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瀰漫有毒資訊 閱讀超量導致焦慮恐慌、追求完美主義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理當幸福的我們,為何不快樂?:從精神科角度,理解「富足一代」的焦慮、不安與失落》。👉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陳俊欽

書名:《理當幸福的我們,為何不快樂?:從精神科角度,理解「富足一代」的焦慮、不安與失落》
作者:陳俊欽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6月25日

有毒資訊瀰漫在生活之中

一位母親神情緊繃地說:「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自從生了老大之後,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神經兮兮,小孩一哭鬧就緊張到快崩潰。老實說,跟別人相比,我的運氣還不錯,小孩乖,老公全力幫忙,但不知道為什麼,從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每件事都令我擔心。直到前幾天有人提起『症』這名詞,我才發覺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這位母親原本任職於傳產公司,生性樂天,為人海派,長期在公司接洽國外業務,人際關係維持得相當好。生了第一個小孩後,她便請了育嬰假在家,卻像換了個人似的,只要跟小孩照顧有關的事,都有如強迫症般嚴格篩選,避免原料、生產、製作或運送過程中有任何可能危害小孩的地方,而她的笑容也漸漸消失。

「沒辦法啊!媽媽群組裡都會再三提醒,很多YouTuber、IG網紅也都會叮嚀『這個絕對不能買』、『那個比較好』、『一定要準備的幾件事』、『哪件事不能做』、『處處都要小心』……我每天在家,常常被這些資訊給搞到快崩潰。凡是寶寶要用的,沒有一樣我不擔心。」

「那不就真相大白了嗎?」我笑了笑繼續接著說:「妳是資訊中毒了。透過手機,閱讀了超量的有毒資訊。」

「就這麼簡單?不是我生病還是什麼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之類的?」

「育嬰期間,妳通常只能透過手機網路吸收資訊。但問題在於,會被妳接收的資訊主要是哪一類的訊息?舉個例子來說,兩則新聞,一則標題是『注意!多數市售奶瓶使用的材質在常溫下,仍會釋出足以干擾幼兒腦部發育的環境賀爾蒙』,另一則的標題是『根據主管機關調查,目前多數市售奶瓶使用材質安全無虞』,妳會選擇哪一篇來閱讀?」

她不假思索回答:「第一篇。」

「前一篇傳達著警告訊息,它告訴妳:必須做些什麼,否則就會遭殃。

在生存壓力下,人類大腦本來就會將帶有警戒意味的訊息放在優先順位,不只妳,每個人都一樣。問題是,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訊息與訊息之間也出現了競爭關係,『一切平安無事』的訊息並不受歡迎;越是擬真、越是迫近生活、越是具有警告意味的訊息則廣為流傳─即便實際上根本是錯誤的,但它被普遍轉貼、分享的機率卻大大地提高。對於撰文者而言,為了流量,自然盡量提供警訊;而閱聽者更是會不自主地挑選這類文章來閱讀,結果讓人變得容易緊張兮兮的。」

那位母親思索了片刻,問道:「所以,你的意思是說,那些都是我一直在嚇自己?」

「更精確地講,是妳一直縱容媒體恐嚇自己。」

「那為什麼是我?我的意思是,別的媽媽也看一樣的資訊,為什麼她們不會?而我會?」

她的問題,就屬於諮商的議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會談,我發現她有個嚴厲的母親,帶給她不少創傷經驗,她在長期討好母親之餘,也深深期許自己不要將這樣的痛苦帶給下一代。她決心要當個天底下最好的媽媽,讓自己的小孩在最幸福的環境裡長大。沒想到,這樣的決心卻讓她陷入完美主義的深淵,不管怎麼努力,都覺得不夠好,她除了不斷自我批評,還大量地吸收網路上的各種警訊,導致她付出了越多努力,眼前所看到的問題也越多。

對於小時候沒能得到的善待,她希望自己為人母親之後,能夠補償給下一代。童年時期有多匱乏,痛苦有多深刻,今日的她就會督促自己應該做到多完美。問題在於,我們活在人世間,她永遠無法給小孩一個天堂,求好心切的她,就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爬上了那個永無止盡的巴比倫塔─處處是「關鍵」,處處是「重點」,比來比去,卻始終沒有一個最佳解,徒留焦慮到崩潰的自己。

●本文摘選自悅知文化出版之《理當幸福的我們,為何不快樂?:從精神科角度,理解「富足一代」的焦慮、不安與失落》。👉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悅知文化 心理勵志 產後憂鬱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