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基本功是模仿對方的情緒?流暢的對話就像一場精密的舞蹈演出

文/麥爾坎.葛拉威爾
兩個人說話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就是「說服」。我們說話通常有來有往,我們會洗耳恭聽,也會打斷別人的談話、搖動雙手。我和葛爾坐在一間中型辦公室進行訪談,我坐的椅子就在他桌子前,我的雙腿交叉,膝蓋上有記事本和筆。我當時穿著藍色襯衫、黑色長褲和黑色外套。他坐在桌子後的高背椅上,穿著一條藍色西裝褲和白色襯衫,打著一條紅色領帶。他有時候上身前傾,手肘放在身前。有時候靠著椅背,兩手在空中舞動。桌上除了我的錄音機之外,空無一物。如果你看過我們對話的錄影帶,當時周遭環境就是如此。不過,如果以慢動作觀看這捲錄影帶,你會發現幾十分之一秒的畫面上,我們兩個人似乎在跳一場非常複雜及精密的舞蹈。
這種稱為「文化微節奏」(cultural microrhythms)的研究,是由康登(William Condon)率先提出。他在六○年代發表一項著名研究,將一段四.五秒的影片解碼,這段影片內容是一位家庭主婦吃晚餐時對一名男子及一名小孩說話:「你們應該每天晚上回家吃飯,我們好幾個月沒有共進晚餐了。」康登把這段影片分成很多格,每格相當於四十五分之一秒,然後一看再看。他形容:
要仔細研究這段影片的架構及先後次序,就得從自然主義者及動物行為學的角度分析。如果你老老實實看上幾千個小時,自然會出現一套模式。就好像雕刻,你需要不斷研究,才能發現新的秩序。當我一而再、再而三觀看這段影片,卻對人類現今溝通的環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段影片可以算是一種模型。你發出訊息,別人再把訊息傳回來,訊息來來去去,到處都有,但其中卻大有蹊蹺。
康登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反覆推敲這段影片,終於看到預期的意義,「每當老公舉起手,老婆就會轉過頭去。」他以此為起點,找出其他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及一再重複的行為模式。除了說與聽之外,影片中的三個人也在做康登所謂的「同步互動」(interactional synchrony),他們的對話有一定的節奏。假設每格影片是四十五分之一秒,每隔一、二或三格,每個人就會動一動肩膀、臉頰、眉毛或手,然後停下來,換個方向,從頭再來一次。此外,這些動作和各自說話的時機配合得天衣無縫;一邊說話,一邊還能注意到抑揚頓挫及語氣的強弱,說話的人實際上是隨著自己的句子在跳舞。同時,對方也在聞音起舞,配合同一節奏動一動五官、身體、肩膀、手。隨著同一首歌起舞的人,跳舞的方式未必完全相同;同理,隨著同一組節奏說話的人,也不見得以相同的方式移動自己的身體。不過,每個人各種小動作的起迄時機,卻能協調得絲絲入扣。
後續研究發現,人類不僅姿勢會協調,對話也有一定的節奏。兩個人說話的時候,他們的音量及音調也能彼此平衡。語言學者把每秒鐘發出的音節數稱為「語速」,兩個人對話時,不但語速能夠平衡,甲停止說話到乙開始說話之間的時間,也能配合得很好。兩個人的說話模式也許大異其趣,但是他們幾乎馬上就能找到共同的基調,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剛出生一、兩天的嬰兒,頭、手肘、肩膀、屁股及雙腳都會隨著成年人的說話模式搖動。人類與猿猴之間部分相通,因此,也有同步互動的傾向。
葛爾和我面對面坐在他的辦公室內,幾乎馬上就在肢體及語言上取得協調,換句話說,我們彼此已經共舞。他在說服我之前,就利用他的肢體動作及語言,和我形成一種默契。為什麼我和他之間的接觸如此特別,比我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對談還令人讚嘆呢?葛爾並沒有刻意和我取得默契。有些介紹銷售技巧的書,建議業務人員模仿客戶的姿勢及說話風格,才能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結果證明沒有用,客戶反而更不自在,因為這種動作不是出自真心。
前文討論的是一種超級反射心理,這種基本的生理反應,我們所知有限。反射心理和其他人類特質一樣,有些人比較強烈。所謂的個性強勢或容易說服他人,意思就是你能引導別人進入你自己的節奏,或者主導兩人的互動狀態。某些研究中,和老師之間高度契合的學生比較快樂、比較熱中學業,也比較輕鬆自在。
我和葛爾在一起的感覺是自己受到誘導,兩個人的談話完全依照他的架構進行,我完全無法自主。我覺得自己慢慢和他同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教授卡培拉(John Cappella)指出,「厲害的音樂家和演說家都知道,聽眾什麼時候已經和他們合為一體,無論點頭或靜止不動,每個肢體動作都代表他們的專心一意。」我原本有意抗拒葛爾的魔力,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某種程度來說,推銷員的本質就是令人難以拒絕。莫恩形容葛爾時說:「大部分人要花半個小時,才能和他人建立起信任及同步的關係,葛爾只需要五到十分鐘。」
兩個人談話的時候,肢體及聽覺不但會自然而然進入和諧狀態,他們還會模仿彼此的肌肉運動。假設你展示一張面帶微笑或深鎖雙眉的照片,對方也會微笑或皺眉頭,他們的肌肉動作也許稍縱即逝,只有電子感應器才能捕捉到這些小動作。如果我用鐵鎚敲打自己的拇指,旁邊的人大多會出現痛苦的表情,彷彿在揣摩我的心態,感同身受。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我們模仿對方的情緒,不但可以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及關懷,甚至這就是溝通的基本方式。
