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IP《女伶回憶錄》看北投好萊塢與台語片消失之謎 ft.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簡嘉誠《女伶回憶錄》封面彩繪(蓋亞)
簡嘉誠《女伶回憶錄》封面彩繪(蓋亞)

文/林姵菁

」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想像,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將在地深刻的文史題材,觸發成不同類型的IP作品。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第二大專題〈遊戲篇〉,聚焦藏品豐富的視覺轉譯成多元的敘事可能。本專題為系列第三大專題〈職人篇〉,從人物故事與職業特性出發,從庶務資料、檔案、膠卷,拼湊故事真實的生命質地,與4間博物館合作,發現臺灣故事的獨特樣貌。

興起於60年代消失於70年代的片(1956-1981),近年有不少改編與學術研究專書、非虛構書寫,也近不斷催生出新的研究切角觀點,包括2017至2020年間《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蘇致亨的《毋甘願的電影史》、林奎章撰文的《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等。女明星的口述回憶錄則陸續有陳亭聿撰寫的《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與何思瑩主筆的《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等。

在非虛構的基礎上,更不斷延伸、轉譯出各種類型和媒介的創作:包括2013年由北村豐晴指導的《阿嬤的夢中情人》,將溫泉鄉的間諜故事片創作場景,編劇與演員的戀愛浪漫橋段,以類型色彩濃厚的悲喜劇首度搬演大銀幕。瘋戲樂2019年受上述電影刺激,推出《臺灣有個好萊塢》,融合50、60年代臺灣電影發展軌跡與百老匯音樂劇,混血追星夢與政治情節交織,歡快活力與前衛跳躍混合。

2023這一年,我們又迎來簡嘉誠繪製的故事《女伶回憶錄》,以縫合多位女角故事、化身為單一女優葉琴的敘事手法,帶出台語片悲情又富有創意的身世。從這許多作品,不難窺見台語片故事先天上的魅力與戲劇張力,才得以觸動一波又一波的改編浪潮。

書名:《女伶回憶錄》
作者:簡嘉誠
出版社:蓋亞

台語片不是只有悲情,其實也有輕鬆詼諧、幽默通俗的獨特質素。曾經擔任台語口述書編輯、寫過書籍文案的筆者,決定以「賣片」口吻,透過7大亮點,再探台語電影與女伶悲喜交織的故事魅力,讓大家可以再思考轉譯這些故事題材的趣味與活力面向。也帶大家看看台語片潛在的內涵和價值,「她的故事」所涉及歷史產業與現實的表裡,又能與現在的我們發生什麼樣的關係?

➤類型片王國——北投好萊塢

說到台語片,就不能不談北投,說到北投,就不能跳過溫泉和旅館。據資料統計,前述的台語老電影總產量約1500部,有2/3都是在北投拍攝的,因此才有北投「好萊塢」之稱。

相對於有官營片廠、設備齊全、發行管道暢通的國語片,旅館林立的北投提供台語片團隊各式類型片拍攝所需:要內景有內景,和風、歐風、中國式一應俱全;要外景有人造的亭臺樓閣;要天然景,附近也有山,廟和公園,標榜「山景第一排」當之無愧。加上工作人員吃喝拉撒都能在旅館解決,根本24小時便利商店的始祖,管吃又管睡,甜甜價月租只要6000-7000元,縱然克難,前輩影人們如今還是難以忘懷劇組大家庭在北投吃大鍋飯、睡通舖的日子。

《女伶回憶錄》描繪劇組人員共同生活於片場的情景(截自簡嘉誠臉書專頁)

為什麼有這麼多旅館出現在北投呢?這與溫泉脫不了關係。日治時期1910年臺北廳長井村大吉在北投興建公共浴池,帶動了北投觀光發展,很快招來大批商人蓋旅館,也就變成大家日後熟悉的「溫泉鄉」。

1945年,公共浴場改為國民黨陽明山民眾服務處,作為國家慶典、民眾宴席使用,到了1950-60年代又搖身一變成為台語片的「製片廠」,若是能將這層臺灣獨特的歷史脈絡再編織進電影情節之中,將更能理解台語片中的景觀是什麼樣記憶的混血和顯影。

