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宮廟會、草木花果都描繪:東洋畫畫家施玉山──名單之後#139

圖1. 施玉山的〈朝天宮的祭典〉(1929) 圖片來源:《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1. 施玉山的〈朝天宮的祭典〉(1929) 圖片來源:《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文/ 林榮燁

施玉山 入選 臺展第3、5、6回

雖然跟林玉山(1907-2005)有著同樣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玉山」,也是同時代的東洋畫畫家,目前僅知施玉山於1928年加入林玉山於當年所創辦的春萌畫會,為創始會員(註1)。此外,就是他於1929、1931、1932年分別以〈朝天宮的祭典〉、〈魚菜圖〉、〈秋色〉等三件作品,入選第三、五、六回臺展的東洋畫部。其中,〈魚菜圖〉與〈秋色〉係以近景寫生的方式,將草木花果魚蟲巨細靡遺地描繪,其主題手法,不難在同一時期如林東令(1905-2004)或黃水文(1914-2010)等人的東洋畫作品裡看見。而其首度入選臺展的〈朝天宮的祭典〉,則是將當時前的街景及廟會當下發生的情景,以重組與剪貼的方式「照像般」的記錄下來(請參考圖1-7)(註2)。

圖2. 施玉山的〈魚菜圖〉(1931) 圖片來源:《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3. 施玉山的〈秋色〉(1932) 圖片 來源:《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4. 林東令〈(小)蕃鴨〉(1933) 圖片來源 :《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85年核定為國家二級的北港朝天宮、始於1694年樹璧和尚自福建湄洲朝天閣迎請媽祖金身到古笨港(今天北港一帶),1700年在當地立了小廟,1812年改名為今天的「朝天宮」。歷經多代的修建。到了,因週邊鐵公路交通建設的完成、總督府權力的介入等因素,人們紛紛前往北港進香、迎請媽組,「讓北港朝天宮成為臺灣最富盛名的媽祖廟,日人更喻之為臺灣媽祖信仰的總本山」。此外,始自1912 年廟宇重修落成舉行建醮大祭,仿效嘉義街上元慶典神明繞境活動,而舉辦三天的神明繞境,衍變成現今著名的「北港迎媽祖」,以及「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七媽會」等跟北港朝天宮有關的慶典,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文化資產(註3)。

圖5. 現代北港朝天宮與四周街景(2021.03) 圖片來源:林榮燁拍攝

圖6.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與四周街景 圖片來源:北港文化工作室臉書

明朝末年就有漢人聚集的北港老鎮,於1918年間進行市區改正,拓寬了朝天宮周邊的道路與腹地。〈朝天宮的祭典〉畫面左半邊1∕3,約略可看出於1912年完成修建的華麗拜亭、三川殿等宮廟建築(註4),右半邊2∕3則是以多點的透視方式,呈現出宮廟周遭現代化後的樣貌。此外,街道上充滿了漢和衣著各異的行人,以及參與聖駕巡遊的人員,家家戶戶門前懸掛日章旗,並以日本的丹頂鶴為旗幟、軍隊般的隊伍為前導,各式各樣的將爺隨其後,另一條街上並有漢人迎神賽會常見的舞龍押後,其畫面或有某種象徵意味,但也展現出當時臺灣常民生活的趣味、新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及漢民俗的流傳。其畫幅與內容,雖然不及北宋名畫家張擇端(1085-1145)描繪當時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以及汴河兩岸繁華的街景與優美的自然風光的〈清明上河圖〉(註5),但其以宮廟為龍首、以曲折的街道為龍身,在有限的空間裡將繽紛多姿的元素,栩栩如生地安排出繁而不亂,且富含韻律的構圖,巧妙地比擬(analog)出慶典的繁華與熱鬧。

圖7. 當代北港朝天宮前祭典隊伍 圖片 來源:北港文化工作室臉書

歷史悠久的北港朝天宮,在日治時期因種種現代化的建設與政治權力的介入,形成了關鍵性的轉變。施玉山以其巧妙的元素安排與寫實技法,幫我們記錄下了那個華麗轉變的片刻,雖然,原作品可能已經佚失,我們依然可從數位影像中,想像出那一片珍貴且富歷史意義的生活場景。

139

註釋

1. 參考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的〈春萌畫會〉篇,2019年,頁124。

2. 參考安野光雅著,黃友玫譯,《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課》在「寫實主義的時代」章節裡說:「雖說是寫實,但並不是像照片般描寫,而是在構成畫面的同時,加入寓意或戲劇性的時間經過,顛覆了以往繪畫的方式。」,頁42。

3. 本段內容參考:(1)北港朝天宮的官方網頁介紹。(2)鄭螢憶,〈日治時期的進香旅遊:以北港朝天宮為例〉,《臺灣學通訊》第79期【庶民生活史】專欄,頁28-29。(3)李佳洲,《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地位崛起之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頁7-9、119。(4)蔡侑樺,〈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媽祖繞境活動之變遷〉。2015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閩南文化的流動,2015年,頁245。

4. 本段內容參考郭怡佩著,《台灣北港朝天宮枋心畫作史實性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頁18。

5. 參考國立故宮博物院官方網頁的「清明上河圖特展」,張擇端的原圖寬長為38×673.4 公分。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名單之後 北港朝天宮 日治時期 古蹟 繪畫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閱讀的萬種風味:專訪葡萄酒吧「LANDED」創辦人與推介9本配酒書單

走入藏身民間的繪本基地 四大繪本聚落與產地大揭密!

2024白晝之夜「夜行動物派對」何曉玫舞團《極相林》以極致人體詮釋自然的宏偉與脆弱

奧斯卡最佳動畫《再見機器人》同名原著漫畫 夢與現實交錯間體會生命中的遺憾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