椅子會往前滑,不會直接往後倒,能讓後方旅客保有空間。雖然現在短程航班愈來愈少附贈飛機餐,但在機上購買餐點不貴,也相當美味。

大家印象中航空公司會一直在經濟艙塞入更多座位,這大致上是錯的。航空公司不可能想塞多少就塞多少,商用客機確實有座位數的限制,座位限制視情況而定,緊急逃生出口的數量就是標準之一。其實自從噴射機蓬勃發展的一九六○年代開始,經濟艙的配置就少有改動。早期航空公司計畫過,想把窄體飛機的標準六張並排座椅改成五張;把現在747的十張相連座椅改成九張,但這想法只是曇花一現。

你現在看到的飛機剖面圖,基本上跟四十年前的大同小異。真要說哪裡不同,那就是座位稍微寬廣一些。空中巴士A380的設計跟747一樣,都是十張座椅並排,不過A380的會再寬大約一英尺。不過像是熱門、有六張並排座椅的A320,它頂部與手肘空間就比舊式707與727再少個幾英寸。

乘客最常抱怨的不是手肘伸展的空間,而是伸腿的空間。每排座椅之間的距離稱做「椅距」。從過去的案例看來,椅距的空間時好時壞。航空公司確實縮小最後一排座椅的空間,好容納更寬敞(價格也更高)的「豪華經濟艙」。搭乘過早期民眾快捷航空的人都記得,機艙內的設計非常殘忍,空間相當擁擠。

或是像一九七○年代,在倫敦跟美國之間提供「空中列車」服務的雷克航。這家航空公司的創辦者是矯情的弗雷迪・雷克先生,他在DC-10的機艙內硬是塞入三百四十五張椅子――比當時大部分的DC-10s多出約莫一百張(為了讓這架飛機合乎法規,機身裝有八個正常尺寸的逃生門,內部也沒有頭等艙或商務艙)。

如果你問我,經濟艙為什麼坐起來這麼不舒服,其實伸腳空間只是部分原因。座椅的形狀,還有四周極度不符合人體工學的空間,才是關鍵。每次我坐進經濟艙的椅子,都不禁納悶這玩意兒為什麼要設計得像外星物體。那哪叫「坐進去」!你根本不是放鬆坐下,而是在設法保持平衡。受壓點設計得大錯特錯,乘客的雙腳沒東西支撐,手臂沒地方擺,腰部也沒東西可靠。托盤與扶手的形狀根本錯誤,安裝位置也不對。

讓經濟艙坐起來更舒適最明顯的方法,首先是減少座椅,不過除非乘客願意接受票價大幅調漲,不然根本無望。工程師設計座椅時同樣面臨挑戰,座椅必須既輕又堅固,這樣才禁得起地心引力好幾倍大的拉力。不過我們現在習慣的這些座椅設計得這麼差,設計師仍難辭其咎。

運用一些高科技素材,再發揮發揮想像力,飛機座椅能夠同時滿足安全、輕量、堅固,以及舒適的需求。當然,像瑞卡羅(Recaro)跟湯普森飛機座椅(Thompson Aero Seating)這些創新的製造商,它們推出的那些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幾年前已經上市,但願有更多航空公司採用。

椅子除了必須要貼合人體,以下五點也是經濟艙該具備的標準規格:

1.支撐腰部。現在飛機上的座椅下背部都沒有氣墊支撐,旅客坐下時該部位空空如也,導致身體彎曲下陷。

2.機內的無線網路,每個座椅都配備、可供挑選的電影片單,以及至少九英寸的個人電視螢幕。我把它們合在一起講,是因為這些設備都是讓乘客分心的好方法,也能使他們情緒放鬆愉快。上上網或看部電影都是殺時間最理想的辦法。跟乘客收取五到十美元的網路費還算合理,但商務艙與頭等艙應該免費提供這項服務。

3.可調整的頭靠。不是那種半調子、會讓頭在上面晃來晃去的頭靠,而是要能緊貼旅客頭部的靠枕。

4.可伸縮的托盤。用餐或工作時可以把托盤往身體拉,這樣就不需要彎腰駝背了。托盤的前緣理想上應該是圓弧狀,才能符合人體的形狀,此外托盤要從能座位邊的扶手拉出,而不是固定在前方旅客的椅背後。

這樣一來,不只毋須彎腰駝背,也不用擔心前方乘客突然往後躺會壓扁你的電腦,或是電腦螢幕夾在托盤與前方椅背的頭部氣墊之間。我都稱這些乘客為「突擊後躺客」,他們會突然向後躺,迅雷不及掩耳得令你來不及收電腦、逃不過該死的椅背夾擊。托盤邊緣還要微微高起,這樣飛機爬升或通過亂流時,食物與飲料才不會灑在大腿上。有些托盤有下凹的杯架,但很多托盤的表面非常光滑平坦,這樣機頭向上時,咖啡就會往身體的方向滑。

托盤只要有四分之一英寸深的凹槽,就能避免這種狀況。大家都認為,飛機的內部設計師應該多少了解地心引力,所以早該改進這些細節了。實際上,在托盤上做個杯架的成本不超過五便士。既然聊到杯架,椅背後也該裝個環狀杯架(這在歐洲頗為常見,但我在美國航空公司的飛機上卻沒看過),它能避免飲料翻倒或潑灑,也能讓托盤有更多空間。

5.電源插座。如果要求交流電插座太過分,至少該提供USB連接埠。現在長程班機上的插頭確實愈來愈多,不過從某個時候開始,每架飛機應該就要提供這種服務。

無論你坐得舒不舒適,記得適時起身活動活動。現在長程航班的飛行時間比小型哺乳動物的懷孕期還長,開始有愈來愈多人擔心出現深部靜脈栓塞(DTV),這是長時間坐在飛機座椅上造成的,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症狀是大腿血管出現可能致命的血栓,再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原先身體就有些狀況(例如肥胖、菸癮)的人,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的風險更高,但所有乘客都應避免坐太久,要適時站起來動一動,到走道上走一走。在特長程的航班中,飛機內都設有自助餐區與酒吧提供飲料與點心,供乘客聊天社交。這些設備絕不只是給旅客的額外福利,更是希望吸引乘客定時站起來繞繞。如果旅客睡醒後打赤腳走動,A340-500的自助餐區地板還有暖氣加溫設備。

●本文摘自行路出版/出版之《機艙機密:解答你對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二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讀書共和國 出國旅行 飛機 自然科普類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以奇幻重現自我經驗─澀澤龍彥《高丘親王航海記》史實改寫

越追求完美,生活反而越糟糕?小心這3個錯誤觀念讓生活掉入低谷!

失職父母真的讓孩子不幸福?靠自我覺察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紂王「酒池肉林」含虛構成分?正史研究須分辨事實與故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