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捨練習找回自由生活:為什麼選項越多,越容易感到不幸?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減少東西,幸福就會增加的理由

主義就是刻意減少所有物的生存方式,但有些人會對極簡主義這個聽起來很時尚的名稱心存懷疑,有些人則是會覺得,真有必要減少東西嗎?

若問減少東西能創造什麼幸福,「旅行的輕便性」當是其中之一。

旅行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帶著一只行李箱出門,在整理得乾乾淨淨的旅館休息。在旅行的前一天,會想著該穿什麼衣服觀光,又該怎麼搭配衣服。由於能帶出門的衣服有限,所以自然而然會選擇「最喜歡的服裝搭配」。

化妝品或是常備藥品的部分也只會帶「絕對需要的種類」,而那些「不帶也無所謂」的東西就會放在家裡,而且就算真的忘記帶,也可以在當地補買應急,總之會盡可能朝正面的方向思考。如果是開車也到不了的地點,就會在當地租車,所以也沒有移動上的問題。

到了目的地之後,可以邊放空,邊休息,也能帶著好奇心在當地散散步,或是做一些休閒活動,完全不用擔心家事或是工作。外出時,可將行李托給飯店或是放在投幣式寄物櫃。旅行的時候,可以穿上出發之前配好的穿著,早上就不需要為了穿搭傷腦筋,這種輕便性、舒適性正是極簡主義者口中的「極簡即幸福」,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維持的感覺。

江戶時代的知名俳諧師(俳句詩人),同時也是浮世草子(文學體裁)創造者的井原西鶴也曾寫道:「懂得旅行的人才懂得輕車簡行。」。踏上旅途之後,一身的簡便正是行動力的根源,「只帶必要的行李上路」才算懂得旅行的真諦。增加行李本身不是一件難事,而減少行李才是聰明的選擇。

旅行的幸福也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塑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在聽到「減少」、「簡約」、「精簡」這類字眼的時候,會立刻聯想到減法,所以覺得這些字眼與幸福無關,但其實減少東西也是獲得幸福的方法之一。

剛剛透過「旅行」這件事比擬了極簡主義者的幸福,但接下來想從科學的角度進一步探討極簡主義者的幸福。我們這些極簡主義者之所以覺得東西越少越幸福,是因為「可從『選擇的矛盾』解脫」(paradox=矛盾、悖論)。「選擇的矛盾」是指「當身邊出現的選項越多,反而越容易感到不幸」的心理狀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的說法,選項過多的缺點有三個──

①湧現無力感(=做選擇變成一件辛苦的事)。

②滿足感下降(=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或後悔)。

③過度期待(=可比較的對象增加)。

讓我們透過例子進一步說明。假設我們在某家超市根據「選項越豐富,越能提升業績」的假設,比較了「二十四種果醬的賣場」與「六種果醬的賣場」的業績。結果發現,選項較少的賣場,也就是「只有六種果醬的賣場」,業績是果醬多達二十四種的賣場的十倍,而這個結果與先前的假設完全相反。這個現象稱為「果醬定律」,證明了選項太多會導致消費者因為「選擇障礙」而「放棄選擇與購買」。

令人眼花繚亂的選項會讓消費者產生「既然有這麼多選擇,一定能選到超美味的果醬」這種期待,但是當眼前有這麼多果醬可以選擇,消費者卻又不可能全部試吃一遍時,心中的期待就會過度膨脹,那麼就算選到美味的果醬,也不會因此而滿足。

換言之,許多人都覺得「選項越多越好」,但就科學的角度來看,「選擇越精簡反而越好」。

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異口同聲地主張「減少東西,人生變得更加豐富」的理由。這不單單是減少支出、節省時間或是降低所有物成本的問題,而是當我們從選擇的矛盾解脫,思緒也將變得更加清晰。

那麼到底該減少多少東西,才能從選擇的矛盾中解脫呢?