➤套路演技如何造就年拍百部電影的奇蹟

電影海報畫家陳子福一生畫超過5000幅海報,尤其以台語片時期居多,據他所稱,「一千多部的台語片中,九成的海報是我畫的。」到底是台語片拍得快,還是陳子福畫得快?據台語片明星白虹口述,當時每家電影公司都要找陳子福畫海報,有些電影根本還沒拍完,就先來卡陳老師的檔期。導演簡單說明劇情、給幾張定裝照,剩下就交給陳老師自由發揮了。快手陳子福很快抓到台語片的精隨,也擅長凸顯演員的臉部表情,一抹幽幽的哀愁、蹙眉痛心的背傷、捶心肝的憤怒⋯⋯

這些具有戲劇張力的定格,與台語片的家庭倫理悲劇、社會新聞事件改編一拍即合,共同創造了年拍百部的奇蹟。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出版的1967統計年鑑,臺灣在1966年一共生產了257部劇情片,是當年全球排名第三大的劇情片生產國,僅輸給日本和印度(分別是719部和316部)。這也是後來國片慘淡時曾經僅年產10餘部片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以《瘋女十八年》精湛的演技獲得當時影評的盛讚。瘋掉的女主角被關在籠子裡,雙手搖晃著桿子,眼角抽動。小艷秋回憶,當時為了練這招,花了很多時間,白虹女士也曾表示自己為揣摩哭戲所苦。

量產電影或許都有粗製濫造或套模板的僵固死板,但這卻也一體兩面的成為構成「產業」原型的必要元素。它帶出的定型化方法演技,以及周邊產業的興隆和活力,相對於曲高和寡的藝術片型,能帶來共同記憶與懷舊氛圍的親切感,還有獨特的中小企業、攤商體質,是身為臺灣人的我們都熟悉且能領會的求生底氣。

《瘋女十八年》劇照

➤走出臺灣!紅遍香港東南亞的Made in Taiwan女明星

在還沒有網路的時代,臺灣早期的影迷若要表現自己的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抖內和搜集明星沙龍簽名照。台語片影迷的抖內文化有多狂?據小艷秋口述,送衣服、送吃的、送金條都還是基本款,甚至有影迷將自己送給他,成為他的貼身助理。這種獻身等級的狂熱,絕對要在電影史上記上一筆。

但台語片女星絕對不只有寶島影迷,在1950年代,當本土的國語片明星還沒出現時,台語片女星早就出國「為國爭光」了。在共同防禦的歷史背景下,為了宣慰東南亞僑胞,滿足他們想聽聽熟悉鄉音的需求,會說台語有演出經驗的台語片女星們,相繼被請到香港拍攝「廈語片」,演戲之餘還要陪華僑大老闆喝酒跳舞。

雖然每天軋戲軋不停,但片廠制度終於讓他們體會到收入待遇三級跳,有專人服侍弄妝髮的國際女星規格。不過戒嚴時期要出國是「國安等級」的大事,第一位赴港拍電影的臺灣女星小艷秋就曾說過,除了要遞交申請、提出證明,還要到政府各部門審查。關關難過,最難過的還有最後一關警備總部,過程來來回回非常折磨人。1956年12月4日,小艷秋成功搭上國泰航空的班機,經歷4小時後抵達香港。

1956年12月,小艷秋初抵香港,是臺灣首位到香港拍攝廈語片的女演員(截自《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雙囍))

成了「國際明星」看似待遇提升了,實則除了出個國門都要闖關外,背後還有更多暗面。譬如當時白虹要到香港,還得像偷渡客一樣躲在船艙裡,差點去掉半條命。香港居所也絕非真正禮遇,住的是移民雜處混居的疏陋公舍。盛期過後政局易變,合約更頓成廢紙,人前人後落差之鉅,也構成令人唏噓的戲劇張力。

