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年輕族群難以「穩交」原因 情侶爭執則和這3種面向有關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高松景

愛的能力為何被卡住?

如果可以讓愛變成一種能力,或許孩子能幸福一輩子。德國當紅新社會觀察家納斯特(Michael Nast,2016)描述這是一個「愛無能的世代」:即人與人的連結越發脆弱,心想追求獨立完美,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納斯特觀察周遭朋友同時也自我反思,出版《愛無能的世代》一書,點出現今20-40歲年輕世代的困境:在網路上的朋友很多,但真正長期穩定的關係卻越來越少見。他們既矛盾,也迷惘;渴望愛,卻不知如何愛;明明在愛情裡,卻又像是過著單身的生活。他們追求自我實現,卻陷入對「完美」的追求;懷抱夢想,卻常常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想被看見,被理解,卻不願在社群網路上展現完整真實的自己;不一定想要承諾的束縛,卻又想要承諾後的安全感與踏實感。

無獨有偶,諮商心理師吳姵瑩羅列國內年輕世代五種愛無能的普遍現象:

「明明渴望愛,卻說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有穩定交往對象,卻還想發展其他關係」、「只想要有性關係,或以為用性關係可以綁住彼此」、「知道彼此不適合,卻不敢分開」、「忍不住悲觀,覺得不管怎樣最後都會分開」。

在此先澄清一下,「愛無能」目前並不是學術上一個新的心理疾病,讀者如果有上述其中一種狀況,不必對號入座,甚至過度焦慮。「愛無能世代」並不是要指責當前年輕世代對感情的不忠或不負責任;造成愛無能世代不應簡化歸咎於年輕世代個人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變遷所導致這世代人的集體性格,無法與人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

哪些因素導致愛無能世代呢?就個人觀察可歸納以下三個主要因素:

1.「消費社會」所帶來的「速食愛情」。消費社會講求效率、鼓勵消費,對於所購買的東西不滿意就換、退貨:東西壞了就換新,因為維修的成本反而大。那「關係」呢?商業消費型態有一個前提就是,資源是無限的;但親密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需要有修復能力。然年輕世代生長在「不滿意就換」的消費社會型態中,耳濡目染影響其愛情觀,認為「這世上總有一個Mr. right/Miss right適合我,只要不停地換,有一天終會換到適合我的」。因此當面對關係的衝突不免會想:算了、不想修復了,一心只想趕快換一個適合的。事實上,不懂如何與人經營長期穩定的愛情關係,老換男女朋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2.「網路崛起」所帶來的「網路交友」與「約砲文化」。網路時代講求凡事上網必有解,因此想交朋友,約會 APP絕對讓你載不完。要認識人不用出家門,只要右滑左滑,彼此看對眼,聊兩句就可以約出去。想要與人發生性行為,只要透過「約砲軟體」就可以直接進行,連表面的社交溝通都避免了,因為大家都清楚彼此的生理需求。事實上,網路交友不一定是用來約會,有時候反而是用來排遣寂寞。從約砲軟體找人上床,雖然很容易獲得身體親密關係,卻無法建立「心理親密關係」(例如: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甚至會形成「跟對方發生性行為,就像跟他談戀愛般」的合理化行為,導致對經營長期穩定的情感更艱難。

3.「個人主義」教導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造成過度「自我中心」。相較於「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主張個人獨立於社會人群的連結,因此對於個體自由度應給予最大的追求,並教導人追求成為「獨一無二」的自我。事實上,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間應是動態平衡,當偏向個人主義時,容易形成過度「自我中心」,視穩定的關係是一種「負擔」,既不想勉強對方,更不願勉強自己。因此儘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發展快速,甚至在性關係的觀念上遠比過去開放,卻很難發展出長期、穩定且彼此包容付出,被稱之為「愛」的關係。

情人溝通的課題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

當戀情從「衝突期」進入整合期,並非從此不再有衝突,而是能夠以「相愛」與「好奇」的溝通態度,正向看待戀愛生活中發生的爭吵和衝突,視為增進彼此理解的溝通時機。我在「愛情學」課堂上設計一個「怎麼辦呢?」的教學活動:首先請每位同學列出三件在談戀愛時經常為哪些事爭吵/衝突,然後經小組討論整理成八件。這八件情侶常吵架的事件原因依序如下:

