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400年看見「安平」的前世今生:5個在地帶路指南

在海中積沙成島的安平,是一座浮於海上的蜃氣樓,東西方國度的彼此想像,在此交鋒,也在此融合。400年歲月過去,王城還是王城,用交陪境的大氣度,告訴世界,安平歡迎你。

文字/李佳芳
攝影/Emma SY Wang
編輯/許羽君
核稿/高麗音

牽腸掛肚的巷內/風對海中央吹來/幾痕蚵殼灰/茫霧黃昏的紅磚……

老風獅爺趴在安平人家的屋頂上,悠悠聽著謝銘祐唱〈戀戀大員〉。王城的繁榮與興盛,在春夏與秋冬的年歲裡淡去,老風獅爺失去了身形,正如這座城市,也遺忘了自己。

從安平古堡的瞭望台俯瞰,眼下密集的住宅風景鋪開至地平線的盡頭,海已經遠得看不見。很難想像,這裡以前是一條窄長的砂島,兩側是海,臍連陸地,幾乎孤立於海上。古代人形容這裡叫「鯤鯓」,意思是「海上的大魚」,而站在這條大魚背上的,有原生土地的南島民族、西洋來的貿易商人、野心勃勃的王朝後裔、大國來的統治者……的過客來來去去,你一筆我一筆寫下故事,稜射出安平的不同面貌。

大魚背上的蜃氣樓

四百多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為尋找東方貿易據點,先攻打澳門失敗,再落腳澎湖,最終輾轉來到南台灣,選定「一鯤鯓」的安平,打開了台南最早的城市發展。

在荷蘭歷史學者門諾.廉斯卓(Menno Leenstra)發現的〈1643年熱蘭遮市鎮地產登錄簿〉手稿上,縝密記載了1640年代中期的地籍資訊,為荷治時期的安平聚落樣貌帶來深入研究的可能。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鄭維中副研究員、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黃恩宇副教授分別在居民身分與市鎮空間上琢磨多年,甚至延伸出更多的研究計畫,點滴建構起台灣最早市鎮的模樣。

為了重返歷史現場,黃恩宇摸索熱蘭遮堡壘與市鎮在現今的安平舊聚落所留下的痕跡,對照歷史資料與數位地圖,重建17世紀荷治熱蘭遮堡壘與市鎮。

他和團隊在成大博物館陸續策辦「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1643熱蘭遮虛擬實境:堡壘、市鎮與市民」等兩場實體展覽,以及虛擬實境的線上策展。接著,在多方協力推動下,部分研究成果呈現於安平古堡園區的熱蘭遮博物館,而熱蘭遮堡壘與市鎮的數位建模則進展為擴增實境,建立於園區各點,藉此重現熱蘭遮堡壘與周邊環境的模樣與尺度,此外,兩場實體展覽內容則經由整併後移展於台南晶英酒店。

由上而下俯瞰建築模型,可見上下兩層主堡分別有禦敵用的圓堡與稜堡,往南方的高地望去,位於「湯匙山」安平公墓則有烏特勒支堡,看守往來內陸的通道……這座在大航海貿易時代浮於海上的蜃氣樓又重新躍然眼前,再現東西方世界對於彼此的想像。

安平港。

來到安平歷史街區,有別台南其他區域的空間紋理,此處還留有荷蘭人所建造的城市樣貌。黃恩宇說:「熱蘭遮市鎮可以視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發展出的第一個殖民城市,而這裡也是台灣最早實現都市計劃的地方。」

今昔對照,延平街為以前的教堂街(Kerkstraat)、中興街為以前的窄街(Nauwestraat),而名為寬街(Breestraa;Broad Street)的效忠街,在17世紀初,與荷蘭西印度公司登陸曼哈頓島上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紐約前身)為據點,進而開拓出的主幹道百老匯街(Broadway)有著相同之義。隔著太平洋的安平與紐約,在荷蘭全力發展貿易之下,皆開闢出一條市鎮最氣派的大街。此外,熱蘭遮堡南側的蚵灰窯產業聚落或許是今日安平灰磘尾社的源頭。而他更推測安平四大公廟之一的觀音亭、海頭社的文朱殿等廟宇的設置,可能與昔日墓地或刑場有關。

