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每天需要做超過35000個決定!你真的是有意識地在選擇嗎?

圖∕琅琅悅讀
圖∕琅琅悅讀

文∕艾蜜莉・P・佛里曼

招生大樓聞起來有股奮發向上、焦慮不安和千禧蟲的味道,我站在離我家只有幾英里的大學母校入口,做了一次長長的深呼吸。我到底在做什麼呀?儘管我已大致打定了主意,這個問題仍舊在我的腦海中徘徊不去。總辦公桌坐落於建築的中心,一座像張大嘴的圓形巨物。我一邊走向那張桌子,一邊掃視了整個房間,卻找不到半張熟悉的臉孔,還真是開心極了。我還沒做好心理準備要跟人隨便聊聊我出現在這裡的原因。坐在那張永恆辦公桌後方的女士主動問我是否需要幫忙,我告訴她我想要一份我的成績單副本。她開始工作,而我也總算適應了下來。

每當人們知道我正在讀研究所時,他們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很正常,如果你告訴我同樣的事,我也會問你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回學校念書?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在做決定時有好幾個禮拜都徹夜難眠。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已經有了工作、家庭和完整的生活。這將會花上大把時間和金錢,它究竟意義何在?當我嘗試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時,這個問題糾纏著我給個答案。我沒有一個條理分明的清楚計畫,也不渴望一份需要這個學位才能得到的工作,甚至沒有那種當你第一次決定要上大學時會有的文化期望:因為「這就是你該做的」。在我這個年紀,重新去上學不是一件你該做的事。當我在為這個決定舉棋不定時,我惹惱了身邊的每一個人。或者也許我只是惹惱了自己而已。有時候我很難區分其中的差別。

正是那些我們生活中的可能和也許讓我們夜不成眠。也許我該接受這個新職位。我的孩子該上什麼學校才好呢?我要怎樣才能贍養我年邁的雙親?如果我的選擇錯了,下場會是什麼?

關於重新回到學校的決定,我就是不確定它是否是對的。我的丈夫約翰全力支持這個決定,時機很好,我對課程也很感興趣。但如果我決定要做了,之後卻發現它讓我的家庭承受了太大壓力呢?或者如果我決定不去做它,卻也對這個決定感到後悔呢?

一連好幾個月,各種決定的可能性成了我和家人及密友們每次談話的主題。面對做決定的壓力,我們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次我有點迷失方向,變成整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決定上。我專注聆聽牧師講道,希望知道上帝是否在這些話中藏了一個特別的訊息給我。我在德芙(Dove)巧克力包裝紙上的精鍊小語中尋找更深刻的含意。我谷歌(Google)了所有關於做決定的方法:如何在五分鐘內做決定、面臨重大決定時該怎麼辦,以及如何知道你的選擇是否正確。

具體的決定是什麼不重要。沒有做的決定有股強大的力量。它們會推著你、拉著你,不請自來地打斷你正在做的事,並在晚上把我們戳醒。它們會把我們變成一個自己都覺得陌生的人。就像晚餐前在我們腳邊繞來繞去,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它們如影隨形,拒絕讓我們有個清靜,直到我們願意直接面對它們,要不做個決定,要不就是為它們指出一個正確方向為止—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方向就好了。

也許這就是你現在的處境。你想要好好專注在這個決定上,而且你也樂意這樣做。

唯一的問題是,你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麼,也許你也不認為自己有時間可以學。

說到做決定這件事,有可能你以前就已經聽過本書倚賴的這個建議了。這話並不新鮮,甚至不是特別有創意。就我個人而言,這是我曾經採納過、忘掉過,然後再次記起的建議。但它支撐我度過了年輕時為人母的歲月,陪伴我經歷悲傷困頓、猶豫不決、挫折沮喪、職業倦怠,以及屬靈上的困惑。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馬丁‧路德‧金恩牧師(Reverend Martin Luther King Jr.)、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和安‧拉莫特(Anne Lamott)都曾引用過這個建議的一個版本,令它非常有名。它成了教練和運動員、會議室及公司激勵士氣的演說中經常出現的流行口號。所以,這個建議是什麼?去做下一件對的事。

