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工作更好嗎?AWAKE五步驟幫助你做出正確職業選擇

(圖/Freepik)
(圖/Freepik)

文/鈴木祐

為什麼我們會選錯工作呢?

「為什麼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呢?」

「那種公司應該早點離開才對……」

這兩句話看起來都像是換工作失敗的社會人士吐露的心聲,但這些其實都是出自近百歲的老人家。二○一二年康乃爾大學詢問一千五百位老人:「人生中感到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回答,對自己選擇的工作感到後悔。

世界各地都有相似的研究,結論也都大同小異。許多老人都回答「太過重視工作」、「太努力工作而犧牲了家庭生活」等,這些似乎展現了我們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民族性。

其他的遺憾還有「未能珍惜友情」、「未能把握珍貴的時間」、「壓抑自己的情感」等,但數量也沒有做錯選擇的後悔多。例如,為了升遷出賣良心而被同事討厭、長時間工作弄壞身體、逃避辛苦的工作等。

許多老人到了人生即將謝幕的階段,仍然對自己的職涯選擇感到後悔不已。年輕世代對工作的選擇,煩惱當然也不會比較少。日本勞動部以八萬五千人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的人(包含大學畢業者)會在進公司三年以內離職。

如果離職是正面積極的選擇可能還好,但是細看各項數據可以發現,「實際的工作內容跟想像有落差」是離職動機的前幾名,也就是說,選錯工作占了最多。

此外,依據歐美和亞洲圈約兩萬件的調查顯示,透過獵人頭公司跳槽到其他公司擔任管理職或儲備幹部的人,有四成會在一年半之內遭到解雇,或是發現工作不適合而選擇自願離職。為什麼我們這麼不擅長做工作選擇呢?為什麼在影響自己未來的大事上,有這麼高的機率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求職和轉職失敗有七成是因為目光短淺

讓我們從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來思考求職、轉職失敗的根本原因。

此研究訪談了世界四十個國家、超過一千人的獵人頭公司和人資部門的主管,除了分析受訪者經手過的轉職實例之外,還尋找了因為換工作而無法發揮與過去同等表現,或是人生滿意度因此下滑者的共同點。也就是說,這項研究主要是在調查,找不到好工作而感到後悔的人的共通處。調查結果結論如下:

•求職和轉職的失敗,約七成是目光短淺所造成
目光短淺指的是,只關注事物某一個面向,完全無法考量其他可能性。舉例來說,調查結果當中,最多的失敗類型是「沒有做事先調查」。一般來說,選擇工作時進行全面性的調查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如果有朋友說「我憑直覺選了下一間公司」,任何人都會建議他應該再多做點調查吧。

但是輪到自己的時候,不知為何我們卻容易怠惰,不做充分的調查。

獵人頭公司在訪談中就提到,會對新公司提出「業績是怎麼估算的?」「工作具有多少自主權?」這類疑問的求職者少之又少。他們是覺得自己已經取得充分的資訊了,還是以為自己選的道路正確無誤呢?我們無從知曉。但很多人在選擇適合的工作這件人生大事上,出乎意料地似乎無法將眼光放得寬遠。

再怎麼優秀的人,也會有目光短淺的時候,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三個目光短淺的類型。

◎因為錢比較多
此類型的人眼中只有錢,會因為薪資高而決定跳槽。收入增加是好事,但因為跳槽而失去前一份工作所建立的人脈,這類情況不時可見。

◎因為逃避而換工作
此類型的人對工作現況感到不滿,因此不斷跳槽,但換工作並非為了將來打算,而只是逃避現實。他們沒有想到,其實可以試著改善公司,因此收入最後常常是減少的。

◎過度自信,或是過度沒自信
這種類型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極高,因此常誤以為「我在任何公司都可以如魚得水」、「現在的公司很有問題」等,而忽略有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不懂得珍惜現況。又或是因為過度沒自信,覺得自己配不上公司,而失去了大好機會。

不管是哪種類型,都只關注在找工作時的部分要點,遺漏了其他可能的選項。腦中只有非黑即白二擇一的選擇,無法思考其他更好的可能性。因為目光短淺而做錯選擇的現象常出現於各種場景,頭腦再好的人也無法避開這個問題。

俄亥俄州立大學以頂尖企業的執行長和營運長為對象, 針對他們所做的約一百六十八項選擇進行調查,確認「是否應採用新的商業模式?」、「是否要吸收其他公司的優秀人才?」等決策結果。

調查結果相當驚人。做決策時(像是「是否要去挖掘優秀的人才」「是否要採用新的設計」等),只有二九%的商務人士,會仔細評估三個以上的選項,大部分的人都只進行二擇一的思考。二擇一那麼隨便的決策方式,當然做不出好選擇。根據數據顯示,相對於二擇一有五二%的決策失敗率,在三個以上的選項當中做決定,失敗率可降到三二%。

