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庭的男性時常感到焦慮,他們的自由被父權制度扼殺

圖/pexel
圖/pexel

文/理查.V.李維

大衛.吉爾摩在《男子氣概的形成:男子氣概的文化概念》一書中發表了一項大規模調查,對象為地中海流域、大溪地、南亞等文化,他的結論是:「我們觀察的大多數社會中,男性必須讓女性懷孕、保護依賴者免受危險,並且提供親戚朋友的溫飽......我們或許可以將這種準全球性的角色稱為『男人兼播種者、保護者和提供者』。」

吉爾摩主張這種「普遍存在的男性」應是後天養成,只是養成方式跟一般女性不同。男性在各方面都被期待要讓其他人優先於自己,包括將資源讓給群體,以及為了捍衛群體而冒著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這裡的其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剩餘」。成熟男性生產出來的資源,比他們自己生存所需的還多,而這些就要分享給氏族、部落或家庭。「提供者這個概念,是建構男性身分的重大要素之一,」社會學家大衛.摩根(David Morgan)寫道:「無論在道德還是經濟方面皆是如此。」

至少過去幾千年以來,男性基本上可以用幾個字簡單形容自己的角色:「養活我的家人。」這段時期的家庭多半都滿大的。但是在最近幾百年,尤其是西方國家,家庭已經演變成定義更狹窄的社會制度,通常稱為核心家庭:父親、母親和小孩。結果,父親和丈夫的角色就緊密的綁在一起,幾乎無法分辨。一個好丈夫和父親必須養活家人─包括他自己、妻子或伴侶以及他們的小孩。「提供者」這個角色成功的將男性與「家庭和社交生活」連結起來,正如英國社會學家傑夫.丹奇在《轉型男性:性別關係中依賴和主導的模式變化》一書中描述:「這個角色的作用,就是正式將男性併入人際的支持結構─也就是依賴鎖鏈,它存於任何人類社會的核心。」以歷史來說,丹奇是對的,但接下來的問題是該怎麼維持父親和小孩之間的依賴鎖鏈,畢竟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鎖鏈已被成功切斷。「傳統家庭模式提供了『買一送一』─父親與小孩的關係,取決於父親與母親的關係。」蘿拉.塔赫與其共同作者寫道。

傳統家庭是有效的社會制度,因為男性和女性都是必要的,但其分工也很極端。母親與小孩有著直接且主要的照顧關係,父親與小孩則有著間接且次要的提供關係。我當然不是說這樣就是全部,我自己的父親就滿足了傳統的提供者角色,但除此之外,他的角色可多了─游泳教練、駕駛教練、搬運工、司機、學術顧問......應有盡有。但他的基本責任,就跟他那一代的所有父親一樣:養家糊口。照顧家人的母親以及養活家人的父親,他們彼此之間的傳統契約,會透過婚姻表達出來。養家者和照顧者的婚姻,誠如吉爾摩所描述,是「某個特殊道德體系的一部分......必須有這個體系才能確保男性自願接受適當的行為」。

這也是保守派非常擔心結婚率下滑的原因之一,對他們來說,夫妻之間的依賴關係,正是婚姻的動力所在,這算是一種機制,將男性的精力導向正面的社會目標。女性主義者剛好相反,她們認為婚姻是一種壓迫制度(根據約翰.斯圖爾特.彌爾的說法,就是「敵人的堡壘」);也是「把女人關起來」的機制(來自斯泰納姆的評估),許多當代女性主義作家都支持這個評論。

書名:《男性廢退》
作者:理查.V.李維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時間:2025年1月8日

不過兩方都同意一點,就是婚姻使女性受男性束縛,但男性也受女性束縛,進而受小孩束縛。他們意見不同的地方是:這樣算是好事嗎?保守派是對的,因為婚姻作為社會制度,在以前是「奏效」的。女性主義者也是對的,因為婚姻若要奏效,就必須縮減女性的自主權。問題在於,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尤其我們該拿男性怎麼辦?答案肯定不是「試圖收回女性運動爭取到的利益」(雖然丹奇和其他保守派人士這樣建議)。正確答案是「與孩子建立更直接的關係,並以此為基礎,改造父親這個身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家庭中的男人,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你的生活是被設計好的,所以你一定會覺得很孤寂。戰後穿著灰法蘭絨西裝的「受組織男性」,在週一到週五之間來回於郊區與辦公室的焦慮,就暗示了這種潛在的空虛感。

在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劇本《推銷員之死》中,你就能見證到主角威利.羅曼(Willy Loman)那種無聲的絕望:他「一年要受苦五十週,只為了換到兩週休假」,而且到最後,他必須葬送自己的性命,才能勝任他身為養家者的角色。男性的自由通常也被父權制度扼殺─角色被嚴格規定,還必須承受高壓的期望。

●本文摘選自/讀書共和國出版之《男性廢退:失落、孤僻、漫無目的,生而為「男」我很抱歉?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我們能怎麼做。》。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方舟文化 社會人文 性別平權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命流感來襲!熱銷小說《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揭疫情後的生存挑戰

琅讀金句/擺脫年齡焦慮!廢柴並不代表是人生失敗組

投資前停看聽、避免被詐騙,讓晚年生活充滿幸福和尊嚴

「年後再說」為什麼會讓你快樂?心理學家:延遲憂慮,此刻放過自己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