「人們以為消失的熱蘭遮市鎮,90%的空間紋理仍可見於現今聚落。」自17世紀以來奠定的各項基礎,無論是城市硬體建設、管理貿易所推行的稅制、與原住民族和平協議的地方議會、接踵而至的外商洋行等等,讓安平宛如「東方威尼斯」,直接或間接影響台南日後的城市形塑。

安平老街。

港連世界的貿易之都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推動下,安平連上了世界,成為一座新興的殖民貿易都市,如同菲律賓的馬尼拉、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印尼的雅加達,也聚居了許多活躍的華商。鄭維中將史料與〈熱蘭遮市鎮地產登錄簿〉交叉比對後,描繪出荷治時期人們的身世,他們多半是翻譯人員能使用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承包各項稅務徵收,或協助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往來淡水、基隆,與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等處的來往貿易,見證了彼時大員活絡的商港景況。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南經營38年,最初的轉口貿易到後來走向發展在地產業,再建規模更大的普羅民遮城,推動各項管理制度,使台灣出產的鹿皮、蔗糖、稻米成為主要獲利商品,打開了台灣產品銷往世界。

荷治時期奠定的海上貿易,從安平擴散影響整個台南,走在神農街或是民權路等歷史悠久的老街,比鄰的長型街屋多是「前舖後埠」,自海港輸入的貨物從後門上岸,用滑輪拖到倉庫「半樓仔」,而前門則開店做生意,形成獨特的生活風貌。甚至,港埠文化滲入台南生活,過去港口搬運工須滿16歲才可以晉升為領完整薪水的正職員工,這個業界傳統流傳至今成了「做十六歲」禮俗,為台南人獨有的成年儀式。

酥炸土魠魚搭配濃(羹)湯的吃法,由來於17世紀的華人受到荷蘭殖民者的飲食方式影響。

孩子王的內海城

之後,台南城市發展的重點移轉,安平成為一座繁華落盡的王城,回歸為質樸的小漁村。自小成長在安平的台南人劇團製作人李維睦,還記憶那個年代的安平,「我小時候的安平是一片水鄉澤國,家家戶戶以漁業為生,每個人家裡都有自己的小碼頭,夜晚摸黑出航捕魚,凌晨三、四點返回,賣不出去的下雜魚便在村舍集中的爐灶熬煮,天矇矇亮之時,安平飄滿海鮮味,那時候的安平是最漂亮的。」

台南人劇團自創團來始終以為「回到自己土地的故事,才能夠創造自己的觀眾」,積極邀請不同背景的新生代導演以土地為靈感展開創作,而李維睦身兼舞台設計與技術擔當,為了實現劇本裡想像的時空,田野調查成了他創作之前的暖身動作,尤其是老照片的收集。

以安平漁港為背景的作品《安平小鎮》,李維睦為了表現漁村從興到衰的時間軸,參考了數以百計的安平老照片:湯匙山前打棒球、石門國小校慶、運河旁的小漁村、拓寬前的延平街……而一張運河擺渡的剪影更是勾起他深埋的記憶。「以前從億載金城來石門國小上課,要坐竹筏到妙壽宮,再走去學校。到了國中時期,安平國中位在運河另一邊,學生上課須經過一段活動浮橋,我曾負責開關浮橋,如果有漁船要通過,必須等我轉開浮橋才能通行。」而今台南運河上橫跨著12座橋梁,連接起安平的舊聚落與新市景,李維睦再敘說起一段往事:「漁船船家為了拜託我趕快開橋讓他們通過,有時還會丟上一些魚蝦給我。」神色得意,彷彿自己仍是當年威風的孩子王。

今年台南人劇團執掌臺南400《內海城電波》,李維睦想像時間如同一張紙,把台南漫長的歷史折疊起來,那些重要故事裡的人物們,便可以穿越時間,都成為住在台江內海這座「內海城」的居民,配合歌舞場面的「電波」(tempo),一幕一幕帶領大家穿越時空,憶起心目中的台南。

