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4本關於臺灣的前世今生的歷史讀物
一百年,象徵著三四代人的回憶,但你還記得曾祖父輩的故事嗎?多數曾波瀾洶湧的情感,終會化為一縷塵土,最後一口氣的嗚咽,也會在吐完那一刻被人遺忘。慶幸文字將故事留下,閱讀將歷史傳承,讓三四代人的生活與努...
北市古物新增13件原住民族文物 人像板、傳統服飾列入名單
台北市立文獻館日前公告指定13件原住民族文物為一般古物,包含2件卑南族「雕人像板」及11件「撒奇萊雅族衣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所藏,並與卑南族建和部落、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共作提報,經...
被故鄉遺忘的日本畫家 「塩月桃甫」紀錄片巡迴羅東
日本畫家塩月桃甫百年前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推廣美術教育、創辦展覽會,留下多幅描繪原住民文化的畫作,戰後回到日本乏人問津,逐漸被故鄉遺忘,卻在異鄉留下濃重的回憶。日本導演小松孝英為了讓人們重新認識他,推...
重返「美新處」!臺文館特展「現代文青養成術」於二二八紀念館展出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共同推出「『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特展,帶領觀眾揭開戒嚴時期,美國文化所帶來的世界性思潮的衝擊。特展由文化部、內政部指導,國立臺灣文學...
原住民母語藏有千年文化寶藏?從語言解密南島語族發源地
藏在語言中的南島語族發源之謎南島語族發源自何方?是學界長期探索的焦點,在眾多研究領域中,語言學界為分布在南太平洋與印度洋諸島的族群確立關係,分類命名為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peaki...
尋找消失的麻豆社!距今400年隱藏版台南港口及部落歷史
從港口走入臺灣史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
魯凱族漁獵文化讓海生館驚豔 台電南展館「魯凱漁你相遇」開展
國立海生館科研團隊研究海洋生物外,4年前與中山大學和鲁凱族的屏東霧台部落合作,首度展開山區北隘寮的溪流生態和部落漁獵文化調查,選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於台電南部展覽館舉辦「魯凱漁你相遇」特展,介紹原住...
8/1原住民日!荷蘭人對臺原住民的「文明性」是如何形成?
第一章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 一、前言 自哥倫布開啟歐美新航路以來,歐洲世界對異族的想像逐漸納入領土占領、宗教改宗、經濟利益等思維。其中,對土著民族的「去人...
「地名說了相遇故事」 國台圖攜手台史博述說多元文化
為使民眾認識台灣豐富多元的族群與文化,國立台灣圖書館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攜手,本月展出「地名說了相遇故事」,記錄不同族群間相遇、互動的痕跡和故事,進而認識在不同族群母語的台灣地名背後所展現的多元文化...
把被遺忘的歷史書寫回來— SML樂劇創製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
劇場狂粉的日常 / 鳳君身處在特殊國際處境的臺灣,我們這一代年青人不僅僅正在試圖了解過往,更有人竭盡全力把被遺忘的歷史書寫回來並傳承下去;歷史難免錯綜複雜或是過於沉重嚴肅,但藉由通俗的娛樂管道,臺灣...
台大經濟候選人政見歧視持續炎上!當有毒的男子氣概入侵校園……
日前台大經濟系欲舉辦學生會正副會長選舉,候選人選舉公報中,其中一組候選人的政見卻涉及性別、種族、身材與LGBTQ歧視,包含「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2學分」、「ㄐㄐ10公分以下要上家政課」、「原住民、...
鵝鑾鼻燈塔界碑 見證台灣海關史
1875年,清朝向原住民購地在台灣最南端建造鵝鑾鼻燈塔,當時在周邊四角各立台灣關地界石碑,其中3塊2016年起陸續被發現,被列「國定重要古物」,第1塊保留在鵝鑾算燈塔陳列室,成為「鎮塔之寶」,第4塊...
臺史博對話錄:從語言提煉美食與歷史的新滋味——歷史學者vs.新聞記者
文 ∣李典榮攝影 ∣愛子對談者: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曹銘宗(文史記者、作家)主持人: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時間:2022.10.29(六)‧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史博...
佛像、原住民皆是設計靈感 從文物看清代茶箱標籤裡的異國風情
文 ∣ 李子寧圖 ∣ 國立臺灣博物館之前在臺史博展出的「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以下簡稱:三館聯展)中,有一個單元叫做「他者想像的凝視」,展出三館收藏中帶有「他...
甫創造300轟紀錄 林智勝移交族名球衣供史前館展示
歷經三年的整建籌備,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即將在5月19日重新開幕。有別於過去採學術分類只呈現南島族群存在的「過去」,或與整體社會脈動無關聯的「他者」展示,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展出多位原民運...
打造凝視的技術—「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三館聯展的展示視覺詳解
文∣錢乃瑜(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圖∣作者提供如果說單一人群的物品陳列,帶人看見一種文化風格;那麼,三類人群的物品相互映襯,則彷彿讓人看見了一個社會樣態。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史博對話錄:為什麼有些原住民不見了?──考古與歷史的日常對話
文|李典榮審訂|詹素娟、劉益昌攝影|張耀翔「為什麼臺灣有些原住民不見了?」在多元文化的臺灣,族群議題的探討是讓我們更認識臺灣的路徑之一。 在2022年8月13日週六午後的政大書城,由臺史博舉辦的「對...
旅英國際藝術家優席夫創作裝置藝術 將於台東美術館展出
瑞穗天合國際觀光酒店自營運以來積極融入在地,並以地方創生概念,邀集在地小農進駐成立瑞穗市集,酒店聘請的員工更有超過三成是原住民族。近日酒店邀請國際知名的旅英藝術家優席夫.卡照(YosifuKacaw...
擄獲國際評審的心!臺博館繪本《捉迷藏》獲波隆那拉加茲獎精選百大好書
國立臺灣博物館於2022年推出華語版《捉迷藏》及臺語版《覕相揣》繪本,由插畫家鄒駿昇執筆,以充滿古典美感的筆觸,極富巧思的構圖安排,繪製跨越150年時空、兩位動物學研究者對雲豹追尋的真實故事,出版後...
台灣天然染工藝躍國際 加拿大農曆新年藝術節展出
農曆新年是東方的重要民俗節慶,為讓西方民眾感受台灣春節氛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年以台灣天然染色工藝為題,跨海與「加拿大亞裔協會」合作辦理「2023 加拿大農曆新年藝術節」,與在地加拿大朋友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