也許《匿名戒酒者大全》(Big Book of Alcoholics Anonymous)中的這段話是這個概念的最知名表達:「我們真誠地祈禱事情會有理想的結果,祈禱每當我們茫然無措時都能得到指引,祈禱我們頭腦清醒,有力量做正確的事。」

雖然我們可能不全都是酒精成癮者,但可以肯定地說,每當茫然無措時我們都需要指引、都需要力量去做對的事,在許多方面,我們也都對某種東西上癮。沒有什麼比一個還沒做的決定更能幫助我們擺脫我們的癮。

也許你對凡事都要清楚、確定上了癮,你希望在前進之前能夠完全掌握所有細節。

也許你把別人的認可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你希望在釐清自己的看法之前先尋求其他每個人的觀點,所以你缺乏自信,長期有猶豫不決的毛病。

也許你討厭做決定,所以你不是把決定交給別人、迴避做決定,就是為了擺脫它們而太快做決定。

也許你沉迷於各種活動、喧囂熱鬧的氣氛,沉迷於那種朋友滿天下的快節奏生活,所以當你需要做一個可能改變你未來生涯的決定時,你沒有空間來好好考慮什麼是最好的,更別說考慮你真正想要做什麼了。

據估計, 一個成人每天需要做超過三萬五千個決定。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人每天光是在食物上就需要做超過兩百個決定。在做這些決定時,許多時候我們連想都不想;我們其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選擇。像現在你很可能就正要做一個決定。這三萬五千個決定甚至還沒有算進我們在失業、求婚、畢業、求醫、搬到另一個國家、升遷、吵架、懷孕或車禍時那些額外決定呢。每天我們都有選擇要做、有優先次序要排、有目標要達成、有願望要考慮。

去做下一件對的事是個很好的建議,但是一直到我開始在《四福音書》裡面注意到它時,我才完全理解它。耶穌在行使一個奇蹟後,通常他會立刻讓人去做一件簡單的事。

他告訴患了痲瘋病的人,不要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路加福音〉第五章第十四節,譯按:書中出現的所有聖經經節,如無特別標注,皆參考繁體中文和合本譯出)。

他告訴癱瘓的人,「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第二十四節)。

對於睚魯和他的妻子,耶穌在讓他們的女兒從死裡復活後,當他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的時候,原本這時他可以讓他們發誓為他拋棄自己生命的但他卻沒有發表一篇要他們獻身的高論,或告訴他們他對活著的女兒有個什麼偉大計畫。相反地,他告訴他們給她東西吃(第八章第五十五節)。在讓他們的女兒從死裡復活後,耶穌在他們全神貫注時只告訴他們一件事:去做午飯。乍看之下,這似乎是浪費了聽眾們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刻。

書名:《為自己做對的決定:影響一生的抉擇力》
作者:艾蜜莉・P・佛里曼
出版社:大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3年5月1日

耶穌沒有給他們一個人生計畫、一個清晰的異象,或是一張五年目標清單,他給了痲瘋病人、癱子、睚魯和他的妻子清晰的指示,關於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而且只有下一步。也許他對我們沉迷於把事情弄清楚這件事有所了解。他知道如果我們能夠設法從他嘴裡套出一個五年計畫,我們就會馬上拿著這個計畫高高興興地上路。

耶穌行了神蹟之後,清楚明白地告訴人,下一件對的事是什麼。但對我們來說它是什麼呢?讓我們從耶穌和康復的酗酒者那裡得到啟發吧,思考一下對我們而言現在去做下一件對的事意味著什麼。不是下一件了不起的事,也不是下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只是我們眼前要做的下一件對的事。所以你的下一件對的事是什麼呢?這是我關注的問題,也是我想要和你們一起探討的問題。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之《為自己做對的決定:影響一生的抉擇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選擇權 心理勵志 大田出版社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教孩子如何建立價值觀,就能讓青少年學會做好時間管理

鳥類學家探險之旅的起始!尋找世界上最大的貓頭鷹

你的注意力有放在對的事情上嗎?用「箱型時間」讓生產力翻倍吧!

琅讀金句/在疲憊一天的尾聲,請告訴自己:我今天也盡了全力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