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覺察情緒,從腦下手是王道!

書名:《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
作者:王偉全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8月30日
書名:《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
作者:王偉全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8月30日

文/王偉全

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身心整合教育系統的奠定者)強調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ATM),印象中這是我最早聽聞覺察這兩個字。每天呼吸、走路、睡覺,你都習以為常,等到哪天出問題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些事情也可以這麼困難。心理學博士Kristine Klussman研究發現自我連結是身心健康的關鍵;換句話說,許多疾病的產生起因於和自我失去連結。透過肌肉、營養、情緒,有助於找回連結,發覺恢復的力量在自身上。

動作控制,就是讓你覺察弱連結,重新建立自我連結﹕原來平常習慣用這樣的姿勢動作,習慣用這樣的代償,大腦的神經肌肉控制習慣了這樣的迴路,讓過勞者持續疲勞,弱者持續衰弱,直到不堪負荷,身體才出事。我們必須覺察,並隨之調整行為模式,才能逃脫出迴路。

肥大細胞活化症候群,我認為肥大細胞是身體的守護者,因為有病原體等各種毒素入侵,所以才活化釋出各種發炎物質,企圖反擊。我們必須覺察對食物、化學物質的反應,才能排出毒素、避開誘發因子。

情緒,當意識和潛意識打架的時候,永遠是潛意識贏。我們必須覺察到生病的次級獲益,自我接納,才可能選擇關閉ON細胞,開啟OFF細胞。

覺察之後可以改變動作控制,而就像本書中提到的,動作控制也會受到大腦皮質、杏仁核、預設模式網路等部位調控,也會與毒素及情緒相關,藉由覺察,你才有機會改變動作控制、改變毒物、改變情緒在你腦中的神經傳導,透過神經可塑性重組大腦。是大腦的壞習慣,如果沒有覺察,要怎麼改變你的固定模式?

診斷藏在病史裡

我看診的時候很常聽到病人講一句話:「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疼痛。」

或許你也是這樣,但這並不怪你,因為醫療人員的角色就是幫助你找出可能的原因。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選擇性的相信。我希望你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各種可能性,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痛得要死,原因藏在細節裡。如果你只相信病理診斷(骨刺、椎間盤突出、半月板破裂、韌帶損傷、旋轉袖肌腱撕裂傷),已經有無數研究發現影像與症狀不成正比了,你的病理診斷真的能完整解釋你的病情嗎?那只是一個資訊,跟你的症狀成比例嗎?再看得更深入一點: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病理診斷?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給我一個小時來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下在做什麼?病發前三個月內發生什麼事?做什麼加重疼痛,做什麼改善疼痛?疼痛是否影響到睡眠或心情?有沒有不合理之處?例如:影像跟症狀嚴重度成比例嗎?為什麼無法修復?為什麼發炎無法消散?

研究顯示83%的診斷藏在病史裡,前提是仔細的問診。功能醫學有個非常厲害的工具叫做時間軸(timeline),我在整合門診會花大約20分鐘的時間釐清病人事情的經緯。例如病人腰痛被診斷椎間盤突出,在一次搬重物後發作,可是他每天搬類似的東西都沒事,那天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正常兩個月內會逐漸康復,他為什麼沒有?故事中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為什麼會發生?

長期核心沒力?半年內有感染事件?腸漏症或腸道菌叢失衡導致免疫出問題?慢性過敏?工作或家庭壓力大?藥物或失眠導致修復能力變差?缺乏營養素或荷爾蒙失衡?以上種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診斷藏在病史裡,聆聽病史可以獲得非常多的資訊,從病史出發去分析、推敲疼痛背後的機轉(為什麼會痛)而排出的檢查和治療,遠比只做影像檢查臨床上更相關、更能找到根因,更能治好你的症狀並改善功能。

這不是我個人觀點,而是學者做了研究證實療效並大聲疾呼,鼓勵所有疼痛治療醫師都典範轉移,做這樣機轉診斷治療(mechanism-based therapy)!差別在於它是症狀→機轉診斷→治療,而非舊有的症狀→病理診斷→治療。

許多病人在我把一路診斷治療的心路歷程,按時間軸列寫出來後,都可以找到久病不癒的蛛絲馬跡。不再那麼「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痛」,反而會越說越多。而傾訴本身就是療癒,因為它能重整認知、釐清、從更高的視野看見自己、減少自我防衛與抗拒、完形(Gestalt)不被遺忘、理解溝通等。甚至有病人看了時間軸後,發現造成他慢性疼痛原因原來這麼顯而易見,怎麼一直沒看見!

但還是有人就是假裝看不見。我執業看遍複雜疼痛的病人的體悟:人非常善於欺騙自己,即使話中已經充滿了矛盾與糾結。

﹒「壓著疤痕我的核心就有力了,好神奇喔!可是這是很久以前的疤痕誒,不可能影響我的腰痛!」

﹒「我的痛跟腸躁症、過敏有關?我這樣吃好多年了,怎麼會驗出這麼多過敏原?」

﹒「我葛森療法好多年了,前一陣子帶狀皰疹爆發。後來開始疼痛,跟免疫有關?我很養生,免疫很好呀!」

﹒「生產、泌尿道感染後我身體一落千丈,各種疼痛,但應該還是那次曬衣服扭到⋯⋯」

﹒「經期來了腰痛會加劇,可是我沒有荷爾蒙的問題呀!」

﹒「平常不痛,但每次壓力大或煩躁就肩頸痠痛,可是真的不用治療椎間盤的部分嗎?我的疼痛跟情緒沒有關係。」⋯⋯

上面六句話,你能找出前後矛盾嗎?我只能提醒他們看事實、覺察,可能會發現事實與你的信念有很大的差距。這些疑問每天在我診所上演,也是我寫此書的初衷,藉由整本書完整的思路娓娓道來,希望更多人理解。若是你發現這本書的任何一小段對你有幫助,我邀請你分享給身邊所有的朋友,或至少把那一段給你朋友看。

對我而言,覺察的意義有二:選擇、前進。完形治療的黃金鐵三角就是覺察、選擇、負責,並且先處理浮出表面的問題。沒有覺察,就會像機器人一樣,日復一日用電阻最小的路徑困在自動化模式,沒有選擇,被動地活著。人不會做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大部分的人安於現狀最大的好處就是覺得舒適安全,覺察後才能選擇、跳脫,為自己、他人、未來的人生負責,不被過去所束縛,朝著目標邁進、蛻變。

●本文摘自之《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報出版 慢性疼痛 醫療保健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保持湯汁清澈的秘訣 豆皮烏龍麵烹調的關鍵在於分開處理食材

豬隊友的價值在哪裡?和老公相處需學會向下包容

Webtoon世代崛起!條漫如何為數位文化產業帶來新興改變

《死者之書》從民俗學角度詮釋日本文學 以小說的方式描繪古代世界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