1.生活習慣不同:喜歡吃的東西不一樣。

2.不夠體貼:對方個性太木訥、感受不到被重視與被愛。

3.訊息沒有及時回覆:Line不讀不回、或是已讀不回。

4.跟異性太親密:跟異性朋友玩得太High、談得很開心。

5.沒有事先報備:跟朋友去玩或參加活動沒有事先告知。

6.金錢觀不一樣:對於要花多少錢買一樣東西或是一定得吃昂貴的晚餐、用餐是否AA制等觀念不同。

7.生涯發展的價值觀不一樣:對於在國內發展或出國讀研究所的觀點不一樣。

8.亂花脾氣:例如打電話給對方未接而暴怒,甚至懷疑對方劈腿。

上述吵架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沒有對錯的個人「生活習慣及個性」,例如上面的1、2、3、4、5;第二類是個人主觀認定的對錯「價值觀」,例如6、7;第三類則是個人都沒有察覺的「生命盲點」。這三大類正是情侶談戀愛時應溝通的三大課題。前面提到情侶與朋友間的溝通不同,朋友偏重在生命相同處、情侶間偏重想去探究彼此生命相異處,透過談戀愛來開發彼此的生命人格。

而一個人的生命人格組成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由這三項所組成:(1)最外圍也是顯現在外的是不涉及對錯的「生活習慣、興趣及個性」;(2)是個人主觀認為對錯好壞以及對人生所看重的「價值觀」,價值觀牽涉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最核心的是個人人生觀/品格,以及由此延伸擴展的工作觀、金錢觀、教育觀、投資觀等都包含在內,即面對事情、做決定時的優先順序和取捨;(3)最後構成人格最深層,連自己都可能沒察覺的「生命盲點」,如對愛情的依附關係是安全或不安全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等。

因此,情人爭吵時要溝通的三項課題可簡單歸納為: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

這三項組成人格結構的內涵,且每個人各有其不同的自我發展歷史。談戀愛時透過溝通認識對方,循序漸近:溝通的重點可優先放在認識對方個人習慣的行為表現方式,屬於個人生命人格外圍的生活習慣、興趣及個性。

然後再去認識對方的價值觀;因這兩項是構成人格的積極因素。要特別提醒,當彼此關係剛進入整合期時,面對對方的生命盲點要「適時止步,等候時機」,因為這是構成人格的消極因素,即每個人生命成長歷程中被壓抑至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最好等彼此有更多的了解與信任後才去碰觸。

至於如何分辨這三項溝通課題呢?以下提供一則實例,供參考:

情侶決定利用週末假日從事休閒活動,一方習慣要事先規劃,另一方是隨興而行,這是個性差異的問題。假日選擇從事何種休閒活動:其中一方總是選擇參與各種成長活動,認為學習對自己很重要,另一方總是去吃喝玩樂,認為人生就是如此,不必去思考什麼價值意義的問題,若彼此經常為這個老問題吵架,可能是價值觀的不同。如果一起從事休閒活動,有一方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就暴跳如雷,或指責對方的不是,那可能是對方的生命盲點(這部分詳見請見第八章)。

最後,在面對衝突吵架時,切記不要一開始便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批評、指責或壓迫對方,應抱持相愛及好奇的態度,透過提問與對話來了解對方,讓對方有機會分享想法,而非強硬的將自我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此外,心理學有一個「九一法則」,意思是你今天跟情人吵架,當下這件事引起極大的情緒反應,但實際上有90%是因以前的事件未能有效溝通的情緒化解所累積引起,而不是現下的10%。所以,情人吵架應把握「今日事今日畢」,不要讓今天負面的情緒遷移到下一次。

書名:《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
作者:高松景
出版社:創意市集出版
出版時間:2024年1月26日

再者,從愛情學的五個愛情原理來說,情侶間面對彼此生命人格中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的差異而引發的衝突是無可迴避的,因為沒有因差異引發的衝突,就無法進一步認識對方生命人格的機會(學習來自差異)。

因此,情侶間的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之差異有其正面、積極愛的意涵,且在不同階段仍會不時面臨人生課題的差異,皆需要我們抱持相愛及好奇的態度去處理。而理想的另一半個性應是「互補與相互內化」,對彼此的價值觀要能「相互理解與欣賞」,對彼此的生命盲點要能「相互諒解與包容」。然而,如果彼此已盡力溝通,仍無法化解差異時,應當如何做決定(「」)以及如何分手,待後面第十一章的細論。

●本文摘自出版之《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創意市集 心理勵志 愛情 情侶 分手 吵架 溝通技巧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