➤無法直球,也至少曾曲球對決國語片勁敵

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推出,瞬間攻佔全臺各大戲院。因為「國語政策」和「底片進口限制政策」而無法以優惠價格取得彩色膠卷的台語片,仍舊只能繼續拍黑白片。彩色電影搭配國語成了市場寵兒,加上國語片在通路的強勢優勢,只能在乙級戲院上映的台語片備受壓力⋯⋯

這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台語片受到國語片打壓的論述。但凡事都有個例外:由張英導演、白虹主演的《天字第一號》系列。這部間諜片一連出了4集,女主角白虹從少女演到在真實世界成為媽媽才退下主角身分。千變萬化的女間諜擄獲觀眾的心,張英導演趁勝追擊推出國台語配音,甲級戲院也打開大門歡迎。

台語片與國語片因為政策導致的此消彼長,固然有其不公平而導致的壓抑痛苦,但兩者之間的糾結反覆曖昧,或許比我們目前認知的更複雜一點。若能將其中的層次具體呈現,拒絕簡單的二元對立,更能貼合臺灣複雜難解的政治現實。

《女伶回憶錄》台語片所面臨政策打壓(截自簡嘉誠臉書專頁)

➤台語女伶的堅韌,不同女伶共構的耀眼星光

「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年僅26歲,便決定息影嫁為人婦!」新聞報導如是說。台語女星們出道早、息影也早,急流勇退似乎已成普遍現象,以至於後人總將台語片女星化約成單一的模樣。

相對於國語或外語片女星各有特色風格、相異的人生閱歷,目前眾多的台語片IP,常把台語片女星整合為一個悲情的典型。然而,當我們把台語片女星這個「概念」解壓縮時,可以看見,除了女主角之外的眾「女伶」其實應該是複數,是難以被化約的眾多個體。

她們有些是女主角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慈母、隔壁的阿姨等等,一部電影少了這些角色就不成立了。就好比迪士尼不能把公主們都集合在一部片裡,七矮人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台語片的女星們,包括在電影裡經常以說三道四、熱心助人形象為主的阿匹婆,還有以三八阿花形象聞名的周遊(後來成為電視劇製作人)等。也有女伶從台語片的黃金時代演到台語連續劇,從有台語片可以演,演到台語片消失,仍舊繼續演。

台語片沒落時,演員們紛紛轉向演出台語連續劇,著名製作人張宗榮主演的《燕雙飛》,啟用當時還不叫鳳飛飛的鳳飛飛。這部台語武俠劇,劇紅歌也紅,但也因為太火紅了,政府開始限制台語片的演出時間,還限制不能有刀械出現。

白虹於《燕雙飛》的劇照(取自:《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一人))

張宗榮回憶,為了符合政府規定,打鬥畫面要用一些象徵性鏡頭巧妙帶過,才能過關。當時已經30好幾的白虹也是《燕雙飛》的女主角之一,她回憶起當時拍片,一拿到劇本沒幾個小時就要上陣的軋戲人生,直喊還好有在台語片時代練過,不然肯定開天窗。

➤明星票選風潮見證台語片的高峰

受到兩岸三地影人影迷關注的「金馬獎」,最早出現在臺灣時,其實是針對台語影片與台語影人的獎項,由民間的徵信新聞社(《中國時報》前身)主辦。1957年第一次舉辦時共有33部台語電影參賽,99位影星參與觀眾人氣獎票選。白虹曾回憶:「我爸爸為了選票,買了好多報紙⋯⋯」這場明星票選活動引起全臺影迷騷動,一份報紙就是一票,鐵粉卯起來買,親朋好友挺起來買,票數落後了就趕緊買起來,徵信新聞社真的非常有生意腦!

當時超過15萬名觀眾票選出「十大最受歡迎影星」的「銀星獎」,第一名是小艷秋,以83,901票超越總票數一半的超高票榮登寶座,但影后本人沒有出席頒獎頒禮,原因是電影檔期滿檔,老早就被聘請到香港拍廈語片。1950年代火速成長的台語片,也提供外省籍導演如張英、李行等人一展抱負的舞臺,更是最早的影迷文化產地,建構電影市場的雛形,開發各種獨特的宣傳手法,形塑臺灣獨具一格的觀影文化,實在功不可沒。

「銀星獎」獲獎的明星,會準備一堆簽名照,寫下簡短小語回饋給影迷。小艷秋在2021年出版《台語片第一女主角》時,出版社特別準備了複刻的沙龍照,已經80好幾的小艷秋,一張張一筆筆謹慎地簽名。練簽名是一生懸命的必備技能,橫式、直式都要練,看那帶勁的筆畫,阿姨果然寶刀未老!

