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節日被成年子女排除在外,父母該如何自處?

圖/pexels
圖/pexels

全球超過 1/4 家庭有親子疏遠的問題!可能與父母婚姻、子女童年、心理疾病、性別認同、子女配偶……有關。FOX、CNN、NBC 電視台御用心理學家、美國當代家庭研究協會(Council of Contemporary Families)資深成員約書亞.柯曼博士,想告訴父母:「也許,會形成今天的局面,並不是你做了什麼」,從 40 年研究、執業經驗中,找出成年子女疏遠的原因與因應之道,幫助父母與成年子女釐清彼此的想法及需求,踏上和解之路。(編按)

文/約書亞.柯曼

說到痛苦,每逢節日、生日、子女的婚禮、孫子女出生、子女的畢業典禮,這些日子你都怎麼過的呢?你再怎麼想,也想像不到,自己竟然會被排除在這些場合外。如果你也跟絕大多數被疏遠的父母一樣,那麼每一次這些日子來臨,你都會覺得自己簡直憂鬱得要命。這些父母心中常見的問題包括:

•如果有人問我打算怎麼跟兒女過節日、過生日,我該怎麼回答?

•要怎麼管理傷心、嫉妒的情緒,或對朋友、兒女的憤怒?

•這些日子有沒有比較適合或不適合做的事?

•我能順利度過節日,並恢復理智、再次感覺自己是完整的嗎?

•我發現兒女要結婚了,我卻沒有被告知。該怎麼面對這件事?

當別人問起你的子女或孫子女

我的簡單回答是:你高興怎麼說,就怎麼說。換句話說,你並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所以不必覺得有義務說自己不想說的話。如果對方是點頭之交或跟你感情沒那麼好,你可以輕描淡寫地回話,然後轉移話題:「喔,她去過自己的生活了,我不常見到她或孫子們。你也知道,現在的孩子都這樣。」如果你想,可以聊聊你前一次見到子女、孫子女的事情,或你聽到的消息。說一些比較新的近況,然後轉移話題。

換句話說,關於你的處境,你沒有道德上的義務,對任何人多說你不願透露的事。重點在於想聊就聊、不想聊就結束,並把話題導向安全的地方。假如對方堅持拿子女或孫子女的照片給你看,請深呼吸,給予適當的讚美,然後馬上說你尿急或想去吃點東西、喝點東西。

至於親朋好友,你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回應:

•如果你能說,你仍然認為我是個稱職的父母,那樣對我真的幫助很大(只在相信他們會給你大力支持時這樣要求)。

•我只是需要談一談,需要感覺到有人懂這對我來說有多可怕。如果你能理解我的感受,就太好了。

•我們聊天的時侯,我需要知道自己能放心談這些事,至少能講一點點。這些事非常枯燥,但如果不跟你聊聊,我好像就無法對自己開誠布公。

•我已經說不需要建議,你還一直這麼做,讓我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我知道那不是你的本意,但你讓我覺得都是我的錯,或事情明明這麼簡單,我卻不曉得。

書名:《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當成年子女離巢又離心,如何各自獨立,又能遠遠關心?》
作者:約書亞.柯曼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9月28日

該讓朋友接住自己嗎?

許多被疏遠的父母擔心,老是心情抑鬱、需要朋友大力支持,會讓朋友招架不住。但朋友之間應該要可以,像談論其他令人長期痛苦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那樣,一起談論疏遠的親子關係。例如:配偶問題纏身或難相處、父母有慢性疾病或健康每況愈下、罹患棘手疾病。如果是好朋友,他們會認為,見面時你至少會想先花點時間聊這件事,之後再聊點別的。

當我們只談自己的痛苦,朋友或其他關心我們的人,的確有可能因此招架不住。那是因為,沒有人有無限量的同理心。別人當然會希望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人生的其他面向,例如:我們感激的事情、人生中順利開展的事,當然,還有他們的人生大小事。所以我才會提到難相處的配偶、年邁的父母、親友死亡、慢性疾病——這些是很多人都有的經歷,或他們身邊不少人有那種經歷。請想一想,關於這些困難境遇,你會要求或提供多少支持,並以此作為遭逢親子疏遠時,向他人尋求幫助的參考基準。

