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作家好文
蘇振輝與藝術家們眼中的大稻埕「裏町」之景──名單之後#57
我們對日治時期大稻埕的印象,不外乎以郭雪湖《南街殷賑》所描繪迪化街為代表:熱鬧、喧嘩。然而,一座城市或地域的秘密,往往藏匿於那最隱密的街頭巷弄之處。你是否曾想像過,熱鬧的迪化街後,會有怎麼樣風情?
【名單之後】鄭妤惀/臺灣超現實風格的見證者——福井敬一的繪畫與設計
畫面左側的白色物件在陰影下眉眼竟隱隱出現,儼然是座素描時常見的石膏雕像,右下則為一扭曲的調色盤,透過對物件外觀的扭曲變形,以及不合常理的透視與角度,福井敬一巧妙的使用畫室中常見的靜物元素,塑造出正常空間下的奇異場景,在真實與虛幻間,《畫室靜物》一畫也正暗示著福井在這場超現實主義擴散下所受到的影響。
【名單之後】林榮燁/林榮杰——青辰美術協會的要角
林榮杰原名林英杰,1914年生,為大畫家林玉山小七歲的胞弟。林玉山於1927年入選首回臺展成為「臺展三少年」並於次年創辦影響日後臺灣東洋畫極其深遠的春萌畫會(簡稱春萌),林玉山自1926年至1929年曾赴日於東京川端畫學校習畫,一開始其實是研習西畫科!
【名單之後】王德合/石山定俊:從南師到青辰,從《小憩》到《孔子廟》
嘉義因交通便利與開發較早,一向為雲嘉地區樞紐。石山定俊南師畢業後即任教於臨近嘉義的水林和北港地區,因此也與嘉義畫壇有著往來與交誼。 1936年,嘉義畫家張義雄、翁崑德與林榮杰於嘉義公會堂舉行「洋畫三人展」,合照中可見石山定俊之身影。
【名單之後】盧穎/三島利正,以及圖畫課中的「用器畫」
三島利正(1911-未詳)除了是油畫家之外,同時也是日治中後期的中小學教員,他一方面創作油畫參加臺府展,另一方面專研美術方面的基礎教育。在他回國之後,更投身於基礎造型的教學領域,成為日本戰後構成藝術教育中的一份子。
【名單之後】林榮燁/參與嘉南大圳建設與吳鳳神話塑造的大岡春濤
大岡春濤,日本廣島人,1880年生。1922年任職於當時位在嘉義的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大圳完工後,於1930年7月離職返回日本內地,當年底再度來臺灣,並在不同地方任職。1927年,他在嘉義期間,以《活的英靈》入選年首回臺展東洋畫部。如同文學研究者傅素春所言,這件作品「一邊以吳鳳著盔甲騎乘白馬,另一幅則以原住民驚駭臥倒的圖像」。
【名單之後】陳韋聿/顏水龍,跨越兩個時代的蘭嶼旅行
而這一刻,年輕的顏水龍正在船舷邊緣攀著繩梯,準備頂著風浪,冒險跳上一艘拼板舟。成為畫家之前,他大概從未想像過有這麼一天,自己竟會飛躍在太平洋上,只為了前往僻處海外的一座島嶼。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島上的人群與故事,竟然會變成他往後的藝術生涯當中,一個至為重要的命題。
【名單之後】李知灝/「男爵末裔」畫家松ヶ崎亞旗
1934年12月30日「臺灣美術聯盟」成立,是臺灣史上第一個綜合繪畫、造型美術(建築)、雕塑與文學的文藝聯盟。在臺北鐵道旅館大食堂內的成立大會會場,重要賓客匯集,一旁有位西裝筆挺的中堅畫家正準備接下來的講稿,等著宣告這個由他一手創建的文藝聯盟。他就是「松ヶ崎亞旗」。
【名單之後】李知灝/徐清蓮的臺展作品與林玉書〈畫中八仙歌〉
徐清蓮(約1910-1960),一名「清連」,公學校畢業後於嘉義西門町二丁目一帶(今嘉義西市場附近)經營香舖。自學繪畫,1928年即以《八獎溪》入選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名單之後】小威/從火樹到火雞──鄉原古統及其臺展作品中的島嶼DNA線索
「自己曾因嚮往臺灣的風光而渡臺,並一味地埋首於繪畫的研究……」,這是鄉原古統(1887-1965)來臺初期投書報社所寫下的文字片段;而透過畫筆的創作,鄉原古統想要表現的是,「讚頌這個島嶼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