粼粼珍妮/欲去還留住

拜讀10月17日作者蘿拉的〈當兒離家〉一文,覺得很巧,我也正在書寫與兒子分離的跌宕情懷。和孩子最初的分離考驗著媽媽,之後一次次的聚散是不是也同樣磨人?孩子長大後注定要和父母親聚少離多嗎?

討厭兒子放寒暑假,尤其是冗長的暑假。

小兒子暑假接近尾聲時,我心底淡淡憂傷開始發酵,然後漫漶成一片酸楚。今年暑假他沒打工,在家看書準備考試。他看他的書,我忙我的家務,交集不多,但混摻親情的朝夕相伴,讓我們習慣彼此的存在,最終演變成一種難以割捨。孩子大了,適應力強了、世界寬廣了,不習慣分開的往往只剩下自己。

十幾年前送他進幼稚園時,不出所料,他天天號啕大哭難分難捨,老師建議早上改由爸爸送去,這方法果然奏效。要他和主要照顧者分開投入陌生環境很困難,但由主要照顧者交棒給次要照顧者、再交棒給老師,漸進式分離,讓他心理有緩衝,換得和平落幕。

當媽的總是拙於數算日日月月,一個不留神,孩子已從俯視長成仰望,他對家人依賴程度愈低時,依戀程度似乎也就愈低。

我也曾是那個勇往直前,努力吸著外面自由空氣的追夢年輕人,哪裡會知在身後目送自己離去的人正淚眼汪汪,或將成串淚水往腹肚裡吞。

以為經歷過老大離巢歸巢,面對老二離家時定能淡然處之,後來才知原來親情並沒有免疫這回事。每個假期展開前必定翹首盼望,假期愈長翹首角度愈大、假期結束時的失落也愈大──就如同蘇軾在〈菩薩蠻‧西湖〉中對送別太守陳襄的描述「秋風湖上蕭蕭雨,使君欲去還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殺人。」離情經過醞釀和蓄積,會變得更深更濃。

朋友在獨生女負笈他鄉後變得異常忙碌,經常不在家,她的新生活哲學,是讓自己比女兒更忙便無暇瞎想。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因應之道。我請兒子分享他的Google定位給我,在地圖上看到他的名字似有了寄託,安心不少,猜想自己的一部分心應已隨他落腳異鄉。閒時和朋友談論異鄉遊子,說得雲淡風輕,是要說到心底催眠自己吧。

周一收假日早上一陣兵荒馬亂將三位爺送出門,再趕往社大上課,忙碌中丟失了離愁,回到家一切歸於平靜,直到哪天突然被某個細節撩撥,就又進入思念模式。媽媽的心怎可能真正放下?有時只是暫時安措在某處。

真的討厭兒子放假嗎?其實是討厭一點點,喜歡更多一點點。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賞文迴響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赫連擁/酸種麵包

李子/專一事件簿

Snow/不要再唱了!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