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文字╱攝影 潘家欣,取自《鄉間小路》2024年12月號
冬天的食物,必須有薑。
小時候,母親喜歡熬鮮魚湯,加入大量的薑片,可以行氣、暖身。父親也常說,當兵時若行軍淋了雨,部隊必定煮薑湯給士兵暖身,而嗜甜的父親少時最喜歡的夢幻零食之一,即是薑糖。我讀著外國小說,裡面過聖誕節必有薑糖和薑餅人,聽起來就是美妙之至的食物。可惜,我真怕薑。
最怕咬到薑絲,味道在嘴裡「喀滋」一下散開的瞬間,我會整個人跳起來,直到現在,我仍不敢生食薑片。但是,另一種更加辛辣的「薑」,我卻很愛―不是薑黃,不是粉薑,是「番仔薑」,也就是辣椒。
漢族稱呼海路傳入的外來物種,多以「番」冠之,如番茄、番薯等,原住民雖然本來就住在臺灣,但早期亦被稱為番,背後是漢族中心的優越感。而辣椒起源美洲,十六世紀後隨葡萄牙人傳入亞洲,也因此被列為番字輩了。《臺海采風圖考》記述:「番薑,木本,種自荷蘭。開花白瓣,綠實尖長,熟時朱紅奪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帶殼啖之。內地名番椒。」對辣椒從青綠到紅熟的描寫非常詳盡,不過番這字眼,有著排外、輕視的負面含意,當代多元文化的概念已經普及,沒有人應該再用番字來稱呼他人。
辣椒在臺語除了被稱為番仔薑之外,尚有番薑仔、薟椒仔、薟薑仔的用法,後兩者比較接近對於辣椒的味覺描述,對我這種文字魔人來說,是比較中性的名字。每每在市場學習作物名稱,深感歷史課就在蘿蔔與白菜之間,藏身辣椒、薑與大蒜之中,如此鮮活。
我極愛辣椒的香味,不吃薑的我,吃起大紅袍麻辣鍋也是涕泗橫流,一頭熱汗,勉強算是有行氣作用。不過,冬天的麻油麵線則非薑不可,唯有薑的溫暖馨芳,才能與醇厚的黑麻油相得益彰。母親最喜歡在冬夜裡煮「麻油赤肉麵線」,麻油與薑片爆香,加入瘦豬肉絲,再打個蛋下去一起煎出焦邊,煮成一鍋乳白飄著金黃油花的熱麵線湯,我會仔細把薑絲全部挑出來(當然一邊被罵挑食)再吃光光。
蕭麗紅的小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描寫鹽田女兒貞觀與大信的戀情,當年在《聯合報》連載時,澈底擄獲我心。這部小說的世界觀:鹽田人情的溫婉醇厚、漁村塭仔生活的純樸美,如海濱晚霞一樣明朗,開啟了我對「臺灣母親」的認同。
料理步驟
1. 麵線下鍋煮前先稍微用水沖洗。有的麵線製作時加鹽較多,會太鹹。鍋中水滾後放入麵線煮沸,記得攪拌,不然會黏鍋。
2. 煮麵線時,另起油鍋,下麻油,炒香薑片、肉絲,炒熟以後,加入三大碗水(愛喝湯的人可以多放一點水)煮成肉湯。
3. 把煮好的麵線撈起來(煮麵水不要了),放入肉湯裡同煮,煮軟就可以了,試過味道再決定要不要放鹽巴。
4. 辣椒切碎加入,略滾後就起鍋。煮太久會太辣喔,祝大家吃得涕泗橫流,好運旺旺來!
本文作者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迷戀各種氣味和玩具,著有散文集《玩物誌》;詩集《如蜜帖》、《如廁帖》、《負子獸》等八冊;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插畫作品《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等。
●本文節錄自《鄉間小路》雜誌2025年1月號:當個草莓族:島內草莓風味探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