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爭執不該以「邏輯」吵贏,試著以雙方的感受促成理解

圖/freepik
圖/freepik

文/菲莉帕・派瑞

爭論點:好人對上壞人

在爭執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是好人、對方是壞人,於是自然會選擇相應的證據。我們刻意挑選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來加深這種厭惡感,並對支持自身觀點的人們誇誇其談。這讓我們感覺良好或甚至自以為是,因而創造一種負面的濾鏡並透過它來檢視別人,也就是把別人都看作是壞人。我看到這種「我對你錯」的遊戲在許多不同情況中上演,從有了孩子後協議離婚的夫妻到意見分歧的同事,從因為家事產生衝突的伴侶到感情逐漸變調的朋友等都有。

想當看法正確的一方,是正常的人類行為。如果自己有錯,會招來羞愧、批評與內疚,這些都是我們寧可避免的感受。然而,這種扮演對的一方的欲望與自認是好人的想法,往往會讓人深陷衝突的迴圈,而不是敞開心胸接受可行的辦法。憎恨不斷加劇,你與對方都受困其中。你們兩人都不尋求改變,也不願離開對方。有位智者曾說,有理與結婚無法兩者兼得。我認為這個道理適用於任何類型的關係。

不久前我收到一位年輕人來信,他因為一段不恰當的對話與家人起了爭執。

有次家庭聚餐,我的大姐開了一個仇視外國人的玩笑。我說她有種族歧視,後來也沒有心情繼續吃飯了。她非常生氣,也覺得受辱,否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並表示自己只是玩玩文字遊戲,開個玩笑罷了。我雖然不高興,還是被慰留了下來,因為我不想因此破壞了氣氛,但我與大姐從那次之後就沒再交談了。母親建議我暫時不要參加家庭聚會。

我和大姐在成長過程中處得很好,所以這次的衝突不是持續的競爭關係,但這些日子以來,我與母親及大姐之間出現了根本性的差異,總歸一句:我讀《衛報》(Guardian),在大城市生活;而她們讀《每日郵報》(Daily Mail),住在鄉下。

儘管如此,平時我們相處融洽,我其實也非常希望修復這道裂痕,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作為一個社會,我們需要在公開場合相互支持,最重要的是,在這種私底下的時刻也應如此。社會確實存在(不論柴契爾夫人宣稱什麼),當我們發現他人有所偏執時,若公然加以指正,可以消除仇恨並為群體帶來助益。因此,我認為這位年輕人做得很好。

那個笑話的確帶有種族歧視的色彩,我不打算再說一次來羞辱任何人。但是,這位年輕人的問題不在於那個笑話是否冒犯了外國人或出於善意。真正的問題不是他罵了自己的姐姐,而是他罵她的方式。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對的,也知道成千上萬的人都會認同這樣的立場時,很容易感覺自以為是以及高人一等。

不知不覺中,我們會想證明自己比較聰明,尤其是在傳統上被認為比較明智的哥哥或姐姐面前,不論彼此在成長過程中的關係多麼融洽。這個男人試圖證明自己的自由主義立場,結果陷入了從左派或右派政治的拙劣視角來看待自己與姐姐的陷阱。然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遠比這種二分立場要來得複雜。

爭論點:事實對上感受

衝突通常更關乎當事人各自的感受,而不是關於事實。這一點是我們如何爭執的核心,也迫使許多人必須大幅改變他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我們的想法遠比信念來得沒有邏輯,而邏輯很少能夠解決紛爭。倘若發生衝突的雙方能夠理解彼此的感受,那麼要找出解決方法會容易得多。當然,有時我們會優先考慮事實而非感受,但如果感受遭到了忽視,那麼事實獲得尊重的可能性也會降低。這表示,你不應該利用邏輯來「吵贏」對方,而是應該試著聆聽自己與對方的感受來促成理解,因為這正是讓彼此關係脫離困境的方法。

倘若我們將重點放在邏輯而不是感受上,便可能陷入我稱之為事實網球(fact tennis)的比賽中。當發生爭執的兩方各自提出理由與事實,找更多論點來反駁對方,就是在打事實網球。如此一來,雙方的目的變成了得分,而不是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舉個常見的爭執為例,假設有一個人出門前的準備時間比別人久,而當他/她與伴侶爭吵的過程變成了事實網球,對話就會像以下這樣:

發球者:等你準備好都不曉得過多久了,所以如果你不現在開始準備出門,我們跟我爸媽吃飯就要遲到了。十五比零

回球者:胡說,我只要半小時就能出門,開車到那兒也只要二十分鐘,所以我們還有時間。十五比十五

發球者:上禮拜跟我朋友聚餐,你摸了四十五分鐘才出門。三十比十五

回球者:那是因為我得洗頭,這次我不用洗頭再出門。三十比三十

發球者:但如果我們拖到最後一刻才出門,萬一遇到塞車就會遲到了。上次就是這樣。四十比三十

回球者:我看過路況,今天不會塞車。四十比四十

雙方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爭執不下。到了最後,其中一方想不出藉口,因而被視為「輸家」。儘管表面上爭執得到了解決,但他們有可能依然感到惱怒與憤憤不平。如果「贏家」因此覺得洋洋得意,淪為輸家的伴侶心裡肯定不好過。

假使先不管邏輯,而是聚焦於感受上,雙方的對話比較有可能像以下這樣:

對話者一:如果我們拖到最後一刻才出門赴約,我會覺得很焦慮。我爸最討厭別人遲到,這會壞了他的心情。

對話者二:噢親愛的,對不起,我不願看到你焦慮,我也知道跟你爸媽約吃飯,遲到的話不太好。但是,我想做完手邊的工作,等下才能心無旁鶩地跟你家人吃飯。

對話者一:嗯,你的確有很多事要忙。那我幫你把洋裝熨一熨,這樣你工作做完可以直接穿,就能快點出門了,如何?

每日箴言

書名:《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或許還有所厭)》
作者:菲莉帕.派瑞
出版社: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4年7月3日

企圖透過事實與邏輯去「贏得」爭執無濟於事,而且會讓衝突中的每個人都陷入對與錯的有害比賽中。不要批評對方與在爭執中求勝,而是應該設法理解與同理對方的立場。

傾聽彼此立場的差異並設法克服這些差異的重點在於理解與妥協,而不是吵贏對方。我認為如果我們能保持開放的態度與好奇心,而不是從批評角度去咒罵別人,生活會比較美好。若想得到最好的結果,你應該設法理解與同理對方,而不是以批評與勝利為目標

如果你將自己與對方的差異看作是一個機會,藉此理解對方的觀點並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不是你對他錯、你贏他輸的競爭,為關係帶來的助益會大得多。不要糾結對錯,也不要試圖指責對方與/或要求對方道歉,而是嘗試去理解。大家都把作為對的一方這一點看得太過重要了。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出版之《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或許還有所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木馬文化 人際關係 溝通技巧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我是酒鬼──」承認自己有酒癮,下定決心就能成功戒酒?

近海潮流變化導致秋刀魚漁獲量大減,日本庶民美食短缺危機

早上那杯咖啡賣的是什麼?《峰值體驗2》:快,才是最重要的賣點!

睡滿八小時才有好精神?照光、喝水也能養成清爽早起體質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