心理學者海特費德(Elaine Hatfield)、卡西歐波(John Cacioppo)及歷史學者拉普森(Richard Rapson)於一九九四年共同發表名著《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一書,他們指出,模仿也是人類感染情緒的方式之一。換句話說,我對著你微笑,你看到後如果也報以微笑,即使微笑稍縱即逝,其意義不僅是你模仿我,或者和我感同身受,這也是我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你的方式之一。
情緒具有感染性,這絕對出自直覺,周遭有人很開心,我們多少也會覺得心情不錯。但仔細想想,其中的因果滿不理性的;因為我們通常認定,內心的感受會反映在臉部表情上,我覺得高興,自然會微笑,覺得難過,眉毛自然會打結,情緒是由內而外。不過,情緒感染的方式卻顯示,它也可以由外而內。如果我能讓你笑一笑,代表我讓你高興;如果我能讓你皺眉頭,代表我讓你難過。因此,情緒也可以由外而內。
從由外而內的角度分析情緒,就可以了解有些人為什麼能夠影響別人如此之鉅。有些人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覺,代表他們的情緒比較容易感染旁人。心理學者把這種人稱為「傳送者」,他們的個性很特別,心理狀況也異於常人。科學家研究這些人的五官後,發現臉部肌肉的位置、形態,甚至感染疾病的比率都不相同。「這種情形和生理疾病沒有什麼不同,」卡西歐波說,「情緒也有帶原者,他們很善於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人特別能夠接納別人的情緒。情緒感染並不是一種疾病,但是感染的機制卻和生理疾病一樣。」
加州大學心理學者佛萊德曼(Howard Friedman)發明一種稱為「情緒溝通」(Affective Communication Test)的試驗,測量人類傳達情緒的能力。這項測驗含有十三個問題,例如,聽到好聽的舞曲,你是否仍然無動於衷?你的笑聲多大聲?你和朋友聊天時是否會接觸他們的身體?你的眼睛會放電嗎?有多厲害呢?你是否想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佛萊德曼指出,測量最高分是一百一十七分,平均得分約為七十一分。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5年6月24日
得分高的人代表什麼意義?要解答這個問題,佛萊德曼又得進行另一項實驗。他挑選數十位得分高於九十分的人,及十位得分低於六十分的人,要求他們填寫另一項問卷,說明自己「當下」的感覺。他請所有高得分的人分別留在不同的房間,每間再搭配兩位低得分的人。要求他們待在同一個房間兩分鐘,彼此可以看著對方,但是不能交談。實驗結束後,他們得再填寫一張詳細的問卷,說明自己的感覺。佛萊德曼發現,雖然他們在兩分鐘內都沒有交談,得分低的人最後也和得分高的人一樣心情很好。如果善於表達情緒的人覺得很難過,兩分鐘後,不善於表達情緒的人也會情緒不佳。不過,反之則不然,只有前者能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同室其他人。
這就是葛爾傳遞給我的嗎?和他接觸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他的聲音。他有聲樂家的嗓子,語調嚴厲的時候,他最喜歡說:「對不起!」有時候他會拉長尾音、一副慵懶輕鬆的口氣。其他時候,他會邊說邊笑,說起話來像在唱歌。他會隨著不同的口氣,變換不同的表情,絕對不會口是心非,他臉上的表情就是他心情的寫照。我雖然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但是我想應該很接近他的神情。
這個例子顯示,有人能夠由外而內影響別人,以外在的動作影響別人內心的決定。葛爾點頭的時候,我是否也會點頭?他搖頭的時候,我是否也跟著搖頭?後來我打電話給葛爾,請他進行佛萊德曼的實驗。我們一起逐一回答表上的問題,他邊寫邊笑。第十一個問題是,「我不太會以手勢傳達意思,像是比手畫腳這類遊戲我都不行。」他終於大笑起來。「我這方面很厲害!我都會贏!」測驗滿分一百一十七分,他得到一百一十六分。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之《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全球暢銷25週年慶功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投票抽獎】盛夏蔬食上桌!「彩色瓜果炒十錦」吸睛又開胃
📰 越想省錢反而花更多?20個希望年輕時就懂的理財祕訣
📰 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租屋小資、三明治族群如何儲蓄理財?
📰 五招幫你脫離月光族身分!省錢不是重點,而是主動察覺支出流向
📰 你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 從今天起拒絕成為卡奴!利用3條規則,學會聰明使用信用卡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