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作家好文
臺灣藝術史上擅長以粉紅色創作男畫家:廖繼春──#名單之後081
作為畫家,廖繼春的名聲為人廣知,是國人並不陌生的畫家,他筆下的景色散發著獨特的色彩風情。曾入選日本第九屆帝展的《芭蕉の庭》(1928),透過色彩描繪芭蕉在陽光照射下,於地面交會光影和空氣流動的樸實、寧靜的畫面。
三點水滋養的高雄畫壇長青樹:鄭獲義——#名單之後80
說起臺灣南方美術的推手,不得不提及高雄的著名畫家鄭獲義,畫齡超過八十年,不僅曾被形容為臺灣最資深的油畫家,更是見證港都美術發展史的重要耆老。來自澎湖的他,一直抱持著「三點水」精神,高齡九十八歲之際尚創作不輟,這位畫壇的常青樹至今仍是後輩藝術家十分尊敬的榜樣。
獲臺展特選卻佚失原畫:林玉山1933年《夕照》──#名單之後79
1933年,由林玉山發起成立的春萌畫會(簡稱春萌)進入第四回展,而在同一年,也是春萌創始成員的林東令,曾和林玉山一起到嘉義市東郊的紅毛埤寫生。
學藝上海、薪傳清中的梧棲畫家:紀有泉──#名單之後78
1928年甫19歲出頭的紀有泉從臺灣中部海線梧棲鎮,遠渡重洋來到上海美術專校學習美術。紀氏課餘時間常揹著畫架在上海街頭取景寫生並為遊客畫畫,藉此練習繪畫技巧與補貼生活所費。
彰化北斗宮前街的慈愛畫家:余香──#名單之後85
於此同時,余德煌亦向在臺北開設南溟繪畫研究所的呂鐵州學習膠彩,使其作品呈現多元的面貌。在余德煌自日本歸國後,他在北斗彰化銀行附近開設照相館,兼當畫室,此時,其侄女余香(余秋領之長子余德旺之女)就在余德煌的相館向余德煌學習膠彩。
「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入選:張敏子與其母張李德和──#名單之後86
1938年,第一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開辦。這個由「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轉型而來的全臺美術盛會,也創下臺灣藝術史上第一回有母女同時獲得入選的紀錄,這就是嘉義出身的張李德和與張敏子。
建築師眼中的臺灣風景:畠山喜三郎——#名單之後71
年輕的建築師畠山喜三郎在完成基隆醫院廳舍的工程之後寫下這段感想,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情與衝勁。特別的是他參與基隆醫院廳舍建造工程中,同時於1927、1929、1930年皆入選臺展。
木板浮現的油彩精靈:遇見畫家柳德裕──#名單之後74
柳德裕(1902-1959),出生於臺南麻豆,是麻豆地區知名的彩繪師黃矮(1890-1974)的弟子,因為繪畫的天份卓越,修業不到3年4個月,便能出師,同門的修業者,只有他能出師作為畫師,其餘的都是只能負責上色的「油司」。柳德裕曾追隨仲吉哲哉學習西洋畫,1928年以〈自畫像のスケツチ〉油畫參賽入選。
安西勘市:畫家的創作與傳承──名單之後#73
安西勘市的家族原在日本四國香川縣經營味噌屋,父親安西嘉助於1909年帶著妻子與長子來到臺中經營味噌業。安西勘市1913年出生於臺中,1932年臺中師範學校講習科畢業,旋任教於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今民族國小)。1933年4月,勘市短暫入伍於臺灣第二連隊(圖5),8月轉調白川公學校任教。
在陳金城作品中遇見的寫實和寫意──名單之後#72
當時,陳金城在苑裡公學校擔任訓導,在1934年臺展第8回的東洋畫部,以《ヒヨコ (小雛雞)》首次入選。畫裡兩隻羽色不同而尚未完全換羽的雛雞,頭頂著細毛探索著地面的食物。一株外型形似枇杷的植物在畫面中央伸展枝葉,其間花朵吐露、綻放。畫中每個部分,舉凡葉片、花朵、雛雞,或畫面右下的莎草科植物、左下角的葉片,各種細節均被仔細地畫下。簡潔卻不失寫實的內容,讓人似乎也能跟著置身於某處農村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