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傷停時刻 ── 短篇小說文藝復興代表作《夏之屋,再說吧》尤荻特.赫爾曼
撰文|曹馭博
初讀赫爾曼的短篇小說是在退伍之後,那時我酷愛閱讀外國的短篇小說選集,按照人名去搜索那些作者的同代作家(其實是上個世紀)並開始認識各國文學;對於德國文學,選集普遍以葛拉斯和伯爾為主,其寫作的方向為良心、揭露、戰後的廢墟感等等。於是我開始好奇,在葛拉斯之後的作家該怎麼寫作?我很幸運地讀到了《夏之屋,再說吧》。
對我來說,赫爾曼是更多第一人稱書寫的契柯夫:萎靡的關係、未竟的愛、猶豫的情感——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剛好與前代作家的吶喊不同,這群戰後開始經濟復甦的一代,所承受的痛苦可以稱之為「沒有方向感的渴望」,一切都是延長的,如同彼此的愛情,都進入到了傷停時刻。
赫爾曼擅長用暗示性的細節去安排人物的心境,如同名篇〈夏之屋,再說吧〉是九〇年代的一個故事:計程車司機史坦買下了一棟十八世紀的老宅,並想與主人公一同「擁有」,儘管主人公的態度疏離冷漠,史坦還是修繕老宅並拍照寄給主人公匯報;到了小說最後,史坦燒掉了房子,並將火災新聞的簡報寄給主人公,主人公得知這個消息後,呆呆愣了十分鐘,把信收好,並心想:「再說吧。」當然,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傷心小狗追女不成的小說,但從小說中的一些細節可以發現,時空背景是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廢青們沒有穩定住所與情感關係,每天聽音樂嗑藥,日子持續糜爛。老屋其實是一個未竟的情感空間,史坦曾開車帶著主人公遊歷嶄新的城市,但對史坦而言,這些建築毫無生氣、毫無理想;反之老屋是一座來自舊時代,卻擁有嶄新可能性的象徵——史坦長大了、想共築愛巢,在萎靡時代之中活出新的可能,但共築愛巢何嘗不是「前現代」的理想呢?對當代人來說,這份愛實在太古老,也過於嶄新;對主人公與當代青年而言,他們卡在時代的靈薄獄之中,不知道該麼面對這份來自過去、朝向未來的愛,害怕做出改變之後,一切平常都會被摧毀,於是只能把生活不斷延長下去。小說中有一個細節值得玩味:主人公一再收到史坦的信,信裡頭都是「如果你來」,而她暗自決定,如果史坦寫「來吧。」她才要動身前往。然而,對比小說結尾的「再說吧」與十分鐘的駐足,也許讀者們可以發現她的人物個性:她是不可能前往的。
本文作者:
曹馭博
西元一九九四年生,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藝術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 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Openbook 年度好書獎。著有短篇小說集《愛是失守的煞車》、詩集《我害怕屋瓦》、《夜的大赦》。
更多精彩文章,都在《聯合文學》雜誌2025年1月號(NO.483期)
最新文學線上消息:《聯合文學》雜誌 官網
跟大家一起討論文學:《聯合文學》雜誌 粉絲團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