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記憶力退化!失智症其實與「慢性發炎」、「衰弱症」高度相關

失智人口增加,失智症的照護面臨更大挑戰失智。圖/123RF
失智人口增加,失智症的照護面臨更大挑戰失智。圖/123RF

與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有關,更會提升罹患的風險,身體衰弱、口腔衰弱、社交衰弱等衰弱症,會加速或需要照護。

健腦飲食聰明吃、日常動作當、改變舊有習慣、練習無齡生活,讓大腦維持年輕,對抗慢性發炎&衰弱症,就是預防失智症的關鍵。(編按)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不失智的29個好習慣!:跟著70+名醫這樣做,健腦防衰,健康慢老!》。👉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鎌田實(Minoru Kamata)

書名:《不失智的29個好習慣!:跟著70+名醫這樣做,健腦防衰,健康慢老!》
作者:鎌田實(Minoru Kamata)
出版社:原水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月18日

失智症的「潛在族群」千萬別大意!

輕度認知障礙有一半的人可以恢復如常

目前日本約有460萬人罹患失智症(編註:根據統計,2020年,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30萬人),失智症潛在族群的輕度認知障礙(MCI)則約有400萬人。以目前的醫學而言,失智症無法完全根治,但若是還在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則很有可能可以預防罹患失智症。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進行了長達4年的追蹤調查,在報告中指出約有半數的患者恢復了正常的認知能力。因此,在失智症發病之前,若是懷疑自己「好像有點不對勁?」,只要趁這個時間點好好著手解決,就是避免罹患失智症的關鍵。

相較於同齡者,認知功能較低落

一旦罹患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遇到許多困難,不過,若是輕度認知障礙的話,則不會像失智症那麼棘手,只是跟同齡者比起來的認知功能較低落,自己也會察覺到「越來越容易忘記事情」、「工作上的失誤變多了」,暗自煩惱不已。

山本朋史就是一位罹患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他是我以前在朝日週刊連載文章時的負責編輯,在剛過60歲時察覺到自己健忘的症狀。他表示,在短短1個半月內,就忘了拉褲子拉鍊13次、電車坐過站13次,忘記人名更是家常便飯。

他前往醫院進行了4項檢查,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最後的診斷結果顯示他罹患的是輕度認知障礙。在那之後,他前往失智症日照中心進行加強認知功能的訓練,以及繪畫療法、演奏樂器、鍛鍊肌肉等各種練習,結果花了3年左右的時間,恢復了正常的認知功能,成功從輕度認知障礙恢復健康。所有罹患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都可以像山本先生一樣,藉由改善、鍛鍊出健康身體,從失智症的潛在族群抽身,恢復成健康的狀態。儘管察覺自己變得健忘一定會感到緊張害怕,不過千萬不能因此陷入沮喪。應該把這些徵兆當作是確保腦部健康的「善意警告」,以積極的心態勇敢面對吧!

出現這些症狀就是必須重新檢視生活習慣的徵兆

早期發現的時機

失智症一開始都是潛藏在日常生活之中。由於失智症跟老化所造成的健忘很難分辨差異,即便是一點點的變化,也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千萬不要都歸因於「年紀大了」,請參考表格,早期發現失智症的徵兆吧!

失智症的症狀會因為種類而有所不同。「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在初期都會出現很明顯的健忘症狀,而「路易氏體失智症」會讓人看見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幻視),「額顳葉型失智症」則會使人的性情產生劇變。所以請大家記住,「失智症」並不等於只有「健忘」而已。

事實上我自己也會在去書房拿資料時,拿起其它文件讀著讀著,就忘了自己究竟是為何而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都會讓我在一瞬間感到毛骨悚然,不過,我都會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把這種情況當作是為了確保腦部健康的「善意警告」。雖然我可以理解大家對失智症感到害怕的心情,不過在越早的階段發覺,便能讓大腦衰弱的情形趨緩下來、甚至還可以一直維持現狀。