位處安平老街的文朱殿在荷治時期可能是刑場,且坐落在堡壘和聚落間的規劃十分耐人尋味。

安平成為專有名詞

在漫長的獨處歲月裡,安平不再是獨立於海中的沙洲地,卻仍與府城保持不遠不近距離,而逐漸演化出自己的樣子。早年潮汕移民帶來的成為受歡迎的沙茶爐,過去安平人走船帶回來的印尼食物,演變成今日老街上熱門伴手禮「蝦餅」,此外,來自福州菜的「浮水魚羹」、廈門沿海的「狗母魚麵」、閩南人祭祀的「斜糕仔粿」等,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菜餚,在時間長河的慢熬下,融化為安平人的家常味。

由於鄭氏王朝駐居於此,安平人的骨子裡有身為「王城」人的自傲。安平人老愛說,安平有自己的口音,叫「安平腔」,安平有自己的建築,叫「單身手」,甚至連五金行裡,也有一種特別板鑽以安平為名,叫「安平鑽」。安平的一切,都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時至今日,這座城市還有了自己的同名專輯,那是由生長於台南的台語音樂創作者、金曲獎得主謝銘祐所創作的《台南》,他更與一票好友共同推動「南吼音樂季」,使安平又多了一項令人嫉妒的專屬。

南吼音樂季不在制式的活動場地舉行,而是向神明擲筊選出所欲開唱的角頭。人稱「黑哥」的謝銘祐說,安平人所謂的角頭,並不是黑道或幫派的意思,而是指地方廟宇的祭祀圈,謝銘祐簡單解釋:「拜相同的神或是廟,就是同一個角頭社。」安平人把信仰疊合地理,劃分出充滿人情義理的「行政區」,南吼音樂季沿用了這個精神,使得這個音樂季有別於其他,更加貼地。

安平開台天后宮為各角頭的共同信仰。

十年來,南吼音樂季走入不同角頭,在廟埕裡開唱,並且開創出許多支線任務,如:風獅爺復育計畫、安平角頭巷談、小南吼巡迴演唱會等,吸引許多年輕人投入,也喚醒安平人的地方意識。謝銘祐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便是唱到連最內斂的觀音亭也聖杯(答應),這個音樂季不只是安平人認同,連神明也肯定了。

南吼音樂季的起心動念,不光是只是為了「熱鬧」一下,更希望透過這個音樂季來凝聚地方的活力。謝銘祐表示,南吼之名取自連橫在《臺灣詩乘》所寫「安平海吼,為天下奇。自夏徂秋,厥聲迴薄。以其在南,謂之南吼。」南吼實則為一種自然現象,每年媽祖生日(農曆3月初三)過後,南風吹刮海面發出如陣陣低吼的風聲,南吼音樂季遂以小南吼開始在各廟埕演出,也隨著「交陪境」習俗蔓延到府城街區舉辦,一路到10月第一週星期六於安平舉行南吼音樂季。南吼音樂季也像是以音樂為台南廟會傳統的「交陪境」習俗帶來嶄新的形式。

正值東北風與西南風的交替,是安平漁村最重要的時節。「當南吼結束,代表西南風停止,東北季風即將到來,全村人便嚴陣以待,進入捕烏魚的季節。」安平人叫烏魚為「信魚」,每年此時必定守信而至,而南吼音樂季選在此時舉行,也希望安平孩子可以如同信魚,每年守信而至,回到家鄉。其實,在這個「現象級」音樂季的背後,是希望給離鄉的孩子一個回鄉的理由。

蝦餅。

歡迎你來交陪

南吼音樂季打出頭陣,台南各地也陸續響應,發起地方各自的音樂活動,於是乎「音樂」成了台南與世界交流的語言。謝銘祐說,從最早西拉雅族歌謠與漢人傳入的音樂融合,到加入歌仔戲、牽魂歌等,影響早期的台語歌、甚至近代的民謠,台南一直扮演本土音樂演化的核心,持續催生出新的音樂型態,「而透過音樂,我們可以聽見一個文化混合體的台灣。」

