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台南/台語文學的創造時代 現在如何學台語?

台南市全台首學孔廟正進行販賣部泥屋面天溝瓦作修繕工程,遭指被強拆孔廟商品紀念部的古蹟建築體。圖/南市文化局提供;聯合報系資料庫 鄭惠仁
台南市全台首學孔廟正進行販賣部泥屋面天溝瓦作修繕工程,遭指被強拆孔廟商品紀念部的古蹟建築體。圖/南市文化局提供;聯合報系資料庫 鄭惠仁

2024年迎來年!這座古城乘載著悠久的歷史脈絡與豐富的文化傳承,很多人都深深地被四百年累積堆疊而成的古蹟建築、飲食風味、民俗文化給吸引,也許我們沒辦法像穿越小說一樣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仍能透過不同方式走在這條歷史延續的道路上。

琅琅悅讀「——0到400之間」專題,在各頻道陸續推出與台南相關的精彩內容及系列活動,除了介紹眾多作家書寫的文章書籍、名人聲音朗誦故事的溫度傳遞,也邀請你分享自身與台南的珍貴刻印與連結。(編按)

文/鄭順聰

文學:大採集大創造時代

剛開始只透入微弱的光,聽到細碎的聲音,那是若有似無母親溫柔的呵護,時間遙遠那端有朦朧的歌仔戲歌聲,偶爾是子彈般穿射過的髒話……很快就陷入喑啞死寂了。

我在幽深的洞穴中行走,手中持拿著單字與拼音,靠著這僅有的工具摸索。走著走著,試圖在岩壁上書寫字詞,然後成句、成段,有時候是詩句,吟誦出來化為歌詞。我試著預想浩渺網路世界的可能,開始寫些議論批評、旅遊札記。我在幽黯的洞穴中書寫,靠著僅有的微光,將腦中的幻想化作一篇篇故事,偶爾聽到外方異域的聲音,試著將他翻譯、瀏亮。

我總是邊寫邊唸,完稿後朗讀出來,本在嘴邊如螢火蟲般的小巧聲音,在這個洞穴中,被放大,傳遞,產生迴音……

我邊摸索邊行走,艱辛地來到光亮的彼端,窄隘為之一開,眺望那廣袤豐饒的曠野……

台語文學第三波

以上所述,是我學習台語文的心路歷程,本來是只會說的文盲,藉由漢字與拼音,我開啟了文學的新天地。

談到台語文學的歷史,一九三○年代的「台灣話文運動」乃首波;第二波則在一九七○年代,華語文學的鄉土論戰正激烈,台語文學於政治之高壓下,艱苦的萌芽茁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這當頭,第三波正風風火火。此波台語文學運動奠基於先賢打下的創作成果,加上學者專家的語料彙整,與前此的局面迥然不同,最大的差別乃:體制化、標準化、科技化:

體制化,就是從民間走入政府,有機關單位負責台語相關事務,且進入學校教授「本土語言教材」,加入「全國語言競賽」系統。

規格化,乃政府訂定基礎的漢字與拼音依據,且有檢定考試與課程推廣等措施,讓大眾有所依循。

科技化,指各種影音媒體與科技輔助教材,且在網路靡不至的當代世界,於臉書與YouTube廣為傳播。

雖在觀念做法與推展扎根上仍有許多不足,這二十多年來,在政府學校與民間團體通力合作下,資源與面向多元且開闊。第三波的台語文學創作者,可以不經由華語,直接就從台語文入手。

現代台文SOP

吾輩何其有幸,作為第三波台文創作者,有豐沛的工具與環境來支援。

個人以為,首要的任務是建立「現代台文SOP」。

簡單的來說,就是閱讀與書寫的「範文」。因政治社會教育種種因素,台語沒有跟著時代充分現代化,許多當代生活的名詞與用法,往往被華語取代。口語有聲音、動作、情境的輔助,書面語缺乏這些特質,卻有字形的視覺傳達與排版設計,閱讀較為緩慢可反覆咀嚼,最重要的,是文字脈絡的架構與拓延。

過去,台語大多是口耳相傳的,全面性的標準書面化後,定會有所調整。以當代華語為例,從文言文,半文半白,到現代華語的確立,透過新聞媒體的傳述,文學作家的捏塑創造,還有學校課文的定型,讓大眾熟習這套語言的範式。

這些都是台語文需奠定的基礎。舉例來說,如何用道地的台語文,讓學生流暢地寫日記,討論社會議題,傳述旅遊見聞,抒發百般心情……從日常生活到國際新聞,如何順著台文的脈絡,寫出準確完整、饒具風格的文章,這就是「現代台文SOP」。

