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土地上的動盪與故事:大北坑與魯冰花

圖/琅琅悅讀
圖/琅琅悅讀

何妍萱/採訪撰文
馬嘉駿/攝影

冬去春來之際,黃燦燦的魯冰花盛開,在大北坑茶園綿延的翠綠中,抹上一道道亮眼的金黃,也揭開「魯冰花」活動的序幕。魯冰花早期是當地茶農所使用的綠肥,如今因具有照料、奉獻的象徵精神,所以又被稱作「客家花」,並成為大北坑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表,一路以來的功能地位轉換,見證了大北坑地區從遠至今的產業變動,以及當地居民在變動之下,試圖找回文化根源、保留土地記憶和情感連結的努力。

走過茶業的興衰起落

位在龍潭的大北坑,坐擁丘陵地形和客家農村文化,非常符合多數人對產茶地區的既有印象,因此要說這裡作為臺灣重要的產地之一,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過去數十年間,大北坑的茶業其實曾經歷過一連串動盪。

大北坑原本盛產阿薩姆紅茶,後來產量過剩,導致茶葉價格大跌,於是茶農改種包種茶。民國七十幾年,中南部的高山茶興起,造成北部的茶葉市場沒落,許多茶園也隨之荒廢。接下來,大北坑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當時有些人認為,自己已經享受完祖先留下來的好處,曾經靠茶葉賺過錢,所以為了形成好的循環,一定也要幫子孫留下東西,不能讓後代什麼都沒有。於是,有一群人抱持著「遇到問題就想辦法,大家一起解決」的勇勁,以「留東西給子孫」為願景,開始轉作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並接受農業轉型輔導,要重新建立起屬於大北坑的在地特色。

現在的大北坑以友善環境、有機栽作方式所種植的東方美人茶聞名,搭配了生態活動之後,成功走向休閒與精緻農業,成為足以繼續發展、前進的模樣。

大北坑如今以東方美人茶聞名。

魯冰花的源起,從綠肥到地方文化象徵

對於現正致力於地方文化傳承的青年工作者,同時也是桃園市龍潭區大北坑農村發展協會的青年團召集人陳鉦翰來說,經歷過產業動盪、沒落時期,卻一直沒有放棄、沒有停下腳步的那些人,就是大北坑的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大前輩。前輩們的努力,讓後代的年輕人也生出了相似的使命感,要替大北坑找到能夠永續未來的方向。

回想起當初剛投入地方發展工作時,陳鉦翰發現前輩們已經打下基礎,將觀光所需的馬路、景觀步道等硬體設備都規劃好,並建設得足夠完善了,於是他開始構思下一步,要在硬體上加入具有美感、創意、趣味的感性元素,用「文化」為產業注入生命力,變得更吸引人。

後來,陳鉦翰在做農業調查時,從資料中看見了魯冰花。魯冰花是在日治時期,被引進大北坑作為示範種植的綠肥,可以用來提高茶葉的產量。這種奉獻自己、提供養分,以延續更多成長的行為,不就很像從前產業沒落時,前輩們也一直試圖在做的事情嗎?

大北坑是全臺最早種植魯冰花的地區,又被稱為魯冰花的故鄉。

有了這個發現以後,大家經過爬梳討論,決定提取魯冰花奉獻、照顧的形象意涵,並扣合客家精神中感恩、為後人打拚的核心,讓魯冰花成為大北坑的在地文化象徵,而一年一度的魯冰花活動也應運而生,自2018年首次辦理活動以來,最多曾吸引高達四十八萬人來到大北坑參觀旅遊。

但除了帶來外地遊客,陳鉦翰進一步提到,魯冰花其實還為在地居民帶來了特別的凝聚力。以前,當外人問起大北坑是什麼地方的時候,很多人只說得出是「種茶的地方」,還說不清楚和其他茶鄉的不同之處,但現在可以回答「是種魯冰花的地方」,並侃侃而談歷史淵源和文化故事。了解、認識自己的土地,讓大北坑人與家鄉的連結更深刻,也更具有所謂的城市光榮感。

找回伯公信仰,保留地方的文化記憶

產業轉型的過程裡,與觀光推廣結合的魯冰花形象成功深植在眾人心中,與自然傳統農耕有關的伯公文化卻正被遺忘在舞臺角落、瀕臨消失。

「伯公」指的是客家人的信仰,沒有人格形象,也不供奉神像,比較偏向自然崇拜的衍生概念,只要就地取材幾顆疊在一起的石頭,或是一棵綁了紅線的樹,都可以當作伯公,是一種與萬物共榮共存,在自然環境中達到協調配合的客家智慧。

大北坑信仰中的「伯公」,傳統樣式為石板拼接成的小廟。

從兩百多年前渡海來臺的艱辛遷徙,到在異鄉開疆闢土的落地生根階段,伯公信仰都是客家先民們重要的精神寄託,茶園伯公、菜園伯公、水源伯公等產業型伯公更是農耕作物的守護神。但在大北坑歷經產業動盪,茶業式微的時期,正好是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加工出口業非常繁盛,陳鉦翰回想起來,說當時父母親那一輩的中生代青壯年幾乎都到外地就業,非農業性質的工作讓他們不再那麼依賴伯公信仰,回家後也減少了祭祀、拜拜的頻率,於是,像陳鉦翰這樣的年輕後代沒有機會從小耳濡目染,對禮數知識都一無所知,最後造成伯公文化的記憶斷層。

陳鉦翰認為,既然是自己在這個時代遇到記憶斷層的問題,就有義務要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彌補,不管是將整個大北坑伯公做盤點、編列造冊,或是訪談長輩,以文字、影像留下記錄都好,總之,文化記憶不能被遺落,一定要保存起來留給下一代,否則一旦都沒有人記得了,文化就真的消失了。

有感於前輩們的付出,陳鉦翰以發揮自身所學,用藝術、影像、文字紀錄等方式保存家鄉文化。

走進大北坑,讀出土地的故事

先民們面對動盪與挑戰時所展現的堅韌與活力,加上居民們對這片土地所抱持的愛護與期待,共同交織出屬於大北坑的獨特景致。

有空的話,不妨親自到這裡走一走,在山嵐繚繞的茶園裡,欣賞層層疊疊的魯冰花與茶樹,親自解讀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的故事。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尋客》第37期電子書〈到海脣去尋色彩〉,授權刊登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MEET HAKKA 第37期:去到山肚个所在
出刊頻率:季刊
出版時間:2024-03-15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尋客Meet Hakka 桃園 母親 茶葉 龍潭大池 觀光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古人派對必備樂器!從美學修身到流行伴奏:古琴

林青霞最愛這家水餃!從庶民小吃到連鎖店 台灣代表性美食:餃子

「模範棒棒堂」踢館者戴谷年帶你去桃園平鎮 3站推薦景點感受客家文化

魚香四溢20年!馬祖東引「黑鮸魚丸」的美味秘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