人的大腦不擅長選擇職業

為什麼面對選擇職業這種重大抉擇時,我們的眼光會變得狹窄呢?很幸運的,近年來有不少與選擇職業相關的研究,針對這個問題,許多論文都提供了答案。總結各種見解,有兩大原因使我們做出錯誤的職涯選擇。

①人的大腦並未安裝選擇職業的「程式」。

②人的大腦有會讓我們選錯工作的「程式錯誤」。

首先,我們人類根本不具備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的能力,因為選擇職業是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才出現的問題。

人類歷史的大半期間,人類的生活根本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比方說,如果生於史前時代,你只能作為部落的一員,把精力都花在狩獵上;如果生於王朝時代,就依循著世襲制的機制,繼承家業;如果生於中世紀的歐洲,你有很高的機率一輩子都是農奴。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歐洲功績主義興起之後,人類才得以選擇職業。因此,人類的歷史有九成以上的時間,根本不需要煩惱選什麼工作。

也因為如此,人類的大腦並未演化出適切處理「未來多種可能性」的能力。

大學畢業後要繼續升學嗎?要為了實現小時候的律師夢,繼續深造嗎?還是在老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比較好呢?或是說,應該把興趣當飯吃,存錢準備創業呢?我們的大腦尚未適應現代的煩惱,因此面對大量的選項時,大部分人會出現不安和焦慮的情緒。

尤其近來終身雇用制瓦解,「人生百歲時代」和「沒有標準的時代」等言論出現;隨著年齡增長,有多個工作經驗在未來將是理所當然。好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卻未必能持續做下去,當必須依據人生不同的階段不斷思考職涯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強時,我們當然會越來越感到疑惑。人類現在所面臨的狀況,就像是把一個小孩,丟到他不曾去過的陌生地方一樣。

「AWAKE」五步驟,讓你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我們該怎麼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職涯選擇呢?如何才能克服人類天生的缺陷,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呢?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身為科普作家,閱讀了十萬份的科學論文,訪談了超過六百位海外學者與專科醫師,從中精心挑選出與職涯選擇、人類幸福及決策相關的內容。此外,作為補充,我也蒐集了國內外數千篇組織心理學和經濟學等領域的論文,訪問了約五十名研究人類幸福與決策的權威專家,想了解如何選擇適合的工作。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裡將「適合的工作」定義如下:

•可以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
換句話說,適合的工作指的就是,藉由完成每天的任務,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感到喜悅增加、悲傷或憤怒等負面情感減少的工作。一般來說,大家對「適合的工作」的印象,只是能夠發揮才能和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本書不採用這樣的定義。

之所以會有「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擔心在新公司會被欺負」、「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卻遲遲拿不出勇氣」等煩惱,追根究柢,背後其實都有著「不希望人生不開心」、「想過得快樂幸福」的欲望。就算進入理想的公司、選擇了能發揮才能的工作,如果做起來不開心,再好的公司或工作也沒意義。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Access the truth)
在開始尋找幸福的工作之前,先驗證坊間職涯建議的真假,讓自己從選擇工作時容易深陷的幻想中清醒過來。具體來說,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確認「把興趣當飯吃」「找符合性向的工作」這類主張的正確性。

書名:《換個工作,更好嗎?: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
作者:鈴木祐
出版社:方智出版/圓神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5月1日

◎步驟二:開拓未來(Widen your future)
了解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工作是什麼,釐清讓我們做出錯誤職涯選擇的主因為何。開拓選擇工作的視野,是此步驟最大的重點。

◎步驟三:除害(Avoid evil)
在步驟二之後,接著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職場環境會讓人不快樂,了解有哪些方法能幫助我們盡可能地除去人生障礙。這邊會介紹幾個工具,幫助你從人生的眾多選擇中,挑選出最佳選項。

◎步驟四:察覺偏誤(Keep human bias out)
步驟四是找出讓人類大腦發生異常的「程式錯誤」,確認自己的決策有無錯誤。在此階段,我們將學習「事前驗屍法」和「第三人稱轉職筆記」等方法。

◎步驟五:重建工作價值(Engage in your work)
最後釐清你的工作選擇有多正確,以及要有多少成就感才夠等問題,藉由「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形塑」等技法,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本書取上述步驟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為「AWAKE」(覺醒)。只要順著上述「AWAKE」的步驟,就能夠促使你覺醒,讓你的人生選擇接近正確答案,找到真正幸福的工作。但即使如此,也未必一定要從步驟一開始,可以視情況,從合適的步驟做起。

如果你已經把下一份工作的候補名單篩選得差不多,可以從決策工具著手;如果你煩惱「現在這間公司繼續待著好嗎?」的問題,直接跳到步驟五「工作滿意度」的地方開始也行。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換個工作,更好嗎?: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工作職場 上班族 職涯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房間雜亂需要整理師?重新「檢視選擇」比整理空間更重要

與人相處需要存在界線,就像有門的房子能讓人產生安全感

「我決定不生。」25年前所做決定,她分享「堅決不」的心態

蔡康永對人生的體悟!小時候過得不好 長大一定不快樂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