「減到多少才足夠」的指標

簡單來說,解決選擇矛盾的方法就是「將選項減至剩下三個」。

反之,如果選項等於甚至大於四個,就容易出現選擇障礙。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松竹梅理論」。這是當眼前有A、B、C三個選項的時候,中選率最高的通常是正中央的選項B,而當選項增加至四個以上時,「難以選擇」的機率就會上升的理論。

如果走進日本的餐廳,也常常可以看到只有松、竹、梅三種午餐套餐可以選擇的情況。想必大家應該都有過「不知道該買便宜一點或是貴一點的套餐,所以乾脆買不便宜、不貴的套餐」這種經驗對吧?商場也有類似的情況。「在跑業務或是做問卷的時候,將選項精簡至三個」有利於提升回答率,可見這是能於各種情況應用的技巧。如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這種技巧的話||

•將使用中的包包或鞋子精簡至只剩下三款。

•在買衣服或家具的時候,只買「白、黑、灰」這三種顏色。

•讓假日的待辦事項精簡至「讀書」、「整理」、「去岩盤浴」這三種。

這個條列式內容之所以只有三種,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重點在於「三」而不在於「四」。在二○一八年上映的電影《愛情是什麼》之中,曾有下列這一幕:攝影師的朋友問攝影師「你有幾種相機」,結果攝影師回答「三種」。「明明是攝影師,卻只有三種?不會太少嗎?連不是攝影師的我都有四種相機喲!」、「嗯,三種或四種的差別不大對吧?」、「三種雖然有點少,但四種就太多了!」

雖然這是不值一提的對話,卻也證明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限,能夠認知與比較的範圍僅止於「三」這個數字。

一如前面提到,史蒂夫.賈伯斯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選擇障礙,而每天穿一樣的衣服。重點在於「減少選項」,如果沒辦法適應突然只剩下一種選項的生活,可試著先準備三套服裝,讓選項或是物品「減至三種」就好。

接著再為大家提供一個「該減少多少」的指標。

比方說,我總共擁有二百五十個東西,其中包含年金手帳(編註:日本養老金手冊)、信用卡,和衛生紙這類消耗品,以及其他瑣碎的日用品。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你剛剛不是說,為了讓生活精簡,要減少所有物的數量嗎?你擁有的東西未免太多了吧?」有些人也可能會想問:「極簡主義者口中的『最低限度的物品數量』到底是多少?」我認為:「知道自己到底擁有多少東西,以及說得出為什麼擁有這些東西」就是適當的所有物數量。假設你符合電影《鬥陣俱樂部》的「你所擁有的東西最終擁有了你」這句台詞所描述的情景,代表你擁有了過多的東西。

前面提到的「二百五十個」其實沒有任何意義。「為了方便搬家,只擁有能自己一個人搬上車的物品數量」、「只擁有報酬高於擁有成本的東西」是我的價值觀,而在經過精挑細選之後,最終所有物剩下了二百五十個。

重點在於,我能一一說出「擁有這二百五十個物件的理由」,甚至不在家裡也能百分之百回想:「這些東西是在哪裡買的?是誰送的?目前是收在家裡哪個位置?」,哪怕是只有一枝原子筆被偷,我也一定會發現。我沒有刻意去記我擁有哪些東西,但是當你將所有物精簡至最低數量,就算不想記住,也會自然而然記住這些事情。

書名:《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澀谷直人的富足人生提案,教你輕鬆拋開數位焦慮,從取捨練習找到真正的自由》
作者:澀谷直人
出版社:墨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2日

有些人習慣掌握自己的身高、體重以及每個月的消費,但是能掌握自己擁有多少東西的人卻不多。既然所有物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知道得越多,思緒就越清晰。《豐田式家務分享法》(日本實務教育出版)的作者香村薰曾回答:「我家共有五人,總共擁有一千八百件東西」,連家人擁有多少東西都一清二楚這點,實在很厲害。就算不打算模仿她,也建議大家至少了解自己擁有多少東西。

在精簡所有物數量的時候,一定會遇到「要減少什麼?要留下什麼?」這個問題,所以不妨讓所有物自己說話,應該就不會發生「那東西放在哪裡?又是在哪裡買的?」這種情況。

●本文摘選自《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澀谷直人的富足人生提案,教你輕鬆拋開數位焦慮,從取捨練習找到真正的自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墨刻出版 心理勵志 極簡 斷捨離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獅子王」的守護者:野生動物獸醫師照護幼獅的溫暖成長記

譚艾珍遭假檢警詐騙!詐騙猖獗,如何預防爸媽老本被吃光?

12/15世界貓奴日!貓咪愛獨處還是陪伴?5招減少貓咪焦慮

「我是酒鬼──」承認自己有酒癮,下定決心就能成功戒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