➤消失的台語片底片與塵封半世紀的記憶

2018年《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出版前夕,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所在苗栗資源回收站的大堆垃圾堆裡,找到白虹主演的台語片《媽媽為著你》膠捲。記者會當天試播小片段,跳動的影片中可以見到白虹美麗的臉龐,伴隨著刮痕、斑點,時光倒回到那段黃金時代。

台語片到了1970年代逐漸沒落,至1981年,台語片《陳三五娘》為台語片畫下句點。這些電影的膠卷被重複利用,製成襯衫的領片,有些則是保存不佳無力回天,1500多部的台語片,僅剩下200部不到,這些電影真實存在的證據,消失殆盡,令人唏噓。

《女伶回憶錄》描繪膠捲保存的片段(截自簡嘉誠臉書專頁)

1990年代國家電影資料館(國家影視聽中心前身)在館長井迎瑞號召之下,成立「台語片搶救小組」,進行影人口述訪談、尋找失落的台語片行動;2013年「國家電影資料館」時期開始做數位修復。2020,國家電影資料館升格成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陸續修復多部台語片,台語片60週年時還發行套裝DVD,收錄了《大俠梅花鹿》、《天字第一號》、《三鳳震武林》、《危險的青春》、《回來安平港》等5部各具特色的作品。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曾帶編劇家簡莉穎與作家鄧九雲到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其中有豐富的台語老電影片藏與影像主題的書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加入影視聽中心的會員,分別為「時間證人(基本會員)」:可館內閱覽書報期刊並享有辦卡禮電影票乙張、「時間旅人(圖書視聽會員)」:不僅可以觀賞台語老電影、借出一般圖書館藏,除辦卡禮電影票乙張外,額外享有生日禮電影票乙張。

台語片類型多元,足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其中至今仍受到年輕人歡迎的,首推主打「天然景禽獸裝正宗台語童話電影」、由白虹主演的《大俠梅花鹿》。此片讓看台語片變成一件很潮的事,當年國家電影中心還特別訂製一套梅花鹿裝,成為電影中心的吉祥物,重新與當代連線。

台語片曾經轟動一時,年產上百,卻長年銷聲匿跡的這段故事。這也一再證明,電影與政治的關係綿密糾葛,難分難解。

白虹《大俠梅花鹿》劇照(取自:《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一人))

➤《女伶回憶錄》

《女伶回憶錄》由漫畫家簡嘉誠執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監修,描繪私生女百華的視角切入,她在路邊被另一位女星葉琴挖掘,成為一位女演員,在知名度累積的過程,經歷原生家庭、職場競爭、國家影視政策不停變化,她也一路被推著前進,在不同時代堅定作為一位女演員的信念。

故事生動流暢地展現1960年代的片廠百貌,從拍攝環境、國語台語片之別、電影政策、職人精神等,帶出台語片的輝煌與沒落,與本文所述的諸議題與事件,融入於漫畫作品中。

《女伶回憶錄》(截自簡嘉誠臉書專頁)

●本文為Openbook閱讀誌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琅琅悅讀。原文為「說故事的博物館.職人篇》女伶回憶錄,北投好萊塢與台語片消失之謎 ft.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電影 台語 IP 文策院 歷史 北投 說故事的博物館 漫畫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模範棒棒堂」戴谷年帶你去桃園平鎮 3站推薦景點感受客家文化

魚香四溢20年!馬祖東引「黑鮸魚丸」的美味秘密

史上最尷尬!陳澄波的同學、經常被寫錯名字的藝術家:江海樹──名單之後#145

響應陳澄波百三特展講座!從作品中的山林出發,談台灣山林植物與創作──黃博鈞x鄒欣寧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