失智症的初期症狀確認表:若符合2項以上的話,請前往相關醫療院所進行諮詢。

【健忘】

□一直問同樣的事

□完全忘記與別人的約定、在同樣的時間重複約人

□忘記把錢包收在哪裡、老是遺失重要物品

□本來很擅長下廚,最近卻經常煮焦

□雖然還記得最近發生的事,但卻不記得「何時」、「在哪裡」等具體事項

【精神、情緒低落】

□覺得出門很麻煩,老是把自己關在家裡

□變得不在乎穿搭及外表

□不想學習新工作或新產品的使用方式

【空間認知能力、理解力下滑】

□看不懂箭頭等記號或地圖

□前言不對後語

【性情改變】

□做出不適合當下場合的行為

□突然生氣、哭泣等,情緒起伏劇烈

【其它】

□手腳顫抖、麻痺,出現語言障礙等

□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人、動物、昆蟲等

□一直重複同樣的行為、動作與言語等

預防失智症的關鍵在於,對付「慢性發炎」與「衰弱症」

近在身邊的失智症風險,有非常多因素都會提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像是「運動不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重聽」、「憂鬱症」、「社交孤立」、「吸菸」、「蛀牙、牙周病」、「膽固醇過高」、「飲酒過量」等,全都是中老年人非常熟悉的疾病與習慣。換言之,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罹患失智症。

會引起許多種疾病的「慢性發炎」

失智症與老化有非常密切的關聯,而導致老化的原因中,尤以「慢性發炎」最值得矚目。

不小心割傷皮膚時產生的紅腫疼痛感、罹患肺炎等算是「急性發炎」,反之,慢性發炎則是隨著老化,長期持續的發炎情形。微弱的發炎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進行,而且很可能會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

失智症就是其中之一。日本弘前大學的若林孝一教授是一位研究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理學者,當我與他一起演講時,我曾詢問他:「阿茲海默症的開端也是慢性發炎嗎?」他很肯定地回答我:「沒錯。」

不僅如此,慢性發炎也與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肥胖、膽固醇過高、憂鬱症等,會提升罹患失智症風險的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聯。

「衰弱症」會導致需要照護

還有一個會促進老化、並且讓人需要被照護的原因之一就是「衰弱症」(老年衰弱症)。「衰弱症」可細分下列這3種:

1、身體衰弱:肌肉衰退、活動身體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全身功能下降。

2、口腔衰弱:口腔周圍的肌肉衰退或因為牙周病等導致咀嚼、吞嚥、飲食功能低落,使得營養狀態不佳,連帶使得說話功能衰退。

3、社交衰弱:與社會的連結減少、容易變得閉門不出,不只是身體,就連心靈方面的狀態也會跟著低落。

上述這3項都互有連帶關係,一開始是因口腔衰弱導致營養不良、肌肉變少,便會連結到身體衰弱,接著更會形成社交上的衰弱,其中一項的衰弱會成為其他衰弱的原因,就此陷入惡性循環。

要預防老年衰弱症,就必須從運動及飲食做起,以運動讓肌肉不至於衰退,再從口腔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而且不只是單單運動而已,更要與社會保持連結、盡情享受人生,才是維持身體與心靈健康的關鍵。

最重要的是預防「慢性發炎」與「衰弱症」

要預防罹患失智症,最重要的就是抑制慢性發炎、以及預防衰弱症。

這兩者的共通點非常多,並非毫無關聯。舉例來說,為了預防衰弱症而做的運動,不僅可以抑制慢性發炎,更能讓血壓及血糖下降;為了預防口腔衰弱而進行的口腔保養,也能預防會引起慢性發炎的牙周病。此外,若能積極預防社交衰弱,生活就會變得多采多姿,同時也能抑制全身的慢性發炎。

由於我最近也明顯感受到自己記憶力變差,特別用心進行深蹲與抬腳跟運動,再利用牙間刷清潔、保養口腔,也積極對外接觸人群。在本書第2章之後將會具體介紹其中的內容。

●本文摘選自原水文化出版之《不失智的29個好習慣!:跟著70+名醫這樣做,健腦防衰,健康慢老!》。👉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原水文化 失智症 慢性發炎 老化 生活習慣 運動 醫療保健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不只拜富士山!日本神道信仰出於原始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不是當事人,也可能經歷創傷:醫護、家庭照顧者是高危險群

更年期為何煎熬?我們都應該瞭解缺乏雌激素對身體的影響

琅讀金句/時光珍貴,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好版本的靈魂,說到底就是喜歡自己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