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文學雜誌
作家好文
以動物擬人、游刃有餘的虛實筆觸暗諷人類── 讀多和田葉子《雪的練習生》
《雪的練習生》是多和田葉子自二〇一〇年起,於雜誌《新潮》十月號至十二月號連載的作品,於隔年一月由新潮社出版,更榮獲第六十四屆野間文藝賞的殊榮。
專訪鍾肇政文學獎的范亦昕《倒退走在餘暉裡》:流露真情、能否動人是散文的兩大元素
「火是野的,燃燒是痛苦的,餘燼是悲傷的。」郭強生在導讀中如此寫道。范亦昕在《倒退走在餘暉裡》中透過書寫梳理成長過程中,家庭與個人生命的碎光與微塵。魔法和火焰揉雜著殘忍與溫柔,悄然登場。
高反差為核心 用扭曲的溫柔滋養一朵花── 讀陳二源《最後的劍蘭》
有時候我們會想問,世界為何要如此殘忍?要折下弱葉去滋養能成為商品的切花,要人放棄家族世代照料的花田。林榮三小說首獎得主陳二源的第一本小說《最後的劍蘭》以花卉產銷班為舞台,收錄八部短篇小說對照八種切花,讓讀者看見其中的花朵、葉材、人們,都甘心樂意去犧牲。
台灣首本競技啦啦隊青春小說 挖掘背後苦練日常──專訪作者楊若榆《降落練習》
作為臺灣第一本以競技啦啦隊為主軸的運動青春小說,《降落練習》不談隊員們勝利的瞬間,反而以輕盈穩定的筆調,托起大學啦啦隊員們的日常練習。口號、動作,磨損、再造,青春書寫也可以同時是反青春的。舞台的光鮮亮麗與隊員的磨損及自我質疑總相輔相成,生命中有些瞬間,唯有浸潤其中才得以悟得。
睽違6年!作家張惠菁新書《與我平行的時間》更加專注覺察身心
張惠菁上一次出《比霧更深的地方》是二〇一九年,睽違六年後出版《與我平行的時間》,同時復刻二〇〇五年《步行書》,《步行書》與《與我平行的時間》並陳,閱讀張惠菁橫跨二十年的散文書寫生涯,不難發現寫作風格有其變與不變之處。
深剖角色、歉的來源與家庭議題──專訪作者曾稔育《歉木林》
甫獲一一三年後山文學新人獎得主的曾稔育,以歉意為名,散文為形式,展演家庭紛爭、自我焦慮以及職場經驗的切面。深剖「我」的角色、歉的來源,密林的土與根,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蕭鈞毅/觀其幽深,洞其爍火 ── 讀小說《七月爍爁》林俊頴
在林俊頴的書寫裡,火是個明確而醒目的存在,它不一定是主題,卻以溫度、氛圍、旁敲側擊的意象等型態,高強度地存在於他的小說之中。還以為《七月爍爁》會火光炎炎,實際上,小說卻聚焦於光照之下的幽深。小說以閃電為名,劃出一道貫穿家族、血系、台灣(生存)史的裂隙,從這道刺目銀白劈開的,是小說裡意欲嘗試「觀看」的深淵。
國藝會創作補助作家趙鴻祐《烏鴉與猛獁》:凝視事件傷痛,同時也是場自我質疑
「千災萬禍尚能倖存,異樣眼光卻能殺人。」趙鴻祐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烏鴉與猛獁》封底上,編輯如此簡介。以八篇小說挖掘社會困境中的破洞,並嘗試藉此與讀者溝通:當生命只餘餘燼,活下去是為了什麼?又能成為什麼?
鄧九雲/高超的隱身術 ──讀小說《像這樣的小事》克萊爾.吉根
人的記憶真是不可靠。我以為是先看了《夏日悄悄話》(改編克萊爾.吉根中篇小說Foster),然後才去圖書館借了《南極》。但後來爬自己的臉書發文才發現順序是相反的。這記憶的誤差,剛好呼應了《夏日悄悄話》最後帶給我的情感衝擊,關於童年非血緣的親密連結。
「思考一場地震及其漫長餘震」 ──專訪《東北東》小說家梁綉怡
七個短篇,一場關於返鄉的書寫。以一九六四年白河大地震的災難記憶為經緯,梁綉怡藉寫實的筆測量家鄉的疤,並嘗試藉此尋見己身之於家的方位。致臺南東北東四十三公里處,這是來自六十年後,安穩沉靜地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