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大腦是超級社交腦?原來這是大腦連線的初始設定!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作者妮可拉.摩根深入研究領域30年,以大腦的基本結構出發;她在「社交腦」章節,分析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生活,全方位解說青少年經常面的的課題,如:「為什麼青少年特別在意同儕看法?」、「為什麼他們總是晚睡晚起?」(編按)

文/妮可拉.摩根

青少年的大腦是超級社交腦

我說青少年是很強固的社交團體,但並不是說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歡參與熱鬧的團體,或去參加瘋狂的派對。我想說的是,人類天生就需要建立關係,而在你這種年紀的群體之中,友誼的連結更加強固。

很多人比較喜歡跟一、兩個人結伴從事安靜的活動,也需要享受很多獨處的時間。我們將這種人描述為內向的人,與他們相反的則是外向的人。有些人非常明顯地屬於其中一類。但你有可能覺得自己有時候很內向,其他時候則比較外向。

不過呢,內向的人同樣需要與其他人建立連結和友誼,只不過比較討厭吵鬧的環境和與人互動。他們覺得比較自在、較常參與的是小團體,或者一對一的情境。如果有足夠的獨處時間,他們會有充電的感覺。你不必覺得自己一定要成為某個吵鬧群體的一分子。你大可用比較安靜的方式參與社交活動,成功與人建立關係那對你是最好的選擇。

同儕與群體壓力:追隨同儕而非成年人

成年人經常問我:「為什麼我家的青少年順從他們朋友的想法,而不顧我的想法,即使我的想法比較合理,或對他們比較好?」我的答案是:「因為他們非這樣不可。」青少年有種迫切感,想要得到朋友和潛在朋友的敬意,這種渴望遠大於取悅父母。

請記住:你應該能夠依賴父母對你的愛,不過必須努力建立你與朋友的強固關係。

人類有種強烈的渴望,想要融入他們周圍的人群。成年人也是如此,不過這一點對青少年來說更加重要。你極度需要團體所帶來的安全感。索爾曾經想辦法避開艾德那群人,你可以看出兩個原因:一是索爾的姊姊提出一些深入的觀點;二是索爾也有自己的團體,成員就是沒有參與艾德那種行為的其他青少年。如果沒有那群朋友,他可能更難熬。

錯失恐懼症

假設你到了學校,每個人都在談論前一晚發生的事,而你沒聽說,令你覺得被排除在外。就是這種「錯失」的恐懼,驅使你不斷查看手機,而不是專心把功課做完。這也讓你很難把手機關機或設定成靜音,如同索爾察覺的狀況。

每個人都覺得這很困難,不過你需要「前額葉皮質」來抵抗那樣的誘惑,而你的這個腦區卻常常沒有活躍起來執行任務。因為呢,你也知道,它還沒有發育完全。而且,如果你要融入周遭環境,這個腦區對你的重要性遠超過成年人。所以你面臨兩個問題:前額葉皮質比較弱,而想要跟著情緒走的傾向又比較強。

知道自己有則簡訊還沒回覆,會降低你執行任務的能力。

對社交覺得尷尬和害羞

莎拉—簡恩.布雷克摩爾(Sarah-Jayne Blakemore)教授是重要的神經科學家,研究專長是青少年的社交腦。她寫過這方面的論文,而她的研究有助於確認成年人經常觀察到的狀況:與其他年齡層的群體比起來,青少年對於尷尬的處境和同儕的意見比較敏感。請青少年想像某種社交上的尷尬處境時,與成年人的大腦活性比起來,青少年的大腦活性不僅比較強,活躍的腦區也有點不一樣。

我確實記得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兩次尷尬事件,如果是現在發生那種事,我只會一笑置之。那兩個例子都是關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今,我還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只不過年輕時尷尬的感受比現在強烈多了。

拍照使用濾鏡

如果你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或者覺得有人批評你的某方面,你會很想用濾鏡來改變自己在螢幕上呈現的模樣。這麼做似乎沒有害處,有時候也確實如此。但是,如果用濾鏡改變你的模樣,等到看見自己沒用濾鏡的真實模樣,又有什麼樣的感覺呢?這會導致自尊心降低,而且過度關注你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地方。

同樣的,雖然成年人經常感到害羞,也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形象,但青少年的感受比較強烈。你變化得這麼快,能不能融入環境就超級重要。社交腦,以及想要成為團體一分子的需求(無論是什麼樣的團體),都有超強的影響力。

過度分享和網路霸凌

「網路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蘇勒(John Suler)創造的詞彙,描述這樣的事實:比起面對面說話或打電話,人們在網路上活動時比較不謹慎,各種年齡的人都如此。我們匆匆發出即時訊息或留言,沒有預先考慮後果。大多數人並不是惡毒刻薄的人,但沒有看到結果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出惡意或輕率的議論。網路酸民和霸凌太容易逃過懲罰。

然後,分享照片或影片也是問題。在這一章的開頭,艾德曾分享女孩的上空照片。我們不知道那是怎麼拍到的,但可以確定她不希望有人分享那種照片,也沒料到會有這種事。使用社群媒體,很容易分享任何東西給很多其他人,經常超出你的控制範圍。艾德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事實上是一種犯罪行為,因為在那個熱頭上,他很容易就把照片分享出去,沒有考慮後果。

書名:《都怪我的大腦!》
作者:妮可拉.摩根Nicola Morgan
出版社: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5年1月2日

我們為什麼經常犯下這樣的錯誤?而且為什麼到了網路上,一些正派的好人這麼欠缺考慮,而惡毒刻薄的人甚至更惡毒?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其中有兩個因素與你和你的大腦最有關係。

又是前額葉皮質:若要抗拒這些衝動行為、做出謹慎的決定,我們很需要前額葉皮質,而既然你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你就有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犯下這類錯誤(不過很多成年人也會犯這種錯)。

又是社交腦:要交朋友和建立關係,牽涉到分享我們的個人資訊和自身的參與。我們大腦的連線方式是設定成要彼此分享(但有時候會過度分享)。點擊按鈕送出資訊或照片是很簡單的事,抵抗這種誘惑比較困難。大腦的連線方式就是這樣,讓我們想要與其他人發展關係,而青少年的渴望又比其他年齡層更加強烈。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出版之《都怪我的大腦!:揭露青少年大腦的驚人真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木馬文化 青少年 人際關係 社群媒體 自然科普類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