與朋友往來,不管什麼事,總是有些人給的支持多,有些人少。有些人天生不懂如何適當安慰被子女疏遠的親朋好友,也許是因為他們還不曾需要去處理一些令人痛苦不堪、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比較無法說出有關的經驗談。還有些人太在乎正確的回應,所以會避免談起這個話題,一提到就打發掉,或講一些現成賀卡上會寫的陳腔濫調。

假如沒有朋友給你支持,那也許反映了你擔心是對的;朋友覺得負擔沉重,但並不是沒義氣。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被疏遠的父母寧願選擇不對朋友透露自己的遭遇。我們太擔心,自己正在經歷的、不見好轉的悲慘故事,會讓別人受不了,所以選擇不說。我們會認為,朋友對問題厭煩了,覺得他們不知如何幫助我們是我們的錯,擔心他們的同理心沒那麼多,或對我們還沒解決問題感到挫折。

這會引發親子疏遠最嚴重的問題:社交退縮。社交退縮的問題,在於你需要群體的支持才能堅強地走下去,你需要群體來幫助你再次讓自己感覺良好。我們需要別人拿鏡子幫我們照一照;因為子女照映出來的影像威力強大、難以質疑。

我們天生想要相信子女對我們的看法——還有誰比你養大的孩子,更有資格評斷你是不是稱職的父母親?而療癒親子疏遠,有一部分是找回你的威信。意思不是掩蓋真相或忽視過錯,而是不由子女替你身為父母親的價值做最後的仲裁。

我們需要群體的力量,因為單憑我們,不足以與子女抗衡。親子疏遠傳遞出的訊息是,即使是你最珍視的人,也有可能與你決裂,而你對此似乎無能為力。

大部分有那種經驗的人會感到害怕、束手無策、氣憤難平。你有可能因此相信,這件事證明了你毫無價值,尤其當你有其他嚴重創傷的時候。

你很有可能在與其他人往來時,被迫想起自己被子女疏遠。所以你要有一套因應社交場合的計畫。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允許自己說不。有太多父母(尤其是媽媽)被社會教導將自己放在末端,以至於難以將自己的幸福感放在第一位。他們太過於擔心讓別人傷心,而阻斷了積極思考什麼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能力。

•對於高風險的日子,例如節日、生日,我建議你當個自私鬼。如果你覺得看見朋友或其他家人跟成年子女和孫子女齊聚一堂,會讓你非常傷心、嫉妒、生氣、難過,就不要參加那些活動。這當然不是萬全之計,我們不可能永遠躲起來。但那些高風險日子會激起許多回憶,到處都是關於家庭重要性的廣告和影音媒體,親朋好友也會張貼照片和發出邀請,非常可能使我們大受打擊。

不得不參與的時候

然而,有時我們不得不參與某些活動,也許是因為不參加更引人好奇,或即使可能會難過,但該活動中有我們想見的人。而且即使我們拒絕出席,還是可能在其他場合遇到避不掉的人。總之,如果決定現身,請幫自己寫好一套應對腳本,內容包括:

•被問到子女或孫子女的事情時怎麼回應(參見前文)。

•對方拿子女或孫子女的照片給你看,或開始說他們的事,該怎麼回應?

•從活動中脫身的計策。事先告訴主辦人或其他賓客,你不太舒服,可能會提早回家。即便你並沒有身體不舒服,不是病毒作祟,而是心情問題。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當成年子女離巢又離心,如何各自獨立,又能遠遠關心?》。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親子互動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家人關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是事實還是想像?關於自我對話的力量

她拼命想戒掉購物慾,卻在黑五購物節瘋狂大特價時「破防」

虱目魚如何成跨國美食?為何被世界稱為「牛奶魚」?

常常在清喉嚨?胃食道逆流「酸害」找上門,9個徵兆一次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