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客家專刊

尋客《Meet Hakka》英文「MEET」有相遇、遇見、連結之意,希望透過匯集、聚集桃園客庄人、事、物,讓多元客家族群在此發展出更深的「串連」。
也期許用更多生活化主題,喚起讀者心中的客庄印象,引領四面八方的旅人在此尋找客家、挖掘客家,處處「遇見」桃園客家的魅力。
瞭解更多「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WebFB

作家好文

送禮有學問!客語「等路」的伴手禮歷史與國際說法?

等路,是禮物的一種。「等路」這一日常用語,細思極不尋常,為什麼叫「等路」呢? 短短數十載的不同世代,就存在不小的差異,語言是從生活中「生」出來的,國內各族群及其他國家是如何稱呼的呢?

精選15件桃園平鎮送禮等路 「天光雜貨店」集結小農、文創及客家百工技藝

位在桃園市平鎮區的天光雜貨店,匯聚了小農、文創及客家百工百業技藝的商品與工藝品,超過千款商品可供選購,是挑選等路的好地方。依各世代的愛好與需求,精選15件等路,送禮不用傷腦筋。

祖厝還在,家族記憶卻消逝!桃園八德客家後裔與呂宅著存堂的認同重塑

坐落於八德區南端,與都市水泥大樓比鄰,古樸的呂宅著存堂是家族聚集之地,也是子孫們付出心力維護的心靈居所。他們在追溯家族史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身為客家後裔,並透過重新認識家族來處慢慢建立起新的身分認同,努力讓這份客家連結在生活中延續。

劇場編導許芃改編兒時記憶 長輩「碎碎念美學」引迴響

在國外求學,並投身於戲劇領域的許芃(音同朋),在異地與他人的相處經驗中,回望臺灣的家族歷史,在不同的人際相處及廢墟場景之中,慢慢摸索出家族人語之間的絮絮叨叨,從中理出截然不同的生活圖景,再搭配逐漸變遷的桃園市景。 這則故事來自她兒時記憶中的家族和庭院,也象徵著時代記憶和地景建築的變動。

讓故事「滾動」認同!與拆遷競賽中找回中壢在地故鄉情

張弘政/採訪撰文・林昶志/攝影 百工百業與多元族群,成就中壢獨特的人文景觀,土地的記憶卻也因經濟發展與人口更迭來回沖刷。劉醇遠想起首次訪談的經驗,忍不住哀嚎:「怎麼會有地方沒有故事啊,這也太可憐了吧!」 桃園藝文陣線的劉醇遠、杜彥穎與鄧惠如,過去推動「回桃看藝術節」,透過展演、田調與空間活化等方式喚醒中壢人的記憶。如今成立「澗仔力青年培力工作站」,以不同角度推廣中壢的多元魅力。以「澗仔力」為名,呼應中壢舊名「澗仔壢」。中壢過去遍地岩礫,卻因地處臺北、新竹中心,又是族群械鬥的緩衝地,漸有人口聚集,隨著河運、鐵路的開發,逐漸發展成繁榮的都會區。

「模範棒棒堂」踢館者戴谷年帶你去桃園平鎮 3站推薦景點感受客家文化

廖品榕/採訪撰文 林昶志/攝影 「嗨!我來啦!」過去以街舞踢館之姿加入「模範棒棒堂」的戴谷年,如今已是一個登山嚮導、活動主持人、跑者、舞者……以更多元的身分,持續在社群與大家分享自己對生活的熱情與相關專業新知。今天就跟著來自花蓮鳳林鎮客家庄的小戴,一起走進桃園平鎮。

舞步中,探索客家文化記憶:專訪君舞蹈劇場團長 謝宜君

君舞蹈劇場團長及編舞家,致力於培育桃園在地舞蹈演出者,傳達「舞蹈生活化」理念。《關於身體的書寫》靈感來自於舞者本身的肢體美感、身體語彙,並且與舞者共同找尋極致發揚身體優點的絕美畫面,展現出「水」以及「東方」的、下肢重心沉穩而上身輕柔如波的視覺感受。 「君舞蹈劇場」由團長謝宜君於2012年在中壢創立,本身具有客家血統的她以舞者的身分向自己探詢,試圖為逐漸隱形在現代城市中的客家元素換上新風貌,在新的世代中繼續流傳下去。

用作品悼念家人與家族!編舞家余彥芳的客家印象與對消失的提議

「我爸爸就站在店鋪門口,看到有熟人來,他會喔咿!中氣十足。你不會聽到其他族群的人們講出喔咿,只有客家人。對我來說那個不僅是一個招呼,而是他們習慣讓聲音傳多遠,他們的聲音打多開,那個身體開放的情狀……」

桃園平鎮五步就一座土地公廟?從歷史印記到「印尼媽媽」生活圈

巫秀淇/撰文・圖片提供 安平鎮是桃園平鎮的老地名,史載早年先民開墾初期因為與原住民爭地,迭遭原住民的襲擊,加之地方盜匪猖獗,治安敗壞,先民遂於今楊梅埔心之高地設置隘寮,以收警衛防禦之效,治安才逐

從桃園范姜觀音寺、長祥宮 看建築色彩學與客家文化

傳統廟宇常在木料上塗刷色彩,並在石材或磚材上進行雕刻(包括淺雕、深雕或透雕)。這與西方教堂以石材進行雕刻的方式不同。廟宇在木料上進行繪畫、裝飾或塗刷,其主要功能是延緩木料腐朽,延長使用壽命。廟宇的屬性決定了裝飾和色彩。當廟宇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若要模仿原有的裝飾特色,通常會採用塗刷、斗栱、剪黏等技法,或者使用丁掛磚(註1)模仿石材或磚材的質感和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