漫步在安平老街上,攤商把街道塞得熱鬧滿滿,但拐進小巷,叫賣聲漸行漸遠,便能感覺一種古老的氛圍,從安靜的深處慢慢襲來。這座城市古老、安靜,卻很清楚自己的任務,從過去世界貿易的大門,到現在成為歷史與文化保存的重鎮,而一度蕭瑟的運河與碼頭,如今安平港重整並轉型為自由貿易港區與觀光商港,歲月靜好的漁光島沙灘成為水上遊憩區域,亦有亞果遊艇集團進駐,可自安平港出發馳騁於海上公路,抵達台灣各大遊艇港。

再回望這座古城,那風貌已然不同。而不變的是,這座城市始終柔軟的包容性格,用「交陪境」的精神持續與不同國度的人們展開對話。

台南安平|在地帶路指南

❶ 17世紀的熱蘭遮城堡壘與市鎮

到訪布展於台南晶英酒店的「臺南原點·四百再續─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鎭」主題展覽中,從展牆認識荷治時期熱蘭遮堡壘營建歷程,還有荷蘭共和國的建築與軍事理論家Simon Stevin對荷蘭東西印度公司的海外擴張帶來的貢獻,最後從模型看見當時的熱蘭遮市鎮平面圖與建築模型。接著到安平古堡園區,藉由「再現17世紀熱蘭遮堡AR特展」走進當時的堡壘、市景與台江內海環境,身歷其境地體驗400年前的安平地貌。

❷ 老聚落裡的南法下午茶

台南市安平區在荷治時期以原住民荷蘭人在安平設立貿易據點,建造堡壘到規劃市鎮,讓安平、台南成為最古老的市鎮,也是台灣歷史的起源地。現今走訪延平街、效忠街、中興街交錯而成的安平舊聚落,上午到安平早市或街上品嘗在地小吃如虱目魚、土魠魚羹、蚵捲,漫步感受400年前的市街雛型,欣賞閩南式的單身手建築,使用當地咾咕石為材料且轉角以圓角處理的圍牆,下午在從南法落腳於此的法式下午茶,感受文化交錯的安平風情。

❸ 尋找風獅爺

穿梭在巷弄裡,尋找安平人家的風獅爺與劍獅。隨著金門移民帶來的風獅爺信仰,到了巷弄狹小的安平,風獅爺的體積變小被放置於門樓或屋簷上且面朝北方,作為家庭的守護神,而每當東北季風開始吹拂,強風飛越獅口便會響起呼呼聲響,漁民就知道捕烏魚季節到了。劍獅可見於正門的門楣或照壁上,以獅咬劍的圖騰作為裝飾,也有傳說是起源於明鄭到清治時期,軍隊盾牌安有獅口能插刀,被沿用到民宅使用得以鎮煞避邪的說法。

❹ 安平港

來安平除了探索巷道,也不能錯過古老的安平海港。400年前發展出的貿易商港,現在轉型為自由貿易和觀光港區。在碼頭邊可以伴隨音樂、藝術裝置,欣賞安平夕照的名景,也可以走過安億橋到另一頭的遊憩碼頭,搭上觀光遊船從海上觀看安平新舊並陳的樣貌。

❺ 安平漁市場

夜遊台南除了牛肉湯還可以去只在凌晨開工的安平漁市場,一點半開始販售,此前則能一睹漁獲自船上卸下,送往市場的景象。市場裡處理漁獲的承銷人員彎身在暈黃燈光下勞動,清理漁獲、放血、除內臟到分類、加冰塊,光是看著都盡顯獨特氛圍。這裡的漁產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來自台南外海與向西延伸的澎湖南方海域,有以釣具垂釣、也有網撈的漁獲,有「現流」的魚鮮亦有冷凍保存完好的水產,種類十分豐富。

●本文轉載自》023 「台灣當代時尚文化考」,更多關於台灣時尚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VERSE 台南400 台南 歷史 飲食文化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寫作課到「詩控系列」出版計畫 亮語文創在新竹教育的築夢之路

香港電影浮沉錄/《白日青春》劉國瑞導演專訪:商業與藝術的拉鋸,終究會進入每一位新導演視野中

穿越時空的聆聽編織──臺史博「當夏日微風走過」聲景工作坊側記

從熱帶雨林回望文明!植物科普書暢銷作家 胖胖樹:寫一封給植物的情書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