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台南‧徵文入選】艾純芝/攜帶意想不到之物的行李箱怪客

浮水虱目魚羹作為台灣著名的小吃之一,相傳是由林葉愛銀於民國46年代的台南店舖「阿鳳浮水虱目魚羹」創立。(圖/艾純芝)
浮水虱目魚羹作為台灣著名的小吃之一,相傳是由林葉愛銀於民國46年代的台南店舖「阿鳳浮水虱目魚羹」創立。(圖/艾純芝)

由琅琅悅讀主辦的「活動,已於4/30截止募集台南在地飲食與生活的短篇故事,感謝所有的參與者,稿件將會陸續刊登,獎品也將陸續發放。

👉 點這看更多入選精采好文!(編按)

💻類型|飲食

💻創作主題|台南美食地圖

💻編輯金句|台南小吃名氣大,「每個台南人都有一張自己的美食地圖」,在市中心長大的好友,帶領我品嘗私房心頭好,以及名聞遐邇的老店,讓我這挑嘴雞每每味蕾甦醒、雙眼圓睜(否則對不起食神)!

文/艾純芝

台南,一個行李箱怪客的養成之地。

我是道地台北人,在天龍國名詞出現前,一直以中原人士自居。爺爺奶奶自大陸播遷來台時,他們心目中的「中原」當然與我不同。當時,我以為出了台北都是邊陲,台北人,當然都是中原人士。我知道這種心態可議,但當我碰上了台南中區出身的府城人,把非中區出身者都當成鄉下人,就對「我台南,我驕傲」的心態由衷好奇。

台南小吃名氣大,「每個台南人都有一張自己的美食地圖」,在市中心長大的好友,帶領我品嘗私房心頭好,以及名聞遐邇的老店,讓我這挑嘴雞每每味蕾甦醒、雙眼圓睜(否則對不起食神)!即使近年漲價許多,但性價比仍無可挑剔。台南人的美食版圖廣大,重複性低,讓食客疲於奔命,還要出動唇槍舌劍,為自己的愛好辯護,練就一番品嘗與辯論的嘴上功夫。

台南飲食口味偏甜,並非嗜辣者(我)的最愛,但好的店家用料新鮮、工序講究、各有獨家秘方,難怪食客前仆後繼,有如過江之鯽。在台南的古蹟廟宇與小吃間閒走遊逛,竟發現錯落有致,像為腸胃爭取消化時間,是時間淬煉的美食天地,再恢弘的招商計畫,都無法複製打造。

佇立赤崁樓前,遙想數百年前舉目盡是海洋,地下則是舊台灣縣署、史前大湖文化黑陶與貝等考古遺址等,如今職人先來後到,在歷史況味中,為台南增添美味,成就眾神之都的獨特魅力。

就這麼吃著吃著,遇上了命定,老惦記著如何介紹給親朋好友?

一日心生妙計,隨身帶了22吋行李箱,展開台南之旅。

好友到高鐵站接我,發聲問:「帶個空箱來幹嘛?」

「等一下你就知道了!」不是賣關子,是不知從何說起。

辦完正事,走訪愛店——阿X浮水魚羹。羹粒以魚漿均勻攪拌虱目魚肚與肉塊製成,可吃到虱目魚肉為其特色,羹湯為地瓜粉勾芡,微帶甜味,淋上烏醋,撒上白胡椒,清爽、鮮美又可口。一碗只要70元,卻能品嘗到如此紮實、飽滿的羹湯!

我現場吃完後,走到櫃檯,「我要外帶。」

「多少?」夥計問。

「裝滿這個行李箱。」

夥計睜大眼睛,不敢置信,跑到後方竊竊私語。

朋友也驚呆了,「裝滿?你吃得完?」

我點點頭。他又說:「不能久放哦!要不要只買羹粒?」

我堅持,家人分一分,吃得完。

提著裝滿羹湯、超重的行李箱,滿心歡喜上高鐵。其他乘客恐怕不會想到,車廂裡有個裝滿了 浮 水 魚 羹的行李箱,風塵僕僕的跟著我回台北。除了與親友分享,還實驗證明,即使冷藏一周,回鍋加熱,湯汁更加濃稠芡化,但仍味美清甜,即便抵異鄉仍不減風味,是為台南美食之驕傲也。

可以每天每天,連吃兩三周都不膩,周遭嘆為觀止。

此後每訪,行李箱必定滿載而歸,是為最高禮讚也。

每次嘴又饞了,便化身為怪客,空箱造訪台南,湯湯水水北返天龍國,上下月台為台南美食無數次折腰。但為致敬職人,日日揉製羹粒,獻上美味、飽滿的浮水魚羹,我只能說:「歡迎加入行李箱怪客的行列!」

最新活動:

📌「謊言之誠」懸疑推理小說募集!真與假的曖昧之境」,由琅琅悅讀、讀創故事主辦,iQIYI愛奇藝國際版協辦,誠摯邀請您在 6/16(日)前踴躍投稿!👉詳細投稿資訊

「謊言之誠」懸疑推理小說募集,點我了解更多。

📌【抽獎】生活謊言 你最常聽到哪句?留言抽愛奇藝國際版三個月免費看👉立即參加

留言抽愛奇藝國際版三個月免費看,點我立即參加。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台南400 台南 徵文 創作 飲食文化 LOG IN 台南

逛書店

延伸閱讀

【LOG IN 台南‧徵文入選】梁凱芹/城隍承孔,府城紀行

【LOG IN 台南‧徵文入選】陳彤/「府・食」即是

【LOG IN 台南‧徵文入選】碎痕/府城清曉

【LOG IN 台南‧徵文入選】Ayoko小婕/安平運河旁有一幢人間烏托邦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