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客家專刊

尋客《Meet Hakka》英文「MEET」有相遇、遇見、連結之意,希望透過匯集、聚集桃園客庄人、事、物,讓多元客家族群在此發展出更深的「串連」。
也期許用更多生活化主題,喚起讀者心中的客庄印象,引領四面八方的旅人在此尋找客家、挖掘客家,處處「遇見」桃園客家的魅力。
瞭解更多「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WebFB

作家好文

舞步中,探索客家文化記憶:專訪君舞蹈劇場團長 謝宜君

君舞蹈劇場團長及編舞家,致力於培育桃園在地舞蹈演出者,傳達「舞蹈生活化」理念。《關於身體的書寫》靈感來自於舞者本身的肢體美感、身體語彙,並且與舞者共同找尋極致發揚身體優點的絕美畫面,展現出「水」以及「東方」的、下肢重心沉穩而上身輕柔如波的視覺感受。 「君舞蹈劇場」由團長謝宜君於2012年在中壢創立,本身具有客家血統的她以舞者的身分向自己探詢,試圖為逐漸隱形在現代城市中的客家元素換上新風貌,在新的世代中繼續流傳下去。

用作品悼念家人與家族!編舞家余彥芳的客家印象與對消失的提議

「我爸爸就站在店鋪門口,看到有熟人來,他會喔咿!中氣十足。你不會聽到其他族群的人們講出喔咿,只有客家人。對我來說那個不僅是一個招呼,而是他們習慣讓聲音傳多遠,他們的聲音打多開,那個身體開放的情狀……」

桃園平鎮五步就一座土地公廟?從歷史印記到「印尼媽媽」生活圈

巫秀淇/撰文・圖片提供 安平鎮是桃園平鎮的老地名,史載早年先民開墾初期因為與原住民爭地,迭遭原住民的襲擊,加之地方盜匪猖獗,治安敗壞,先民遂於今楊梅埔心之高地設置隘寮,以收警衛防禦之效,治安才逐

從桃園范姜觀音寺、長祥宮 看建築色彩學與客家文化

傳統廟宇常在木料上塗刷色彩,並在石材或磚材上進行雕刻(包括淺雕、深雕或透雕)。這與西方教堂以石材進行雕刻的方式不同。廟宇在木料上進行繪畫、裝飾或塗刷,其主要功能是延緩木料腐朽,延長使用壽命。廟宇的屬性決定了裝飾和色彩。當廟宇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若要模仿原有的裝飾特色,通常會採用塗刷、斗栱、剪黏等技法,或者使用丁掛磚(註1)模仿石材或磚材的質感和外觀。

見證土地上的動盪與故事:大北坑與魯冰花

冬去春來之際,黃燦燦的魯冰花盛開,在大北坑茶園綿延的翠綠中,抹上一道道亮眼的金黃,也揭開「桃園魯冰花」活動的序幕。魯冰花早期是當地茶農所使用的綠肥,如今因具有照料、奉獻的象徵精神,所以又被稱作「客家母親花」,並成為大北坑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表,一路以來的功能地位轉換,見證了大北坑地區從遠至今的產業變動,以及當地居民在變動之下,試圖找回文化根源、保留土地記憶和情感連結的努力。

用磚瓦回放土地的歷史與記憶:外婆的家——濟陽堂伙房民宿

大學畢業後,返鄉經營家族餐廳的涂永瑋,總因閒置靜寂的濟陽堂感到惋惜。濟陽堂江家,不只是涂永瑋母親的娘家,更是龍潭的大戶人家。如今族人多已離鄉,過去支撐家族與龍潭的茶業也早已轉型。氣派的紅磚瓦頂,訴說著江家曾經的興旺與輝煌。 而在涂永瑋發現,擁有食、育、樂的大北坑休閒農業區,還缺少讓旅客休憩的住所時,一個冒險的衝動在他心裡悄悄萌芽……

快失傳的百年傳統技藝!海上長城「石滬」的歷史與記憶

沿著西部濱海快速道路,從新屋深圳北岸至蚵間周邊,能看見「海上長城」之稱的百年石滬,客語稱為「石塭」。這裡存在著一群極力守護百年石滬群的人,維繫並修復石滬,這些由卵石堆砌而成的漁撈設施,不僅承載先民賴以維生的智慧,更凝聚在地人守護家園的決心,透過修復與永續經營,讓石滬重現往日風采。

「海客不只有新屋」拾起遺忘的海螺 探尋濱海的客家文化

土坡上的草坪,因海風吹拂而泛黃,佇立於此海螺館,彷彿半埋在沙灘的貝殼,飽經風化而不見花色紋路,只剩純白的結構依舊堅挺。殼口的陰影把藍天襯得發亮,踏著向上的階梯,濃郁深沉的海洋也隨著浪花漫入視線,港邊的各式色彩映入眼簾,令人目不暇給。

桃園龍元宮廟兩百年,創意蔓生百餘年:神龍鬧鎮

龍元宮建於清道光5年(1825),2024年適逢龍元宮建廟200年。為了結合信仰文化與地方創生的「神龍鬧鎮」邁入第三屆,發起人邱子軒與團隊野菱蔓生將帶來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開展長達六個月的系列活動。

我懷疑客家人的起源是臺南?!跟著YouTuber孫女到龍潭

「大家好我是孫女!」 經營youtube頻道「孫女訪問中」,坐擁34萬訂閱,被封「街訪聖母」的孫女來到龍潭啦!喜歡踏足冷門車站,透過街訪尋找素人魅力的孫女,首次帶大家體驗最在地的龍潭客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