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看過卻無法形容?脫離籠統理解,從「這件事」做起

維梅爾的傳世之作「倒牛奶的女僕」。(圖/美聯社)
維梅爾的傳世之作「倒牛奶的女僕」。(圖/美聯社)

文/佐渡島庸平

直白的描述

學校在教導繪畫鑑賞時,常會建議學生「就你看到的、感覺到的,說出來就好」。如果想不出感想,與其絞盡腦汁地想出煞有其事的感言,不如藉著檢視周遭資訊來整理感想。

即使只是把感覺到的事情說出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常常連自己心中有什麼感受都不知道,所以才要鍛鍊觀察力。雖然我認為繪畫鑑賞是「觀賞繪畫,然後觀察自己心中被觸動的感受,並反覆思考觸動內心的繪畫細節與作者意圖」的行為,但是能輕易做得到的人微乎其微。

舉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為例,幾乎沒有人能夠在看畫後,立刻建立假設,進行觀察。「光線的描繪方法似乎很特別喔,那麼到底是怎樣的特別法,來觀察看看」這樣的想法不會在看畫時憑空冒出來,因為這是經過好幾回「問題→假設→觀察」的觀察循環後,好不容易才能得出的假設。

那麼,要怎麼開始觀察循環的第一步?首先把看到的東西「好好地說出來」

建立假設,是為了把腦裡模糊不清的思緒,整理成語言。因此先從說出來開始。人類雖然是使用身體來感覺世界,然而透過語言則能將感受化為工具,供意識使用與控制。唯有化作文字,才能背誦與整理;唯有化作文字在腦中整理,才能提高對事物的解晰度。我想語言是人類唯一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可隨身攜帶的武器。所以,從文字開始建立假設,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盡量將所看到的東西化為文字敘述,一旦有了文字,疑問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因而產生假設。雖然缺乏假設無法做出有效觀察,但是在想不出任何東西可以開始之時,只要把目標放在「將腦中的思緒化為語言」,開始觀察就可以了。

《倒牛奶的女僕》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楊.維梅爾在一六五七年的作品。在此讓我試著直白地描述給各位,我順著第一眼看到的、而後逐漸注意到的印象按順序描述出來,並盡量連細節也一起列出:

女僕站在畫的正中央,像是置物的桌子上放著矮胖的陶器,女僕很謹慎地用雙手慢慢倒牛奶。桌上鋪著翠綠色桌巾,上面放著各式各樣的麵包,有被撕成小小一塊的麵包、也有放在籃子裡的大塊麵包,另外還放著銀製水壺。

女僕頭上包著白色的頭巾,所有頭髮都包進頭巾當中。上半身穿的是黃色厚重的工作服,袖子被捲到手肘,下半身則是茶紅色的裙子,腰間還圍著一條藍色圍裙。

女僕身材有點粗壯,從手肘到前面的手臂,看得出一些肌肉線條的起伏。她的臉朝向倒著牛奶的水壺,從表情中看不出她的情緒。陽光從畫面左側的窗戶照進來,女僕右半部的臉和上半身,以及牛奶水壺和裝奶的陶器、桌面,都被陽光照著。女僕正後方是沒有花樣的白色牆壁,到處都有被釘子釘過、坑坑洞洞的痕跡。

把眼睛看到的東西用言語表達,英文稱為description。Description帶有「描述、描寫、說明、表達」等意思,在此我想表達的是「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原封不動的用言語描述出來的」的意思。

要提醒各位的是,這個步驟需要先排除主觀感想,盡可能從客觀角度描述,只說明事實。把事實與感想分開的練習,在鍛鍊觀察力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將自己的解釋、感想當作事實,觀察就會停止,而且很容易發生誤解。

根據《看出關鍵》所述,造訪美術館的人在一幅畫前所花的時間平均只有十七秒,急性子的我看畫的時間搞不好比十七秒更短。人們不遠千里專程前往美術館,竟然只花那麼短的時間看一幅畫,若是看畫冊,時間還會再更短。

光是「看」這個動作,無法掌握畫中蘊含的眾多情報,而且往往會變成「以為自己理解了」而停止觀看,花時間慢慢地觀察並不容易。但心中想著要用語言描述的話,因為文字有一定的長度與先後順序,觀看的時間必然會跟著加長,如此一來就會察覺到很多原本不會注意的細節。

讓我們再重新看一次《倒牛奶的女僕》,並在大腦中嘗試描述這幅畫,來聊聊愛神邱比特吧。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這幅畫時,會注意到右下角磁磚上的愛神邱比特?一開始的時候我完全沒注意到。雖然我們看畫只有一瞬間,但畫家可能會花上數十個小時到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幅畫作。即使是簡單的構圖,相信畫家也不是隨手畫上去,而是埋藏了特定的含意在畫中。那麼愛神邱比特的含意是什麼呢?

提出這個問題後,我的腦中浮現一個假設:「女僕是不是喜歡上誰?還是誰喜歡女僕?」帶著女僕與戀愛有關的假設,我們重新觀察這幅畫如何?畫中還有其他與戀愛相關的資訊嗎?畫家想藉由女僕傳達什麼想法呢?有了假設,就可以用偵探般地眼光找尋證據。

磁磚前方的木箱是什麼?裡面好像有東西,會是什麼呢?光是看畫無法解答的疑問,接二連三的湧現。無論是怎樣的內容都行,嘗試描述出來後,就會浮現假設;再利用這個假設當作眼鏡,重新審視畫作。如此一來,就會察覺到先前忽略的細節,新的問題隨之浮現,因而更新假設。

書名:《靈感鍛鍊:高效學習+海量輸出,創作者的觀察思考法》
作者: 佐渡島庸平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6月13日

許多人有窺看內容的欲望,例如看到被收縮膜封起來的雜誌,不知為什麼就是想買來看看裡面的內容,但是買回家後,卻沒有興致仔細詳讀,只是稍微瀏覽了一下就覺得「我知道了」「我了解了」,進一步追究的欲望就停在這裡。

脫離這種「好像看了卻沒看仔細」的現象,是提升觀察力的第一步。首先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只要把看到的事物,換成言語說出來,就很容易從中浮現出假設。嘗試把腦海中模糊不清的「抽象」印象,轉化為具體的「言語」,就可以從這些具體的文字中,回過頭來推測作者意圖這類「抽象」事物。像這樣反覆進行「抽象→具體→抽象」的作業,就能逐漸提升觀察的品質。透過文字察覺自己的觀察是否恰當,一旦有了自覺,就能知道下一步該採取什麼行動。

●本文摘選自《靈感鍛鍊:高效學習+海量輸出,創作者的觀察思考法》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寫樂文化 商業財經 工作職場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