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檳城百年文化與閱讀書寫的媒介——專訪馬來西亞《城視報》

最新發行的幾期《城視報》,包含第 44 期《檳城記憶的和弦》、第 43 期《一間旅社,一種空間,一個時代》等。
最新發行的幾期《城視報》,包含第 44 期《檳城記憶的和弦》、第 43 期《一間旅社,一種空間,一個時代》等。

文/ 陳冠儒
圖片提供/《城視報》

《城視報》的刊物精神「關注喬治市的生活與文化」十年如一,招牌的字體特色、娘惹文化、旅社街屋,收納於一本本的《城視報》,造訪檳城時,別忘了讓《城視報》成為你的城市嚮導!

文字鑽進城市巷弄 成為檳城的雙眼

長期關懷地方與關注本土議題的莊家源與張麗珠,在離開主流媒體記者崗位後,秉著「把愛好變成工作」的熱忱,以另一種方式提筆書寫檳城——創辦《城視報》。透過書寫地方,與檳城對話,讓當地人認識習以為常的家鄉,引領外地人走進這座城市。從檳城的百年味道,到一塊招牌的字體藝術,都是讀者可以在《城視報》中閱讀到的城市風貌。

當你想前往檳城喬治市展開一場旅行,《城視報》是一本旅遊導覽,你可以走訪老屋,懷想當年的風華絕代,或是在富有綠意的公園裡,感受當地人的日常;如果你想活化藝術細胞,《城視報》也可以是一份豐富多元的藝文手冊:這個月有臺灣電影導讀,下半年有印度廟宇導覽團,興許週末就能一同共襄盛舉喬治市!當然,你也可以抱持著汲取知識的心,翻開刊物,學習那些還不了解的歷史故事,以此認識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城視報》主要以華文書寫,除了守護檳城的記憶,也始終希冀檳城風貌能在更多人的記憶裡鮮活。故事也許會隨著時間蒙塵,倘若願意留下一些注目在它們身上,以自己的語言將其重新詮釋,便成為一種更容易閱讀、親近的面貌。

也許很多人會好奇,甚至質疑:地方刊物真的有這麼多主題可以寫嗎?「當然有!」麗珠肯定的回答足夠鼓舞全世界同樣正在為地方文化努力的人。《城視報》十年來持續書寫、耕耘地方,漸漸匯聚一群讀者後,也帶動關懷地方的風氣。近年來也陸續發展出不同形式的轉化,包含電子版刊物、劇本等,都是不同樣貌的呈現與嘗試。如果願意放慢腳步,留心觀察,一棟百年老屋、一道南洋風味、一面招牌字體,生活周遭都有值得玩味的箇中旨趣。

《城視報》創辦人莊家源與張麗珠。

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陪伴讀者成長的地方刊物

堅持免費發行刊物的背後,有著熱烈渴望與讀者對話的心。在馬來西亞出現一份免費紙本刊物實屬難得,能夠持續發行十年之久更是可貴。「我們超級幸運的!」《城視報》團隊為地方付出的真心感動了企業,其提供的資源也支撐他們更勇敢地奔赴夢想。

每一份刊物都是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凝結於筆尖的結晶,不只珍惜書寫版面,也珍視每一位翻開《城視報》的讀者。讀者停留的目光,賦予字裡行間無法取代的可貴意義;刊物出版發行後,如果沒有讀者的支持,也不足以實現發揚地方價值的夢想。麗珠分享,有讀者從學生時期就持續關注《城視報》,也有從單身到步入婚姻,還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活動的讀者;更特別的是,還有讀者以其作為論文的研究主題,讓兩位創辦人感到受寵若驚,也很感謝他以這樣的方式記錄著《城視報》的成長。忠實讀者是持續對話的對象,更是見證《城視報》蛻變的觀眾,和這份報刊一同與這座城市並肩而行。

《城視報》第 41 期展現檳城新生代如何以行 動關懷地方,圖為致力於娘惹文化傳承的娘惹服裝設計師駱勝堅(Kenny Loh)所製作的繡珠鞋。

《城視報》第 43 期走訪牛干冬(Lebuh Chulia)街道,懷想檳城的風華絕代。隨著旅遊業發展而興盛的旅社茶室群落,如今依然可見店家堅持的待客之道。圖中的淺青色建築為開業至今逾 80 年的鶯羅茶室冷氣旅社。

臺馬交流重要推手 從地方書寫到兩境交流

一座城市的歷史脈絡發展奠基於過去與現在的融合,每個人對一處地方的解讀也各自不同,共同形塑城市印象。即便外界評價檳城為世界宜居城市,然而許多人往往因為太過習以為常,因而難以發現獨特之處,也就不容易對生活周遭產生興趣。

