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世界的台灣人?用「世界主義」梳理對國際議題的糾結與狹隘
文/李可心(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如何做世界的台灣人?
二〇〇六年哲學家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在美國出版了《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以輕鬆口吻說明「世界主義」以及該主義的重要性。那年的世界有伊拉克戰爭、以黎衝突、朝鮮首次核試驗,以及孟買火車恐攻,但說到底還是個相對安穩的一年,距離二〇〇八年金融風暴還有兩年,距離引發敘利亞內戰以及後續歐洲難民危機的阿拉伯之春也還有四年,俄羅斯、中國的威權野心更不是國際威脅。
當時的世界似乎也比較「單純」,iPhone尚未問世,Facebook僅成立兩年,Google買下YouTube時還受到質疑。世界僅是我們看到的實體,並不是存在於一則則貼文、由指尖與演算法控制。而那年的台灣則是聚焦於百萬人倒扁運動,看著對岸蓬勃發展的經濟,思考、詢問著自我認同。
在《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出版後十二年,阿皮亞又推出了一本推崇世界主義的書──《謊言背後:從信仰、國家、膚色、階級、文化重思身分認同》(The Lies That Bind: Rethinking Identity—Creed, Country, Color, Class, Culture),然而阿皮亞的態度變得急切。
或許如其他幾位在同年出書的重量級作者一樣〔如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他們都因英國脫歐、川普當選,對世界前景感到憂慮,擔憂身分認同導致更多種族、階級間的衝突。
很顯然的,他們的擔憂並非捕風捉影。二〇二〇年美國爆發嚴重種族衝突,二〇二二年俄羅斯以國族主義為由攻打烏克蘭,二〇二三年以哈衝突爆發,歐洲的極右派與反移民勢力更是在過去十年持續獲得支持,台灣也因中國狂熱的民族復興論述備受戰爭威脅。這時候,正是回顧阿皮亞二〇〇六年所推崇的世界主義的必要時刻。
世界主義起於對人類的根本關懷,是一個看待世界的態度,也是一個認知自己在這世上角色的方式,如阿皮亞二〇一八年著書書名所暗示的,世界主義是個身分認同。
事實上,如此帶著跨域的認同或全球性的關懷意識並非新概念,甚至是相當古老。西元前四百年,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Diogenes the Cynic)稱自己為世界公民。近代十八世紀美國政治思想家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也曾說:「世界是我的國家,全人類都是我的兄弟。」(The world is my country, and all mankind are my brethren.),並被後人視為擁有「全球人類認同」(Global human identification)。
過去的一百年,世界認同更成為心理學課題,一九五〇年代心理學家桑普森(Donald L. Sampson)和史密斯(Howard P. Smith)研究了「世界意識」(world-mindedness),強調世界意識並非那些擁有許多國際知識的人,而是具有超越種族、關懷全人類的人。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以「雅量」、「包容」總結世界主義的意義與實踐,或將阿皮亞的著作歸類為其中一本「去西方主義」的書。然而筆者認為,阿皮亞筆下的「世界主義」是更加主動、積極的態度,不只有接納不同文化與事物的雅量,還有願意放下自我、挑戰既有價值的勇氣。我想阿皮亞的目標,並不是反對或去除西方主義,而是讓人反思西方建立的價值與論述。
阿皮亞在書中寫道,世界主義的根本是「智慧、好奇和深入交往」,聽起來簡單,卻有違人性,尤其是「定錨效應」的心理,更有違現代人崇尚的「理性思考」。阿皮亞挑戰了許多人認同的「普世價值」,讓人發現所謂的「普世」恐怕並非真正的普世。有趣的是,阿皮亞總能以溫柔的語氣為讀者帶來思想衝擊,這或許也是真正擁有世界主義的人,才能夠達到的,因為他理解讀者的不解。
也不難想像阿皮亞的論述可能在部分人的意識形態光譜中被歸類為「左膠」,不過筆者不認為如此,阿皮亞的思想並非要求讀者改變原先的價值評判,而是擴大思考框架,透過真誠地看待世界的每一條人命、每一種文化、每一個種族,從而尊重、珍視他們的存在與權利。更大的思考框架以及對人類社會更多元的珍視,這正是當代世界亟需的。
二〇二四年,戰火在各處延燒,獨裁者大規模將攻擊目標「非人化」、各地轟炸指令也遠比停火協議簡單太多。這時候呼籲「世界主義」似乎不切實際,不如思考更有效的國際制裁、軍事援助與首長對話。或許就像阿皮亞在書中誠實地說:「這本書要討論的並不是實際政策,也不是全球化的真實面貌。我的本行是哲學家,而哲學家很少會寫真正有用的書。」不過筆者不同意阿皮亞這句話的後半段,因為縱使「世界主義」無法有效解決當前的國際衝突,卻能夠有效處理人們心中對國際議題的糾結與狹隘,並思考國家方向與定位,而對於當今受國際矚目的台灣而言,更是重要。
「台灣是世界的台灣」是近幾年台灣執政黨為台灣定調的論述,如此「多角化經營」策略也是筆者認為當前國際趨勢下,對台灣國安與經濟永續最有利的走向。然而我們會發現,台灣在面對世界以及看待國際投資時仍帶有成見,並以「挑選」而非「真誠認識」的心態交流,從南向、外籍移工政策,乃至與友邦交流,這些眼光已成為台灣外交、與國際交流接軌的阻礙。
「世界」是什麼?價值從何而生?我們又如何看待、認識、接納這世界,並自我定位?《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是一本在紛亂時刻帶給人衝擊、啟發與安慰的書,透過作者的溫暖口吻,思索在這因多元而美麗,也因多元而醜陋的世界,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做世界的台灣人。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之《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如何與異溫層交流?沒捐錢給難民是錯的嗎?當代倫理學大師談全球化時代的道德難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