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女兒辦畫展爆爭論,藝術工作者回應:「需要酸嗎?」

最近,演藝圈再度熱鬧起來,不是因為某位明星新作品,而是因為小S女兒Lily(許韶恩),17歲,辦了一場畫展。
媒體爭相報導,藝人朋友出手支持,畫作被高價收藏——對於一位尚未出道的年輕創作者來說,這樣的起點可謂華麗。然而,伴隨而來的,是輿論的分岐。有人欣賞她的勇氣,也有人質疑這樣的成就到底值不值得。
但在這場討論中,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這不過是一位17歲的女孩,辦了她人生第一場畫展。
放在更廣泛的脈絡裡,其實這件事一點也不稀奇。許多年輕創作者在高中、大學階段就開始展出自己的作品;爸媽大姑舅舅等來買畫、包場、捧場,是再尋常不過的場景。只是這一次,因為創作者的母親是演藝圈知名人物,觀展的是名人,出手的是明星朋友,於是整件事就被推上了放大檢視的舞台。
這當然是名人效應的結果,但我們真的需要因此去酸嗎?
許多評論集中在一點:「她的畫,值得賣這個價嗎?」
但這樣的問題本身,其實忽略了藝術市場的本質。藝術從來就不是靠「畫得最好」的人才能賣作品,它從來都是藝術性與社會性、人脈與話題性的交錯場。誰來看、誰願意買、在什麼時間點,這些都會影響作品的命運。
如果Lily能夠在第一次展覽就有人收藏,與其說是特權,不如說她的出身正是她此刻的條件。而「以自己的條件跨出創作的一步」——這點,其實沒有什麼不妥。更何況,這位少女的母親才剛經歷喪姊之痛,朋友願意出手相挺,不也是一種人情與情誼的自然流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這樣做過:去朋友孩子的音樂會買票、替學生的作品點讚。只是這次,做這件事的是演藝圈的人而已。
至於有人批評她「畫得像奈良美智」,說實話,也不算什麼大事。這個世代的年輕創作者,有哪一個不是從模仿、喜歡、再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開始的?被奈良美智啟發,其實只是很普通的起點。
更有人針對這場展覽的策展人所提的藝術脈絡發難,認為將她的創作「對照到行為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根本是「高攀」甚至「貼金」。但說到底,策展人本來就會提供他們的詮釋視角,也常會以對話、參照或啟發的角度進行文本建構。這種文本策略未必意味藝術家本人已經具備同等地位,卻常被觀眾視為一種「比較」甚至「宣稱」。我們是不是太快就把這樣的策展語言理解成一種「吹捧」?是不是太習慣用標籤來決定一個創作者「配不配」?
我們或許可以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在一個充滿眼光與評論的社會裡,還有多少17歲的孩子敢這樣自信地辦一場個展?
我們是否還允許創作這件事,有「試錯」的空間?
是否還記得藝術不必一開始就「值得市場肯定」,它也可以只是「我想畫畫給人看」這麼單純的事情?
也因此,我不認為這次的展覽對藝術圈會有什麼深遠影響,也無需誇大它的藝術意義。它更像是一個青春裡自然會出現的事件:一位女孩,在家人與朋友的支持下,把自己心裡的東西畫出來,掛在牆上,願意讓人看。
這個舉動,本身就值得被溫柔看待。
我們可以不喜歡作品的風格、不買帳它的價格,但也不必急著去拆解、貶低一個剛起步的年輕人。讓一場畫展能安靜地成為她人生中的一次記憶,而不是一場全民評比,或許更能讓創作這件事回到它的本質——那是關於表達、關於經驗、關於人生裡「有話想說」的一刻。
所以這次,我選擇站在創作者那邊說一句:
在17歲就願意創作、願意展出,已經很了不起了。這世界,永遠不缺評論,但更需要多一點溫柔與支持。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