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疲憊下班卻無聊到發慌?聽聽邱吉爾為何重視「精神肌肉」放鬆

圖片來源:右圖/法新社;聯合報系資料庫。左圖/《思考與歷險》大塊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右圖/法新社;聯合報系資料庫。左圖/《思考與歷險》大塊文化出版

文/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論嗜好

對那些長期肩負重任、執行遠大職責的人,大眾提出了許多療法,以幫助他們規避憂慮和過度的精神壓力。有人建議運動,有人建議休息;有人提議旅行,有人提議隱居;有人讚頌寧靜的獨處,有人讚頌激昂的歡喜。根據每個人的脾性,上述療法毫無疑問都能或多或少發揮效力,然而,這些療法共享著一種不變的元素:改變。

改變正是關鍵。若持續勞神竭思,我們所使用的那部分精神便可能受到磨損,一如我們穿久了的大衣,肘部會受到磨損。然而,活著的腦細胞和無生命的物品仍有差異:我們無法藉著摩擦袖子或肩頭,來修補磨損的肘部布料,但我們卻能藉著休息及使用其他部分的精神,讓疲憊的心智獲得休憩與增強。僅僅熄滅照射著主要和普通興趣領域的燈光遠遠不夠,必得照亮一個全新的興趣領域才行。

對疲憊的「精神肌肉」(Mental muscles)(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單詞組成一個詞彙的話)說:「我會讓你好好休息」、「我會來一場長長的散步」,或「我會躺下來,清空所有思緒」,都毫無用處。你的心仍然纏繞著萬千思緒,無法平靜。

如果你的心一直都在權衡和評估狀況,那它仍會繼續權衡和估量;如果你的心時時憂慮,那它就會繼續憂慮。唯有使用其他部位的新腦細胞,唯有讓新星成為上升星座的主宰星,我們才能放鬆、休憩和恢復精神。

一位才華洋溢的美國心理學家曾說:「憂慮是情感的痙攣,心靈緊緊抓住某物且不願放開。」和處於這種狀態的精神爭辯只是徒勞。意志越堅定,成效越稀薄。我們只能溫柔而迂迴地將其他東西,渡進那劇烈收縮的抓握之中。如果我們選擇了正確的東西,如果心靈真的被打向嶄新興趣領域的燈光照亮,那麼,舊有的抓握便會漸漸放鬆,恢復和修復的過程就會開始,而且效率時常相當驚人。

因此,培養嗜好與新興趣,是公眾人物的首要之務。但這絕非能在一天內做到的事,也無法單純靠著意志力,便迅速而即興地完成。新興趣有賴長期培養,我們必須精心挑選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壤中,孜孜不倦的照料,才能在我們需要時,隨時摘取這些振奮精神的果實。

若我們想要真的感到高興和安全,就應當擁有至少兩或三種嗜好,且必須是真切熱衷之事。直到步入垂暮之年,才說:「我要開始培養這方面或那方面的興趣」毫無用處,這種嘗試只會為心智增添更多壓力。一個人可以具備工作領域以外的淵博知識,卻幾乎沒有從中獲益或因此放鬆。做所愛之事是無用的,喜愛正在做的事才是必須的。

廣義而言,人大致可分為三類:勞苦得要命的人,憂慮得要命的人,以及無聊得要命的人。體力勞動者已經因為整整一個禮拜的艱辛工作而筋疲力盡,因此給予他們在星期六下午玩一場足球或棒球的機會只是徒勞;政治家、專家或商人,已經花了整整六天埋首工作或憂慮嚴肅的議題,因此邀請他們在週末處理瑣事毫無意義。

至於那些能夠獲得一切、滿足所有任性、幾乎能將所有渴望之物納入掌心的人— 對這些不幸的人來說,新的喜悅,新的刺激,都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滿足。他們盲目而忙亂地四處奔波,試著以說笑與行動逃離揮之不去的無聊感受,卻仍舊徒勞。對他們來說,某種形式的紀律,才是最有希望的自由之路。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理性、勤奮且有用的人,可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人,工作和娛樂涇渭分明,第二種人,工作和娛樂融為一體。大多數的人都屬於第一種,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補償。在辦公室或工廠中長時間工作所帶來的報酬,不僅有維持生計的薪資,還有最簡單、最適度,卻相當強烈的娛樂渴望。但受到幸運鍾愛的孩子卻屬於第二種,他們過著自然和諧的生活。

書名:《思考與歷險:邱吉爾人生散文集》
作者: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3月26日

對他們來說,工時總是不夠長,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是假日,而普通假日來臨時,他們被迫中斷全神貫注的事業,因此總心生埋怨。但是,對這兩種人而言,轉換觀點、改變氛圍和轉移注意力,也都相當必要。說起來,將工作視為樂趣的人,或許最需要消遣,以不時將工作從腦中抹去。

閱讀是最常見的消遣。在那廣闊而風景各異的閱讀之地,數百萬人都找到了心靈慰藉。沒有什麼比圖書館更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虔敬。根據莫萊子爵的定義,只要少於五千本,都是「寥寥幾本書」,而這數量可能會讓人自我滿足,乃至油然自滿,但就算圖書館的規模不大,只要在館內待上一天,也能迅速驅散這些錯覺。

在四處瀏覽,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又一本的書,思考人類所積累和保存的知識與智慧,是如此浩瀚無邊、種類繁多之時,就算是最無害的驕傲,也會因油然生起的敬畏之情,而從心中煙消雲散。但這種敬畏之情,卻又帶著一絲悲傷。在檢視如天上繁星的那些哲人、聖人、歷史學家、科學家、詩人和哲學家時,想到我們永遠不可能欣賞,遑論享受所有寶藏時,我們短暫的存在,便主導了心靈和精神。

想想那些你永遠不會聽聞,卻精采絕倫、代代傳述的故事;想想那些針對你永遠不會追求的重大議題展開的探討;想想你永遠不會訴諸於口的那些令人欣喜或惱人的想法;想想那些為了你而完成,你卻永遠無法坐享成果的偉大建設。但這種憂傷也會捎來一份寧靜。虔誠的絕望引起苦樂參半的感受,融化成一種讓人愉悅且必需的屈服,讓我們以新的熱情,轉向生活中較為輕鬆的浮華事物。

「我該拿我所有的書怎麼辦?」這是問題,而「閱讀」這個答案,讓提問者冷靜了下來。但是,如果你無法閱讀那些書,至少拿起它們,彷彿在愛撫它們一般。看進它們。隨意翻開一頁,從攫獲你目光的第一個句子開始讀,接著讀你感興趣的下一句。開啟一場發現之旅,調查尚未繪在地圖上的海域。

親手將書放回書架上,按照自己的計畫排列書籍,這樣一來,即使你不知道書的內容,至少知道它們的所在。如果書籍無法成為你的好友,至少讓它們成為你的熟人;如果書籍無法融入你的生活,至少也別在相遇時,拒絕它們的點頭致意。

●本文摘自網路與書出版/出版《思考與歷險:邱吉爾人生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大塊文化 人文社科類 傳記 英國 散文 上班族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父母該伸手金援孩子買房嗎? 學習有錢人「資產轉讓」思維

2025新年新希望實踐法!「七分鐘微行動」為生活帶來轉變

為何歐巴馬的演講能帶來共鳴?前總統文膽分享何謂演說力量

漂洋過海的書架/異域書店紮根台灣,綻放文化新風景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