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酸民如何產生?非理性的「集體無意識」加劇網路暴力的發展

圖/Freepik
圖/Freepik

文/孟慶延

失真:去脈絡化的表達方式

現代社會有別於傳統社會的最典型特徵是:它是個功能分化程度非常高的龐大系統。現代社會如同一台精密運轉的機器,身處現代社會的個體如同機器中的齒輪與環節,相互依存。然而,網路時代的到來,將現代社會的這種系統性推向了極致。因為工業邏輯作為現代社會運轉的最底層特質,依然高度實體化,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好,競爭也罷,儘管以機器為媒介,但總是存在於客觀的真實物理世界之中;當網路成為現代社會的科技架構和生活方式之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聯演變成了一種高度依賴符號化媒介的虛擬交往。

在網路世界中,一方面,人們獲取資訊和資訊的速度及強度與以往大不相同;另一方面,現在的資訊傳播擺脫了過去的資訊壟斷,每個人理論上都可以透過網路成為資訊的發佈者與新聞、謠言的製造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現代個體生活在一個被爆炸式的資訊淹沒的輿論世界中,而這些資訊又都是透過語言、文字、影片等符號媒介迅速傳播的。再加上現在的影片畫質越來越好,網速越來越快,虛擬模擬技術不斷實現突破與革新,這些都使得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給人一種能以「去中心化認知」取代直接經驗的錯覺。

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眼見為憑」依然被大多數人所相信。但是現代人忘記了一點,就是我們在網路世界中用眼睛「看到的真實」,實際上是被符號化的事實片段。同一個行為放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解釋脈絡;同一個行為用不同的語言符號表達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沒有「客觀」角度可言了?

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一下這個「元問題」。究竟何謂客觀?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這個問題相對容易理解,而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視野下,「客觀」這兩個字很容易讓事情變得索然無味。為什麼要用「索然無味」來形容呢?當我們說「這件事是客觀發生的」時,我們在說什麼呢?比如,張三在公車站等車,突然他毫無徵兆地朝同樣在等公車的李四衝了過去,並對李四進行毆打,這一切都被攝影機拍了下來。

所謂對這件事的客觀表述,就是對時間、地點、人物、行為進行準確的描述,但是即使我們把這些講得非常清楚,不加油添醋地如實記錄和表達出來,這件事也基本等於沒有被表述。為什麼呢?因為還有一些未知的問題待解決,像是:張三和李四是否認識?張三為什麼毆打李四?兩個人是有歷史恩怨嗎?仇人相見格外生氣?還是本來是路人,但在等公車時發生了某些爭執,進而演變為肢體衝突?又或是張三和李四素昧平生,也未起衝突,張三單純是因為反社會人格而對李四進行了無差別毆打?

簡單來說,這個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可以是客觀的,但對這個行為發生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及主觀動機的解釋,很多時候只有當事人才真正清楚。那麼網路的各種傳播機制對我們弄清這件事有什麼幫助呢?我們會發現,網路的重要積極作用是讓這件事被公之於眾,形成公共討論,引發大眾關注,進而引起相關部門的介入,僅此而已。

但網路的消極作用是,每個旁觀者在轉述這件事,或者將影片內容進行編輯、剪接的過程中,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動機或者潛意識,可能對其進行斷章取義的剪輯,也可能對其添油加醋後再轉述。但無論是否存在主觀動機,這種傳播機制本身就是極度「去脈絡化」的。

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兩個人在真實世界中面對面互動,也有「言不及義」、「詞不達意」乃至「三觀不合,不相為言」的種種溝通障礙,以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的喟嘆。實際上,之所以有這樣的喟嘆,並不是因為「社恐」是一種現代社會的常見症狀,本質上是因為人們往往很難理解他人具體的身心處境,很多時候人與人的對話是無法共用語境和意義系統的,而網路作為科技媒介的出現,更加劇了這種「去脈絡化」的狀態。

因此,網路科技的出現、發展及飛速的反覆運算,以及隨後一系列衍生物的出現(比如影片網站、等),客觀上實現了麥克魯漢所說的「媒體是人的延伸」的預言。

書名:《社會學給現代人的非標準答案》
作者:孟慶延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2月5日

在這層意義上,媒體不只是人的延伸,而且是人在虛擬與真實空間中的「無限」延伸,對個體而言,它將「無限世界」的可能性變成了現實。然而,現代人在享受「無限世界」帶來的主宰感和主體性的時候,也要承受它帶來的另一種痛苦:當洶湧的資訊撲面而來,每個人都只能在有限的時空中選擇性地接收資訊,而現代人的一大特徵便是主體意識前所未有地覺醒,因此我們在傳播資訊的時候,也會將主體意識摻雜其中。

在這來來回回的過程中,事情本身的時空情境和當事人的身心情境都被「替換」成形形色色的主體意識,因此也形成了一種「去脈絡化」的表達機制。這種機制越嚴重,現代人對事件的理解就越失真,同時成為充斥「豐沛情緒」和「抽象意見」的網路暴力的溫床。

在這樣的狀態下,網路作為技術媒介和生活方式的底層基礎,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新的、便利的宣洩空間,而由於網路本身的無邊界和資訊爆炸的特性,更容易使個體的理性不斷膨脹,甚至走向非理性的「集體無意識」狀態。

●本文摘自出版之《社會學給現代人的非標準答案:那些生活中讓你感到痛苦的,究竟是誰的問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悅知文化 網路霸凌 社群媒體 人文社科類 書摘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