口語全面書面化

但在建立台文書寫的範本時,常會遇到不知如何述說的困境。

主要的原因是「文本不足」。現有的台文書籍、語言資料庫與學習教材固然豐富,但還不足以撐起文學的浩大版圖。

所以,要面向過去而生。

最豐富的文本就在口語,個人認為,得藉由官方製定的表記系統,將這龐大的口語書面化,層次如下:

除了已有文字記載的白話字、歌仔冊、戲文等等,最底層也是最廣闊的,就是常民的口語,從字詞、熟語到敘述模式,需要現代化、標準化、科技化的書面記錄。許多研究者與文史工作者,已完成豐厚成果,希望這能力能紮根大眾,全面地記錄並流布分享,建立一清楚之網絡。特別要將各行業、地方、人物的專門用語整理出來,例如廟宇文化,魚類知識,以至鹿港腔與宜蘭腔等等……

而台語口語藝術的極致,莫過於傳統表演:歌仔戲、布袋戲、七字仔、講古、影視表演等等。這些口語藝術家的成品,在取得授權後,需要全面的文字化,且以影音照片輔助記錄,爬梳精華,讓想學習或領略台語藝術的人,有書面的讀本可依循。

台語地理雜誌

下一步,就是上山下地的採訪。

要更深入更立體地記錄台語,現場感絕對不可或缺。就雜誌而言,如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或是台灣曾有的《大地雜誌》,現《鄉間小路》等各地風土誌。當然還有書籍出版、廣播電視、網路媒體,這樣結合風土、工藝、人物、語言的報導文學,是台語保存、傳述、創造的重要平台。

這是多層次的建構,從採訪人才與語言技能培訓,記錄過程的模式與技巧,再到書寫規格與角度,在在需要以台語文為核心,結合豐富的知識,透過「報導文學」的手法,充實台語的文本。

舉閩南式廟宇為例,台語地理雜誌的製作團隊,先要有基礎的知識背景,在採訪過程中,要將專有名詞、建造過程、專業技巧詳實記錄,且製作表格、描繪圖示、拍照與錄影。而廟宇的結構實在太繁複,在充分吸收瞭解後,還要以貼合現代人生活脈絡的語句來傳達……台語地理雜誌的建立,猶如蓋一間廟,需要時間來砌築,循序漸進。

翻譯與創造

前者所談的,多是過去的整理、基礎的釐清,而同一個時刻,還可以做橫向的移植轉化。最易入手的,是從華文翻譯成台文,由於兩種語言比較接近,有輕鬆易於翻譯的,也有語詞涵義跨越甚廣的,但最困惑的是太相近難以分別的。

例如華語的一班車,指一趟車次,台語的班(pan)沒有「次、回」的意思,正確要用一幫(pang)車,尤其是台語歌的字幕,歌手唱一幫(pang)車,但字幕標示一班(pan)車,此聲音與意義差別太細微,現今都混用了。再說孩子慢慢長大,個性一陣子一陣子會變化,你台語若說一陣一陣(tsūn),立刻會被長輩糾正,說那是指風,孩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長大,會說一站一站(tsām)……

透過華台翻譯,可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進而釐清其間的殊異性。

此外,台語在外來語與新詞有大量的空缺。如國外人名與地名,科學知識,還有流行時尚等等。以國際語言「英文」為主,直接翻譯入台文,是一種語言的轉化,更是新的創造。

書名:《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作者:鄭順聰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13日

最深遠的影響是,許多文學的創造乃因異國語言的撞擊,形成新的風格與觀看世界的嶄新視角。如佛教的梵語進入中國,在轉化的過程中讓漢文有了新涵義。一九六○年代,以台大外文系為主的《現代文學》雜誌,也因迻譯西方的文學作品,深化了台灣的華語文學,並有突破性的發展。

台語文學也是,得透過翻譯再創造,在台語文建制標準化之前多是零星的,從現在開始,可以彙整支流,讓大河開闊磅礡。

多元介面的拓展

關於台語文學運動,文章開始所說的第三波,其主軸是「眾語言平等」,台語如同英語、華語,皆可述說萬事萬物,尤其是文字書面化之後,台文書寫的內容、主題、風格,可與華語平行同列。

展望未來,回首所來徑,台語文學的基礎工程既遼闊且深遠。有志創作者可找一條路線來耕耘,以舊有文本為基礎,寫出風格獨具的作品。

也就是,透過語料的書面化,採訪與報導的記錄,橫向的翻譯瀏整,最最重要的,是作家的凝鑄,展開大採集大創造的文學新時代。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LOG IN 台南 台南400 台語 文學之旅 我們日常 木馬文化 語言學習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杜絕職場霸凌發生!菁英領導者應避免遷怒、情緒化管理團隊

看過的書馬上就忘了內容?做好讀書筆記幫助你完整吸收內容

溝通時避免太含糊!直接講重點幫助有效表達,切忌拐彎抹角

邁可.洛勃森《守護妳》懸疑推理小說 探究人心的無底黑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