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來」的發展樂觀嗎?現代人如何從城市考古學汲取經驗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人類聚集一起的習性造就了城市生活。每一天都有20萬人移居都市,到了2050年大部分的人都將住在城市裡,我們終將難以過上遠離城囂的田居生活。今日我們面臨的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以及過去兩年的疫病大流行,其實歷史上許多偉大城市都曾遭遇過。透過向過去六千年的偉大城市學習,也許我們更能找到未來城市應該有的樣貌。(編按)

文/屈慧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推薦序:用城市學考古城市

現代城市考古學一般而言被用來考古城市的前世今生,前世是指發掘、研究史前的大型聚落/城市的雛型,如陶寺遺址、良渚古城等有圍牆之大聚落,或如本書提及的烏魯克、巴比倫、雅典、羅馬等歷史記載的各式城堡皇宮。

的確,城市隨漸進式的發展過程不斷被重建,運用「城市考古學」考古城市,是指在層疊的文化層與遺物中,找尋各期文化產生的主要推動力(prime mover),並解讀不同世代密集交織更迭的都市紋理。

事實上城市考古學也以考古學思維、方法研究近代設施機構之發生學,如傅柯(Michel Foucault)考掘精神病診所、病院、西方監獄等之淵源。本書貫穿人類(尤其西方世界)的城市演變,深刻描述其中重要之多項面貌。

其實從考古學與社會人類學角度看,史前人從開始馴化植、動物發展出農、畜業,生產力增加使「定居」成為可能,因而人群組織社會從部落起始,進而部落聯盟擴及酋邦,城市雛型於焉產生。

當金屬器時代來臨,城邦、封建社會出現,為防禦保護資產,城市間的爭戰、堡壘開始林立。一旦大勢力者統一各地區領主,帝國即出現,大都城更相應而生。不僅城市硬體擴增,人文薈萃易加衍生屬於人類文明之諸範疇: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教育、娛樂、婚姻、科技、文藝等充滿多樣性與複雜性。

誠如作者所述,這些造就了都市的魅力以及其正反面,甚而恐怖至極,其中更夾雜垃圾、貧民窟、犯罪、環境破敗甚至病原、流行病毒、藥物濫用等。這樣看來巴別塔、索多瑪、高譚市甚至羅剎國,都不只是寓言了。

本書作者考掘人類城市軟、硬體營運史,搜尋出具代表性的城市,這中間以歐洲的較多,其次中東、北美、非洲、中美、亞洲、東南亞,均與西方文明發展歷史有關。古今中外城市儘管大相逕庭,但也有非常多的共通性。

有意思的是,比較其論述仍然圈限西方人的視野,反而令讀者更期待作者能進一步及於東方亞洲城市的種種現象與內涵。作者在緒論廣泛論及世界各地都市所遭遇的各式各樣境遇、面向,以彰顯出都市人的順境與困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困境似乎眾多而且愈趨嚴峻,甚至氣候變遷的「天怒」正挑戰著全人類的生存,其中城市是它的肇因,似乎也正是解方。

文明產生的主要推動力隨各地生態環境不同,如宗教認同、治水糾結群力、人口壓力或是戰爭,而作者認為帶動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城市,因此他看城市未來的發展是樂觀的,確實城市能嵌入數百萬個感應器,用人工智慧來管理交通流量、調節公共運輸、消除犯罪以及減少汙染。

成功的城市能讓整個經濟獲得轉型,城市是困境的產生者,但也可能推出問題的解決之道。知識經濟和超快速的通訊讓大企業、小公司、新創公司,以及創意的自由工作者,像蜜蜂一樣地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更放大人類的極限包括城市規模的繁衍。

然而從城市六千年來的演化,觀看人類消費文化到規劃都市、都市更新,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城市居民的心情是否有如娃娃那首《飄洋過海來看你》所述「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角落裡……」。

書名:《城市六千年史:見證人類最巨大的發明如何帶動文明的發展》
作者:班.威爾森(BEN WILSON)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5日

摩天大樓的角落是 7-11,午夜燈光吸引人趨進碰到值夜班的猴子,都市在天際線上突顯雄風,猴子最後為何未能征服山道而滴下了眼淚?大都市裡早有諸多小角色靠著勤奮和一點幻想在底層工作,維持城市的運作,他們才是都市的打造功臣吧!

雖然城市的功臣、動力、沒落原因諸多無法一一說明,本書作者抓取重點,若讀者好奇烏魯克名字叫庫欣的管理人員在城市扮演什麼角色,還有斜口碗長什麼樣可上網查,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讓人持續探索文明發展的書。

●本文摘自《城市六千年史:見證人類最巨大的發明如何帶動文明的發展》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貓頭鷹出版 社會人文 城市文明 考古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男神涂善存、張豐豪主演人氣BL劇《彈一場完美戀愛》影視改編小說上市!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