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域 Citilens
這本刊物是一個嘗試,容我們邀請你一同找尋城市的故事,看見生活的場域。跟著貢丸湯,一起來新竹玩吧!
官方網站
作家好文
新竹最大素食辦桌福宴!為東寧宮地藏王菩薩佛誕封街賀壽
新竹東寧宮在七月最後一週熱鬧非凡,除了有配合法會連續不斷的流水席,最後一天還有祈福平安宴,堪稱新竹最大素食流水席! 讓我們一起上街見識素菜盛宴的壯觀,與親近新竹地方信仰吧!
借鏡書寫地方10年的轉譯高手:專訪香港“創不同”學院
2009 年成立時的主要計畫是「創不同年會」。年會初衷是促進香港與亞洲各地的年輕人交流,因此邀請本地及海外的參與者分享社會創新經驗,建立社會創意交流的窗口。隨著年會持續發展,團隊期望從事更恆常和在地的實踐,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下,成立「“創不同”學院」。
30 年前怎麼做刊物?爬梳傳奇地方誌《新竹風》創辦歷史
30 年多年前甫解嚴不久,新竹出現一份承載濃烈的人文和在地關懷的雜誌:《新竹風》。關於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前輩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當時《新竹風》關心的議題,時至今日有了哪些變與不變?透過前輩講座的現身說法,和編輯的梳理分析,本文不藏私一次告訴你!
《新竹風》停刊卻未曾消失?回顧在地議題關懷與雜誌精神
30 年多年前甫解嚴不久,新竹出現一份承載濃烈的人文和在地關懷的雜誌:《新竹風》。關於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前輩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當時《新竹風》的議題時至今日又有了哪些變與不變?透過前輩講座的現身說法,和編輯的梳理分析,本文不藏私一次告訴你! 《新竹風》停刊後,前輩們也持續投入政治、環境、歷史文資等多元領域,以身作則地告訴我們:只要行動,就有希望!
串起檳城百年文化與閱讀書寫的媒介——專訪馬來西亞《城視報》
《城視報》的刊物精神「關注喬治市的生活與文化」十年如一,招牌的字體特色、娘惹文化、旅社街屋,收納於一本本的《城視報》,造訪馬來西亞檳城時,別忘了讓《城視報》成為你的城市嚮導!
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上):重返「北臺文學之冠」美名的竹塹年代
提起新竹,是不是仍隱約有美食沙漠、文化沙漠的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清領時期,竹塹城就有華美的園林,文人品酒吟詩是日常,潮流指標的大成街曾經是孔廟所在地;日治時新竹詩社蓬勃發展,更有許多知識分子投身社會運動;戰後臺灣文學作家歷經失語、言論自由壓抑、本土文化斷層的挑戰,作品綻放自切身經驗淬鍊出的光采。 本文將帶你看見新竹文人用文字和教育參與地方的途徑,更能跟著他們過往的足跡,走進新竹,來一場文化小旅行!
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下):日治詩社、戰後壓抑再到文化斷層後的文學獎
提起新竹,是不是仍隱約有美食沙漠、文化沙漠的印象? 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清領時期,竹塹城就有華美的園林,文人品酒吟詩是日常,潮流指標的大成街曾經是孔廟所在地;日治時新竹詩社蓬勃發展,更有許多知識分子投身社會運動;戰後臺灣文學作家歷經失語、言論自由壓抑、本土文化斷層的挑戰,作品綻放自切身經驗淬鍊出的光采。 本文將帶你看見新竹文人用文字和教育參與地方的途徑,更能跟著他們過往的足跡,走進新竹,來一場文化小旅行! 文風熾烈,繼續吹動,吹進踩著現代化腳步的新竹。上一篇我們一起鳥瞰清領時期新竹的文人活動,接著,讓我們踏入日治到戰後的新竹,看見一個充滿挑戰,卻也豐沛無窮的臺灣文學世界。
從寫作課到「詩控系列」出版計畫 亮語文創在新竹教育的築夢之路
竹北有這樣一座教育築夢基地,運用獨創教育心法「教學五力」:觀察力、感思力、連結力、創造力、表達力,啟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 這就是亮語文創,創辦人阿亮老師和小品老師,期待成為嚮導,讓好奇心和自學力成為孩子的翅膀,帶領孩子飛向世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