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關係:二戰與戰後的友誼轉變─《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導讀(節錄)
文/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敵人變成朋友,朋友也會變成敵人美國與蘇聯在二戰與戰後的友誼轉變
導讀(節錄)
美國人眼中的蘇聯人(大多數是烏克蘭人),與蘇聯人眼中的美國人會有哪些驚奇和敬佩,作者浦洛基指出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極大。三個基地曾受德軍統治兩年,紅軍在一九四三年九月才收復,當地人比較後認為美國人在文化上優於蘇聯人和德國人。紅軍看到美軍士兵與軍官說話時,手插在褲子口袋裡,嘴裡還叼著雪茄;見識到美國飛機性能好,失事率低,飛行員極少陣亡;美軍的工作效率高,具有高度的文化,又注重衛生;物資充沛令烏克蘭人羨慕,如未曾見過的手電筒、口香糖……。
蘇聯人驚訝來自美國普通農家的美國士兵,自家有像蘇聯集體農場大的農地與機械耕種裝備。時逢美國總統改選,最為蘇聯人震撼的是美國人竟然可以公開批評他們的總統,甚而把票投給他的對手。美國人驚訝集體農場的農民工作不積極,機械耕具少,還看到使用鋤頭。美軍見識到蘇聯人民的刻苦耐勞,修復飛機技師可以兩天不眠不休地在機上工作;又如運輸工人多半是婦女,能搬運自美國運來鋪設跑道用的粗重鋼墊,每位婦女還能夠扛下五十加侖的汽油。美軍難以接受蘇聯人如廁後不洗手、在基地的餐廳也不用肥皂洗碗。對於蘇聯人喝伏特加酒是滿杯乾杯的酒量覺得不可思議。
蘇聯不民主的政治體制,祕密警察無處不在造成恐懼與限制個人的自由,這是美國人無法接受且產生排斥。蘇聯當局對於美軍始終抱持著猜忌之心,懷疑美軍來烏克蘭不僅是對抗德軍,也充當間諜;由於離英國近,亦懷疑美軍為英國蒐集情報。直接聽命於史達林的反情報機構「施密爾什」(SMERSH),意為「間諜受死」(Death to Spies),在一九四四年四月下旬派員來到波爾塔瓦,監視美軍的一言一行,對於帝俄末期移民到美國能操流利俄語的俄裔美軍尤其擔憂,他們易與地方人民接觸。管理蘇聯國內安全的「內政人民委員部」(NKVD),其在當地的祕密警察亦加入監視美軍的行動。
美軍與基地所在地的居民來往,尤其與烏克蘭女子的約會被蘇聯視為賣淫行為,男子會被捕入獄或驅逐出境,女子會遭到懲罰。美軍即使與蘇聯女子結婚,女方也不能出境,蘇聯視此為對祖國的背叛。蘇聯認為美軍交往蘇聯女子有獲取情報的目的,此造成雙方的衝突與不信任。
美軍租借的三個空軍基地受到蘇聯嚴密管制,因此產生的衝突亦多。基地的守衛由蘇聯人擔任,美軍懷疑守衛或他人經由守衛放行而盜取倉庫裡的物資。駐守在三個基地的紅軍,當中有「施密爾什」指派的特務監視美軍,飛機上每四人一組,一名美國人,三名蘇聯人中有一名是特務。美軍每次的飛行都須事先向蘇聯申請,造成無法及時反擊德軍,蘇聯常以天氣惡劣為由拒絕同意。正駕駛須是蘇聯人,美軍只能擔任副駕駛,蘇聯正駕駛常低空飛行而易損毀機體,美方難以接受卻無可奈何。基地沒有配置雷達的戰鬥機,夜間照明又不足,遭到德軍猛烈攻擊,這是「瘋狂二號」(Frantic II)慘敗的主因,但是蘇聯不允許美方添加設備,令美軍極度不滿,美、蘇之間的嫌隙有增無減。
「瘋狂五號」(Frantic V)是蘇聯主動提出的穿梭轟炸行動,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六日開始行動,到了中旬,紅軍進入東普魯士的維斯瓦河(Vistula R.)與喀爾巴阡山(Carpathians M.),整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蘇聯控制之下,蘇聯不再需要美軍的支助,在八月十七日提出希望美國人完全撤離。
在蘇聯邊界往西移的情況下,美國準備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建立新基地以便就近攻擊日本,穿梭轟炸的重要性降低,波爾塔瓦基地失去了重要性。美國以放棄米爾戈羅德和皮里亞丁基地作為妥協,僅保留波爾塔瓦基地以等待蘇聯加入對日本戰爭做準備,但駐守的美軍被要求減少至三百名,以未被質疑反蘇者為考量。留下來的美軍因穿梭轟炸將在九月二十三日結束,此刻他們感受到被政府放棄了,成為「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Forgotten Bastards of Ukraine)。
十月五日起美軍開始撤離波爾塔瓦,僅留下約二百名官兵。到了次年的三月下旬,蘇聯未說明原因即下令美國飛機停飛,美國對此相當不滿旋即在四月中旬批准關閉波爾塔瓦基地。
在波蘭境內由蘇聯俘虜的數千名美軍歸國的問題上,美、蘇對於戰俘的認知南轅北轍:美方視為英雄,蘇方卻視為背叛者;美方盡力拯救給予醫療照顧並協助歸國,蘇方卻判入獄或處決。美國希望從波爾塔瓦基地飛往波蘭救援,以該地作為戰俘的處理中心,提供醫療服務再經由德黑蘭(Tehran)送往美國,但遭到蘇聯的拒絕,僅被允許集中遷移到奧德薩(Odesa),在此乘船到地中海;又拒絕告知美軍戰俘的人數與確切地點。美、蘇關係的惡化難以彌補。
隨著蘇聯占領東歐與攻占柏林(Berlin),接著是德國於五月八日無條件投降,美、蘇雙方的嫌隙浮現,留在烏克蘭基地的美軍對蘇聯深具威脅。「大聯盟」在美軍從一九四四年四月進入波爾塔瓦開始建設空軍基地,持續到一九四五年四月蘇聯要求美軍撤離,到了六月二十三日美軍全部撤離蘇聯,宣告「大聯盟」正式結束。
美、蘇的衝突從波爾塔瓦延續到戰後雙方占領柏林,彼此皆派曾在波爾塔瓦基地工作過的人員,於是再次交鋒,此時的美、蘇不再是盟友,敵對的成分顯著。美國不信任蘇聯,反之亦然。衝突表現在英、美、法三國在德國的各自占領區將實行貨幣統一,意即聯合占領,蘇聯得知後立即反對,於是自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四日開始封鎖西柏林,直至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一日才解除,期間美國空運補給品給西柏林居民。封鎖柏林加劇美、蘇的敵對,「北約」即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簽訂,同年八月二十日和十月七日,「西德」和「東德」政府成立,宣告德國分裂。美、蘇不再共同對抗德國,而是成為敵對國。
美國與蘇聯從「朋友」轉變成「敵人」,然而烏克蘭在蘇聯瓦解獲得獨立後傾向西方,美國與烏克蘭的關係愈來愈密切。
二○○四年烏克蘭爆發「橘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美、烏共同反對俄國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俄國在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併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美國不予承認。二○二三年九月三十日俄國正式併入烏克蘭領土的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赫爾松(Kherson)、札波羅熱(Zaporizhzhia)等四州。美國不承認俄國兼併此四州,持續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至今,烏克蘭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觀。
●本文摘自貓頭鷹出版之《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