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型態百百種,然而,地圖、營地的演變,水源、垃圾的問題,無一不影響戶外的冒險體驗。露營似乎構成了家庭生活與野外之間的對立,即使是19世紀的露營者,也沒有準備好完全放棄舒適的生活。人類與自然是否持續和諧共生?可由書中八個重要因素略知一二,一起來看。(編按)

文/馬丁.霍格(MARTIN HOGUE)

在神創造天地的六天內,完全忽略了野餐桌、戶外爐火、人行步道和許多其他人類即使在自然環境中也屬必要的設施,真慘。——阿爾伯特.古德(Albert H. Good)

① 水:19 世紀末的休閒露營者常常誤信優美純樸的路邊景色,他們大多不知道,冰冷清澈的溪流裡,那波光粼粼的水,可能已經被附近的城鎮、甚至是上游的其他露營者汙染。如今,大型公共露營區內的飲用水與任何城市內的飲用水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從水龍頭奔流而下,在淋浴間和洗手臺都有,可冷可熱,還有與現代下水道系統連接的沖水馬桶。對於不插電背包旅行愛好者來說,關於水的討論還會涵蓋一連串設備,如水瓶和水袋、過濾器、淨化器和便攜式淋浴。

② 營火: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營地的社交和娛樂活動核心,也是對技能的重要考驗。柴火已被現代設備取代,例如輕型煤氣爐,在幾秒鐘內即可達到烹調所需的完整火力。

③ 營地:在19世紀末休閒露營的早期,荒野愛好者單純就是徒步走進樹林,根據風景好壞、靠近溪流或湖泊,以及其他關鍵因素,在他們認為不錯的地方搭營。如今,營地已成為所有露營區的標準管理單位。露營者在預定的地點搭帳拆帳,同一地點在先前的遊客騰空幾個小時後,新的遊客就抵達了。

④ 地圖:早期的露營區只不過是大片空地,露營者、他們的帳篷和機動車輛都被限制在區內。1930 年代出現了露營區地圖,這表示營區空間很快就變得複雜,需要仔細管理。地圖具有雙重作用,對露營者來說可作為地理空間參考,同時又讓環狀單行道、汽車停車分支、露營車免倒車通道等獨特的空間單元能被固定化,支撐起全國2萬多個露營區的通用格局。

⑤ 野餐桌:露營區裡的座位通常是用當地材料臨時搭建的,例如簡單的原木能成為讓人可坐的長凳,而經驗豐富的露營者則會帶著可折疊的桌椅旅行,或者簡單地將杖和樹枝綁在一起,做出自己的家具。野餐桌是人們聚集、準備食物和吃飯的地方,它已經成為美國日常的重要一部分,不只是在露營區,而是在全國,以至於我們已經忘了這種特殊樣式的起源。

⑥ 帳篷:帳篷的出現早於休閒露營數千年;然而,帳篷結構仍然是露營裝備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當露營者將營釘打入地面時,就與該地點建立了一種有形的(即使是暫時的)連結。1938 年杜邦(DuPont)公司發明尼龍之後,各種技術創新使帳篷的重量、收納體積、滲水率、耐用和結構穩定等特性,成為研究和創新的重點。

⑦ 睡袋:戶外毯?鋪蓋捲?睡包?這樣東西甚至連名稱都沒有達成共識。睡袋是現代製造業的產物,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明,其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像是:當時威爾斯人(Welsh)普萊斯.瓊斯爵士(Pryce Pryce-Jones, 1834-1920),這位企業家與俄羅斯陸軍簽訂合約,出貨6 萬件尤克里西亞(Euklisia)毯子,這是一種獲得專利的縫製毯子,配有內建的氣密枕。其他技術還包括拉鍊(1913)、尼龍和其他合成纖維的結合,都影響了睡袋的收納大小、重量和保溫值。如果不討論床墊、床架和床具,睡袋的歷史就不夠完整,因為這些都會影響舒適度和體驗。

⑧ 垃圾:露營區的汙水、水和垃圾管理系統的歷史,始終彼此緊密相連。雖然防熊垃圾桶、露營車洩汙站、焚化爐和垃圾掩埋場與荒野的浪漫觀念背道而馳,最好不要被人們看到(也不要放在心上),但這種「看不到的風景」是露營體驗中最關鍵的部分之一。

在準備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像著幾年後在REI(Recreational Equipment,Inc.)戶外用品店(就像鹽湖城〔Salt Lake City〕那間,我在那裡首次買了一些個人裝備),或是幾年後我露營的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在格蘭特村(Grant Village)禮品店的架上,都可以看到這本書。

書名:《在19世紀瘋露營:營火、帳篷、睡袋,戶外裝備的變革史》
作者:馬丁.霍格(MARTIN HOGUE)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4年8月30日

我認為這本書是另一件裝備,平時收起放在家裡,露營時與其他裝備和補給品一起帶到露營區。書中8個篇章,每一章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可以在傍晚的營火旁閱讀,大約一個小時內可讀完;換句話說,這些內容足以支撐一整週的露營時光。

儘管這本書無法幫助新手,沒有提供有關搭帳篷或生火的技巧(關於此主題的手冊不勝枚舉),但這本書確實為新手和經驗豐富的露營者,提供了更寬廣的歷史視角,關於帳篷的演變、露營區空間配置,以及關鍵的露營裝備單元。諷刺的是,讀者可能會發現,露營一直構成作家丹.懷特(DanWhite)所描述的「家庭生活與野外之間的對立」,甚至19世紀末的露營者,也還沒有準備好完全放棄現代的舒適生活。從那時到現在,我們改變了多少?

●本文摘自出版之《在19世紀瘋露營:營火、帳篷、睡袋,戶外裝備的變革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灣商務印書館 露營 生活休閒 歷史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菜鳥法醫直擊死亡現場!工作時必須壓抑情緒、物化死者

不只京都排外?旅客被討厭之因:太重視體驗、忽視文化習俗

「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是事實還是想像?關於自我對話的力量

她拼命想戒掉購物慾,卻在黑五購物節瘋狂大特價時「破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