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整!臺博館特展「臺灣有犀」還原51年史前犀牛化石展覽現場

(臺博館)主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臺南市立博物館左鎮園區共同合辦的「臺灣有犀」特展,重現51年前臺灣首次展出犀牛化石的時刻,引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探索臺灣這片土地上曾經奔馳過的史前犀牛,以及豐富多樣的古生物世界,即日起至115年5月31日於臺博館本館展出。

開幕典禮於今(27)日舉辦,臺博館館長陳登欽致詞時首先感謝歷代研究者的努力與貢獻,並指出展覽中的犀牛牙齒化石,是臺灣古生物研究的重要佐證,也見證地方居民與研究者攜手的歷史。他強調,為提供觀眾最佳參觀品質,展覽特別設計可近距離觀看展件的方式,展現博物館對教育與展示品質的堅持,同時也期待大眾能體會好的觀賞方式是建立在參觀者對文物的尊重上。他也呼籲曾於1974年參觀過臺博館「二百萬年前犀牛化石復原展覽」或擁有當時影像或文字紀錄的觀眾,可以提供給臺博館,「讓臺博館為大家累積美好的回憶!」

臺灣有犀特展重現50年前經典特展場景

「這一切就像命運的安排。」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地質標本館館長李寄嵎分享,2022年法國團隊研究中遺漏的一枚犀牛牙齒,竟在臺大庫房中意外尋獲,促成與臺博館的借展合作,讓完整標本得以重現於展場。他表示,從1940年代早坂一郎的初步紀錄,到今日的國際研究成果,是一次跨越世代的學術連結。

開幕典禮上也邀請50年前在臺南菜寮溪床發現化石的陳世明先生親臨現場與標本再會。他驚喜表示:「當年不知道化石的價值,沒想到保存得這麼完整!」

早坂犀牛在臺灣的發現,起源於1940年代,由早坂一郎首次揭示。隨著1972年臺博館的發掘團隊深入左鎮菜寮溪流域,出土了大量早坂犀牛化石,證明了這種巨大哺乳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也讓早坂犀牛成為研究臺灣及全球古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據。經國際團隊不斷追蹤、鑑定與比對,2022年早坂犀牛重新被歸入新屬,以「早坂島犀」此一臺灣特有種再次受國際關注。

臺灣有犀特展利用巨型絨毛玩偶復原重現早坂犀發現地的生態樣貌

本次展覽以50年前陳世卿及陳世明兄弟的犀牛化石挖掘事件為起點,結合1974年臺博館展覽老照片及剪報,打造時間穿越的展覽氛圍。展示內容不僅聚焦於臺灣犀牛,更將視野拉至全球,呈現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與多樣性。觀眾將有機會一睹現生的白犀牛、馬等骨骼標本。

策展人臺博館研究助理紀子勤現場導覽
展覽集結來自全球的珍貴化石及現生標本,包含美國3000萬與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內布拉斯跑犀」、「王雷獸」等

除了臺灣的犀牛,展覽還集結了來自全球的珍貴化石及現生標本,包含美國3000萬與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內布拉斯跑犀」、「王雷獸」,還有中國甘肅中新世與上新世的平齒三趾馬頭骨、安氏大唇犀,以及更新世的俄羅斯腔齒犀化石等,與臺灣的犀牛化石一同展出,此檔展覽可說是近年臺灣化石物件最為齊全完整的一次,喜愛古生物的民眾一定要把握難得機會。

同時,展覽利用巨型絨毛玩偶來復原重現早坂犀發現地的生態樣貌,並加入臺灣各地化石動物群介紹,打造適合親子共賞的觀展體驗,並呈現最新化石研究成果與未解課題。更多展覽及教育推廣活動資訊請上臺博官網查詢(http://www.ntm.gov.tw)。

犀牛化石發現者陳世明伉儷與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左1)於犀牛化石前合影

「臺灣有犀」特展
時間:114年6月28日至115年5月31日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館

「臺灣有犀」特展今日於臺博館舉辦開幕典禮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展覽資訊 國立臺灣博物館 化石 動物 考古 歷史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故宮北院「碁人弈事」暑期強檔登場 揭開圍棋千年文化

「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首度來台個展 富邦美術館今起預售開賣

第27屆臺北藝術節「超限動」8大跨域節目 7/14全面開搶

凝視百年名畫的靈魂:快速掌握台北故宮20件美國大都會名作亮點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