地方與地方對話的價值莫過於「擾動」,目的在於從彼此的經歷中學習到一些什麼。「交流不是大家單向地在自說自話,我們比較像是一個非官方大使的角色。」比起迎合市場喜好以吸引更多讀者,《城視報》更像是肩負起檳城的使命,觸發更多人對這座城市的故事感到好奇,進而願意走進檳城。除了看見檳城的各個角落,《城視報》將視野延展至外地,諸如臺灣、香港等。而臺馬兩境的串聯也在多次的邀請與合作中,共創出地方再造的願景。

《城視報》多期刊物中,經常能找到臺灣的身影,諸如民俗花車的藝術、臺灣文學與作家等,展現出臺馬的文化流動,兩境之間的對話也因此開展。對話不止於文字,《城視報》也與地方創生組織交換彼此的經驗與收穫,迸發熱烈的火花。在《城視報》第 44 期中,就有其中一篇由台灣社造聯盟成員撰寫的文章,分享今年(2024)年初前往馬來西亞,參與實體交流活動的經驗與心得。由此可以發現,藉由串聯的力量,能夠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發現並創造更多城市的價值。

不管是政府單位的邀請,抑或其他單位的合作,《城視報》將會繼續帶著一身檳城的靈魂,走向更廣大的世界。

累積多年的臺馬交流緣分,促使《城視報》推出新刊物《兩境》。

台灣社造聯盟至馬來西亞與新新村社區聯盟交流。

跨出紙頁 走進習以為常的多元

擁有多元族群的馬來西亞,因為政治與宗教的特性,國情上較為保守,在文化與生活層面也免不了差異與隔閡。諸如生活習慣上的迥異,馬來西亞以馬來人佔多數,又以信仰伊斯蘭教為大宗,許多教義對他們而言是天經地義,對於其他族群卻不見得能夠迅速習慣這些規範。在《城視報》的社會行動中,他們嘗試了較為和諧的對話方式,想要打開一扇文化的門,就像打開一個人的心房,卸下預設的提防才有真正認識的可能。

宗教文化是一個常見於《城視報》導覽活動的核心主題,其中與「檳城和諧機構」合辦的印度廟導覽課程「眾神的花園」便受到熱烈迴響,不只讓參與者認識印度廟的歷史與文化,更促進大家對不同種族與信仰的理解。除了廣受當地人好評,甚至吸引臺灣等外地遊客前往。而今年度的導覽活動「看民俗讀神明」帶領大家走進華人的民俗信仰,內容包含中元祭、游神祭、九皇大帝。藉由這些實地走讀的機會,讓跨種族宗教間的和諧不再只是期望, 而是可以實踐的現實。

除了讓生活中的學習變得更有趣,《城視報》更希望這些藝文活動可以讓每個人放下不必要的猜疑,了解自己身邊的民族與文化,同時也是了解自己。在一次次跨越種族與宗教的文化行動中,《城視報》再再展現了包容的力量原來可以如此詩意而溫柔。

當越來越多人願意用不同的方式,為地方、社區、土地注入力量,似乎也無須太過較真到底能夠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也許反而要經常叩問自己,給予地方書寫的情意有多綿長,答案留在編輯心中,想看見的風景,始終是越來越多人為自己來自這座城市感到幸運與驕傲。

「眾神的花園」印度廟課程與導覽活動,帶領不同族群的民眾走訪印度廟,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
.

「看民俗讀神明 ——『馬來半島華人義山文化及北馬華人地域社會』」課程導覽,帶領民眾到白雲山廣汀公塚,認識華人義山文化。

《城視報》小檔案
創刊於 2014 年 5 月,是一份馬來西亞檳城的地方,關注並記載喬治市的故事,至今已發行至第 44 期(截至 2024 年 8 月)。每期發行一萬份,是馬來西亞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全馬各地甚至海外皆有其蹤影。《城視報》團隊除了出版刊物,也與各類單位與團體合作,籌劃多元的地方與藝文活動。

●本文為 《》35 期「地方書寫者,世界募集中」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文為「讓雜誌成為檳城的雙眼——專訪馬來西亞《城視報》」,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貢丸湯Vol.35〈地方書寫者,世界募集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貢丸湯 馬來西亞 雜誌 閱讀藝文 藝術節 新竹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大師級收藏+3!外交部贈國立故宮博物院「渡海三家」臺灣水墨畫特點與藝術價值

津沙馬祖釀製「老酒」的歷史 與黑面媽祖信仰有關?

與童年的自己相遇!第48屆金鼎獎作家劉旭恭:在繪本中尋找自我的宇宙

《新竹風》停刊卻未曾消失?回顧在地議題關懷與雜誌精神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